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主讲:谢明仁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班级:广西大学中文系2006级文学专业绪论第一节谈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一、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的学习包括哪些方面?(一)、文学史的概念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它起码包括四个方面:1、文学的本位2、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3、文学的理论、批评、鉴赏4、文学的传媒(二)、史学的思维(三)、文化学的视角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及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一)、教材简介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滥觞之作2、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3、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年初版5、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以上教材分别代表了20、30、40、50、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水平。
7、章培恒、袁行霈等主编的新文学史著作。
(二)、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1、历史存在于过去的时空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一重存在。
2、历史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二重存在。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人们在声称以“实在的”历史为依据时,实际上是在运用某种“解释”。
【法】马克·加博里约《结构人类学和历史》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一)、三古、七段之分:1、上古期:先秦两汉文学(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文学第二段:秦汉文学2、中古期:魏晋—明中叶文学(公元3世纪—16世纪)第三段;魏晋—唐中叶文学(天宝末年)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文学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文学(正徳末年)3、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文学(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文学(1840年)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文学(1919年)(二)、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三)、上古期文学简介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的产生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吕氏春秋·音初》《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吕氏春秋·古乐篇》伊耆(qí其)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性》《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二、上古歌谣的特点。
《南风歌》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yùn运:怒,怨恨)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孔子家语·辩乐解》《涂山歌》禹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
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
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suí随)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于是娶涂山女。
《吕氏春秋》第二节神话传说一、神话的起源、性质和意义(一)、神话的起源(二)、神话的性质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禽蚩尤》(三)、神话的意义二、我国古代神话的流传和保存《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huān还)人也。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kuí葵)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声。
尧曰:‘夔一足矣,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
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太平御览》引《尸子》三、神话与宗教迷信的区别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一)、神话与宗教迷信本质的区别。
(二)、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浪漫主义2、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3、其它四、思考题:1、我国古代神话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神话?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4、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哪些古籍中?为什么残缺不全?五、参考书目:1、《理性主义》陈宣良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2、《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叶舒宪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3、《空寂的神殿》谢选骏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4、《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商务印书馆5、《心理学与文学》【瑞士】荣格三联书店6、《中国古代神话》袁珂中华书局7、《古神话选释》袁珂人民文学出版社8、《神话与诗》闻一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神话与中国社会》田兆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0、《高唐神女与维纳斯》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后神话解读》曲金良文化艺术出版社12、《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夏军辽宁人民出版社《面向世界》丛书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成书和流传慨况一、《诗经》的产生1、成书的三种说法:A、献诗说:《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B、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C、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duó夺)徇于路以求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汉书·艺文志》:“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2、编定时间二、流传情况:1、四家诗2、三家诗第二节《诗经》作品的分类及其产生的年代和地域一、分类:1、风(国风,十五国风。
160篇)2、雅(大雅、小雅。
105篇)3、颂(周颂、鲁颂、商颂。
40篇)二、产生的年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1、西周前期(武王—孝王)的作品:2、西周后期(夷王—平王东迁)的作品:3、东周时期(平王东迁—春秋中叶)的作品:三、地域:第三节《诗经》的基本内容一、《国风》的主要内容:(一)、描写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压迫、反剥削斗争的诗篇。
《豳风·七月》《魏风·伐壇》(二)、反映徭役、兵役的诗篇。
《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三)、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篇。
《邶风·静女》《郑风·溱洧》《郑风·出其东门》《王风·木瓜》《卫风·氓》《邶风·谷风》《郑风·将仲子》《傭风·板舟》(四)、讽刺和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诗篇。
《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陈风·株林》(五)、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
《周南·芣苡》《魏风·十亩之间》《召南·采蘩·采蘋》二、“变雅”—政治讽刺诗。
《大雅·瞻卬》《小雅·十月之交·巷伯·小旻·北山·正月·苕之华》三、《周颂》中反映周初农业生产的诗。
(略)四、《大雅》中五篇反映周人历史的诗篇。
(史诗)1、《生民》2、《公刘》3、《緜(绵)》4、《皇矣》5、《大明》第四节《诗经》民歌的艺术成就一、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1、在创作精神上:2、在形象塑造上:《郑风·褰裳》《召南·野有死麕》二、赋、比、兴的表现方法。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秦风·黄鸟》首章:“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
《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注释:①埘(shí)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②佸(huó)相会。
③桀(jié)鸡栖之木。
④括(kuó)至也。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四、四言为主、杂言交错的句法和重迭反复的章法。
1、句子的形式。
3、章节的形式。
《芣苡》:采采芣苡(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xié)之。
“读者试平心静气函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五、运用大量的双声、迭韵、迭字的词语。
1、双声:参差、踟蹰……2、迭韵:窈窕、辗转、沃若……3、迭字:夭夭、依依、灼灼……“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gǎo)为出日之容,瀌瀌(biāo)拟雨雪之状,喈喈(jiē)逐黄鸟之声,喓喓(yāo)学草虫之韵。
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第五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1、现实主义的影响。
2、向民歌学习。
3、写作技巧的学习。
《诗经》的一些重要注释著作1、《毛诗诂训传》汉毛亨(简称《毛传》)2、《毛诗传笺》汉毛亨传郑玄笺(简称《郑笺》)3、《毛诗正义》唐孔颖达(简称《孔疏》)4、《诗集传》宋朱熹5、《毛诗古音考》明陈第6、《诗经通论》清姚际恒7、《诗经原始》清方玉潤8、《风诗类钞》、《诗经新义》、《诗经通义》闻一多9、《诗经今注》高亨10、《诗经直解》陈子展11、《诗经新解》沈泽宜第三章春秋以前的散文第一节自殷商至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概况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卦辞、爻辞,《尚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