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
961.7
20502.6 9583 2151.8 10 1676.4 27011 18691 8320 22860 1386
-0.6
3.0 2.6 59.1 50.0 84.9 55.0 73.7 29.7 53.2 41.8
规模以上单位物流基础设施情况(专业物流企业、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 自有仓储面积 货运车辆数 普通货车数 专用货车数 装卸设备台数 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套数
10
万平方米 辆 辆 辆 台 套
北京市已形成“三环、五带、多中心”物流格局
• 北京市加快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等物流基地以及十八里店物流中心、 西南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和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区)的规划与建设,形 成了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节点布局,以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双百市场 工程”和农产品“农超对接”的基础上,推进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 展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 城市:充分运用社会物流资源,建立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跨区域运输
的城际配送网络,实现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有效衔接。 • 国际:以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重点进出口口岸为依托,通过完善货物储存、配送功能,提高
• 东北组团:
– 服务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北京林河经济开发区、 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以及汽车、装备制造、都市工业、临空经济等产业, – 在首都机场周边、赵全营、高丽营、李桥、庙城等地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会展物流及电子、 汽车、食品饮料、农产品、快递等专业物流集聚区。 19
7
北京市物流情况
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及构成
单位:亿元,%
指 标 社会物流总额 一、农产品 二、工业品 三、进口货物 四、再生资源 五、外省市流入物品 六、单位与居民物品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010年 50424.7 280.2 11390.9 16649.1 69.3 21909.6 125.6
占比 100.0 0.6 22.6 33.0 0.1 43.5 0.2
2006年 368.0 306.2 61.8
增长 34.2 25.0 79.3
9
“十一五”期间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变化情况
指 标
计量单位
2010年
2006年
增长%
铁路里程
公路里程 公路线路条数 管输里程 管道线路条数
公里
公里 条 公里 条
956
21114.0 9833 3423.5 15 3099.9 41858 32472 10793 35026 1966
口贸易额接近3万亿美元。
• 预计到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分别达到30万亿元、76万亿 元。 • 2009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年销售额2.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8%。 与此同时,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5年将达到12万亿元。
2010年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按规模划分物流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个,亿元,%
企业规模 合 计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单位数 817 25 82 710
16
收入 1260.2 526.1 411.6 322.5
收入比重 100 41.7 32.7 25.6
北京市十二五物流——规划(1)产业集聚区专业物流设施布局
• 同时,经过市场的培育和适应性开发,物联网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的物流技术革命。
• 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广泛采用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和标识技术、电子数
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实现商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物流流程
可视化。 • 支持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通过共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 息互通,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 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快速分拣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移动物 流信息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开展标准化应用示范项目
• 冷链物流设施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 限额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3.4%。汽车、家电、医药、烟草等专业物流形成一 定规模。 • 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地改善了物流信息的共享服务,促进了物流资源的供需衔接。
6
商贸物流业的技术创新
• 以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 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正在形成,技术与应用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商贸物流业发展 的重要保障。
沈高速公路)、东北(机场高速、京密路、京承高速公路)、西北(八达岭高速、110国道)
等五个方向的物流通道聚集,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基地、若干个物流中心,形成五条集聚发展、 连通快捷、服务产业的物流产业带。 • “多中心”是指根据北京市各产业集聚和新城建设多中心分散布局的特点,相应配置物流中 心、配送中心,实现物流节点服务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功能。 11
• 建立以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的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4
《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
• 试点工作: •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 程”和农资流通体系试点等工作
• 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36万亿元,进出
12
•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 北京市在优先发展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和房山良乡等三个物流基地的基础上 • 加快培育平谷马坊物流基地; • 积极培育已具有一定物流规模的大兴京南和延庆京西北等大型综合物流区,使其加快向物流 基地方向发展; • 结合二级货运枢纽布局,在五环路及五大物流方向的交汇处附近重点规划建设10个左右的物
• 西南组团:
– 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等 产业园区,以及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配件等产业, – 在房山区燕山、窦店、闫村等地和丰台区五里店、榆树庄、白盆窑等地重点发展农产品、石化、汽车、
钢材、医药、图书、服装等专业物流集聚区
流中心;
• 重点在四环路周边和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以及远郊区县人口密集区附近规划建设20个左 右的物流配送中心。
13
北京市物流业基础
• 专业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产品及各类快速消费品的物流配送不断完善,医药、图 书、冷链等专业化物流快速发展,已成为本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 物流业态创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总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等新模 式日益成型,满足“最后一公里”物流需求的快递服务实现基本覆盖,物流服务对城市生活、 生产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 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17
• 南部组团:
– 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大兴 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以及生物医药、机械制
造、印刷包装、服装等产业,
– 在大庄、黄村、西红门等地重点发展医药、快速 消费品、食品冷链、农产品、纺织服装、快递等 专业物流集聚区;配合北京新机场建设,合理规
划预留物流发展的设施空间。
18
•
据测算,北京市的物流量主要集中在五个方向上:
西南方向(京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占全市物流量约占17%; 正南方向(京开高速公路和106国道)约占20%; 东南方向(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约占25%; 东北方向(机场高速、京密路、京承高速公路)约占20%; 西北方向(八达岭高速、110国道)约占18%。
2006年 25406.5 224.0 7511.6 9386.8 257.3 7971.5 55.2
占比 100.0 0.9 29.6 36.9 1.0 31.4 0.2
8
北京市物流业增加值及构成
单位:亿元,%
指 标 合计 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 流通加工、配送、包装业
2010年 493.7 382.9 110.8
• 西北组团:
– 服务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技术 创新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 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汽车、新材料、生物医 药、环保和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 在南口、马池口、沙河、清河等地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等专业物流 集聚区:
《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
1
2015年发展目标
• 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 • 农村“万村千乡”农家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商品配送率达到80% 以上; • 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运输率分别提高到20%、30%、36%; • 立体仓库的总面积占仓库总面积的40%(较2010年翻一番)
物流基地 公路货运枢纽 铁路货运枢纽
20
国际物流布局
• 加强入海通道建设,推进通州马驹桥口岸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朝阳口岸向通州马 驹桥平移;继续完善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区设施,形成连接天津新港的海运国际物流通 道. • 完善首都机场空港口 岸周边综合配套,在
北京新机场一期工程
建设基础上,启动新 机场口岸建设工作;
• 加强北京丰台铁路货 运口岸与边境口岸合 作,配合铁路集装箱
中心站建设合理规划
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形成连接内陆、贯通全球的国际物流通道。
3
建设重点
• 在全国大中城市、商贸业聚集地、大型批发市场、进出口口岸,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现 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 加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 • 建设、改造一批仓储、分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齐备的商贸物流园区 • 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推进传统仓储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 • 适应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商贸物流公共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