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海门人与张謇
祖国江南的青山绿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慧而又灵秀的吴越儿女。
他们勤劳的先祖在这一片梦幻般的神奇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耘着希望,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吴越后代,这一令他们感到自豪并带有些骄傲的名字,似乎总与勤劳与精干、创造与开拓、浪漫和传奇联系在一起。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也许是因为江南的山水为这些先辈的血液中注入了不甘寂寞的因子,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满足于世代衣食无忧的生活,当万里长江把上游的泥沙带入下游,在入海口沉积形成沙洲的时候,这些吴越后代捷足先登,在这个荒凉的孤洲上点燃了农耕的火种,带去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滔滔长江诉说着历史,也在演绎着大自然的神奇。
唐朝中后期,沙洲的涨落和连接,使这些移民后来和北岸大陆的本土人组成了一个新的行政部落,古称“东布洲”。
民国元年更名为海门,意为长江入海之门。
这里的人后来就自然成了海门人。
(同期声)海门市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俞茂林:
“海门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正式建制于唐朝中后期。
当时是一个移民县,大部分是从江南和崇明岛迁移而来的。
后来由于长江的变迁行政区域也发生多次变更。
至1912年复县以后,形成了现在的县域规模。
北宋诗人王安石,早年曾担任过海门的县令”。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那是王安石用诗人的眼光对当年的海门所作的描述。
海门并不是那种拥有灿烂文明和古老历史文化的地方,它没有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雕凿的自然景观,更没有扑朔迷离而又令人神秘莫测的人文古迹,历史留给人们的记忆并不遥远。
然而,传承了吴越文明,浸润着先祖文化的海门人,有的是敢于开拓,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
他们四海为家,随遇而安。
他们既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眷恋着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更把开拓的汗水洒遍了每一个希望的角落。
沿南黄海一路北上,踏着先辈们当年的脚印寻访,我们来到了盐城市的大丰县。
这里是大丰县的裕华镇。
这个镇有一半以上的人其祖先是二三十年代从海门迁来的,当地人告诉我们,前辈们当年来到这里兴修水利,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
他们把海门人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全盘带到了这里。
我们脚下的这条防浪大堤还是当年修筑的。
北上的海门人,给当地带去的不仅仅是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带去了海门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海门人精神。
(同期声)江苏省大丰县裕华镇负责人:
“海门人头脑灵活,敢想敢做,又吃苦耐劳,所以特别受当地人尊重。
这种品格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浸润在我们的血液中。
最使我们海门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清末状元张謇,他的创业思想,他所留下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我们几代人都在享用。
”
说起张謇,那更是海门人的骄傲。
张謇所生活的时代,是旧中国风雨飘摇,国败民衰的时代。
1894年考中状元的张謇,为了实现他“救贫”、“塞漏”的抱负,在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家乡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张謇在海门和南通开办了纺织厂,为南通以后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业基地作出了最初的奠定;张謇在海门主持修建了青龙港至三厂的铁路,那是苏北地区最早的一条铁路,后因历史的变迁而废弃;张謇在海门创办了著名的“颐生酿造公司”,生产的茵陈大曲酒1906年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这是中国第一块获世博会金奖的奖牌;张謇在海门以及南黄海沿岸大修堤防,长达百公里的大堤至今仍屹立在这里,后人给它起的名字就叫“张公堤”;张謇在家乡大办教育和文化,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现在的南通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专科学校,现在的南通纺织工业学院,第一个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
今天的海门和南通因了当年的雄厚的根基而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文化教育的示范之地。
教育带动着科技的发达,科技则给海门的发展提供着莫大的动力。
张謇所做的这一切,用两个字来形容,就叫作“开放”。
虽然开放是时代进步之趋势,但在封建的帝王时代,也得要有人领先而为。
张謇就是这样一个领先的人。
张謇的出现,为海门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地处长江北岸的海门开始了它生平最大的一次起飞。
而有了张謇开创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当今的海门作为苏中、苏北的领跑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张謇当年的政绩至今仍然影响着海门,而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
历史的脚步渐渐远去了,80年后的今天,海门人是怎样延续着当年的辉煌的呢?
这是上海证大投资集团的总裁戴志康先生,2003年荣登中国大陆百富榜第43位,这位蜚声中国金融界和房地产业的风云人物,就是从海门乡村走进大上海的。
(同期声)证大集团总裁戴志康:
“张謇及其思想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财富。
他的事业和精神引领时代,惠泽后人。
作为海门人,张謇是激励我的榜样,应该说,我做的一切是接着他的创业之棒在朝前走。
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海门人的责任和使命。
”
他是一位像张謇一样富有民族情结的实业家。
在证大集团宣传册上有他写下的这
样两句话:我们今天取得的一点成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回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信着我们的祖国。
张謇精神是民族的精神。
海门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这种精神带到哪里,并在那里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陆亚萍,“中国花布大王”,2004年度“中国十大经济女性”。
是第一个进入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的江苏人。
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埋头创业,展示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张謇的故乡常乐镇培育村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叶剑生,他怀着一颗对家乡父老的赤诚之心,倾其所有地帮助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实现其致富的梦想。
富裕起来的乡亲们感激这位新时代的领头人,把他的这种奉献和创业精神,说成是张謇精神的延续。
2003年,叶剑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
新一代的海门人是新一代的开拓者。
他们牢记着先祖的嘱托,紧跟着时代的脚步,把艰辛和汗水洒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无论是在喧嚣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无论在南疆热土还是在北国边陲,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海门人熟悉的面孔,都能听到海门人亲切的声音。
在上海、在昆明、在成都、在乌鲁木齐都有海门人一个巷,海门人一条街,甚至在边境小镇广西的东兴、黑龙江的黑河、新疆的阿勒泰都能看到海门人的身影。
更有胆大的海门人,把开拓的目光瞄向国外。
近几年,仅家纺之乡三星镇就有300多位农民赴国外办起了250多家企业,足迹遍布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郁飞,这位土生土长的三星农民企业家,先后在南非、智利等国办起了5家境外企业。
如今,在海门的街头巷尾,在海门人的茶余饭后,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创业者的动人故事。
由于拍摄的限制,还有一大批创业者没有能进入我们的镜头。
然而,我们可以告诉在外的海门游子:海门的家乡父老在时刻牵挂着你们,在默默地祝福着你们,并等待着和你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拍摄结束了。
当我们离开海门这座充满激情的新兴城市走向另一个目标时,连结城区的大道两旁赫然耸立着标志着这个城市荣誉的一块块宣传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百强县”、“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市”……我们在想,这一块块沉甸甸的荣誉牌,不正在向人们展示着今日海门的辉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