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庄子的社会思想[29页]

第十二章庄子的社会思想[29页]

第十二章庄子的社会思想
• 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观 • 论处世方法 • 论社会整合 • 老庄思想的异同与道家是想的特点
• 庄子名周,宋国蒙县人。所处时代为战国 中期,大致与孟子同时。曾做过蒙地的漆 园吏。曾见过梁惠王,楚威王以厚礼聘他 做丞相,但庄周回绝了。
• 一般认为《庄子》书中“内篇”七篇是庄 周本人的作品,比较可信,而“外篇”和 “杂篇”多为庄子后学的作品。本章主要 阐发《庄子》书中“内篇”的社会思想。
• 庄子认为从天地自然的立场看,利害得失 本来就是相通的、一体的。万物的存在都 有它的价值,并不会因为不合人意而失去 它自身的意义。所以人们不可持一成不变 的价值观。对人间庞杂歧异的言论争辩问 题的解决方案,采取一种不求解决便可得 到自然解决的态度
第二节 论处世方法
• 庄子的处世态度: 人不是不该有所作为,只是生于乱世,根 本不足以有所作为。乱世就是天下无道的 社会局面。他认为身处乱世,以一个人的 力量难以挽既倒之狂澜。乱世无德者多, 有德者少。有德者处于无德者之中,如鹤 立鸡群,耀眼夺目,势必遭无德者嫉恨而 处境危险,自身尚且难保,遑论有所作为。 乱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避祸而已。
把事情视为自外而至的命,不妨寄寓其中, 乘便而游,任凭命运将人引到不可预知的 境遇中。
以一种艺术心情对待世间棘手难行之事, 就是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 养中”之处世之道的精义
• “缘督以为经”,“以无厚入有间”
• 庄子处在乱世之中求生存的方法:
在这种乱世中谋生存的方法,只能是置身 于善恶之间的夹缝里。
告诉人们说,夹缝无论多狭窄,到底还是 有空隙,只要无厚,就能在其中游刃有余。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只要有己、有功、有 名、有才、有欲,那都属于“厚”的范畴, 都是应该舍弃的。
• 庄子所谓无厚:就是一无所有。一无所有 并不限于身外之物,如富贵名声之类,更 要在心里就干净洒落。大凡人们彼此相争, 必然是由于心中有物:以己为是,以人为 非,所以才会如水火不相容。
• 庄子解决争辩的思想:
庄子认为:与其站在我的立场上说我的看 法不同于别人的,不如自己改换立场,站 在别人的立场上说别人的看法不同于我的 看法。这样还会有什么争论。所站的立场 既然可以灵活转换,见地就不偏倚于一边, 而暗合于天地自然均平之道。
• 庄子的价值观
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讨论人世的言论
• 庄子的处世方法可概括为: 一.“无用之用” 二.“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三.“缘督以为经”“以无厚入有间”
• 论“无用之用”
庄子认为,善于保全自己生命的人,应该 守持在于人无用,于己却有大用的境地。
庄子求无用之用的途径,就是不能贪世俗 之功名,认为功名所在,就是大患所生。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 亡”。成就功名者,往往不得善终。
• 什么是成心?
庄子认为:所谓“成心”就是心态的固化,它
一旦形成,便凝滞而难以转移。由于人心僵化 而固定,才把是非看得绝对而不可调和,然后 人们舍非而从是,并不是世间本有不可调和的 是非。庄子以为,成心的形成其实是偶然而无 一定准则的。
• 庄子认为:由于经历与眼界的限制,人常 常是以偏赅全,以一推万,把此时此地而
人由于不安于天地造化的安排,所以才刻
意要使事情如自己所愿。他认为,人都有 趋利避害,喜得恶失,贪生畏死之心。其 实利害、得失、死生的划分都是人为的, 天地自然本来没有这些区分
• 庄子对于人之所以争辩的原因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所以会争辩,是因为只认为 自己所见到的有价值,别人所见到的没有 价值,进而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站 在自己的立场上虽然不是没有见地,但别 人既然与自己所站的立场不同,所见的自 然也就不同,又怎么能凭一人之口服众人 之心呢?
争辩与价值观问题,得出人类与动植物天然平 等的结论。因此人不能以自己的一孔之见看人、 处事、待物。他认为人们往往是先有了“成 心”,而后才有是非之争论的,但实际上成心 的形成是偶然而无一定准则的。人由于偏持且 不安于天地造化的安排,所以才刻意要使事情 如自己所愿。结果是只能明于此而暗于彼;知 利而不知害;见得而不见失,更不知利害得失 本来就是由人们自己界定的。
世人求功名,往往是贪富贵。不求功名富 贵,就要甘于贫贱,耐得寂寞。所求于世 俗的微乎其微,世俗自然也难以加害。这 就是庄子求无用之用,在退避中求生存的
•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 人置身于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常常是 想逃都逃不掉。此时又该怎样善尽自己的 生命呢?
庄子通过叶公子高身的的故事得出这样的
第一节 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
• 人间种种矛盾、争执,往往起于彼此意见、 看法的不同。意见、看法要通过语言表达。
• 庄子通过人类的语言与自然界的声音相对 比得出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音,包括人的 语言在内,都是一律平等的。
• 庄子认为:人以为自己的言语是有固定内容、 确有所指的。言语所争,在于是非。人以为世 间先有是非,而后才以言语争论。但在庄子看 来,事情恰好相反:人是先有了“成心”,而 后才有是非之争论的。
然的看成是无时无地不然的,把个别的能穷尽天地造化之 无限,但人生却恰恰要安放在此无限的天地造 化间。
人对于所不知的东西,总缺乏安全感,若没有
了解,心里就觉得不踏实。其实天地间许多事, 没有了解一样可以做好。了解了也未必一定做 好。小孩子不懂语法,学习语言却特别快;蜜 蜂没学过建筑学,却是筑巢的好手。我们称这 些能力是先天的本能。其中有高度的智慧,但 这种智慧却不是通过思想得来的,而是造化所 赋予的,好像是天地造化的一种绝妙安排。
思想,生不由我做主:父母未经我同意就 将我降生于世;死不由我做主:人虽不想 死,遇有疾病灾祸还得死;人伦关系不由 我做主:家有父母,国有君臣,人生来就 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可解脱的感 情,不可逃避的义务。这些都是无可奈何 的命。
既然如此,就该安心听从其安排,将其看 作不得已的事,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一 心专注于完成事情,乃至于忘我,也就无 暇计较死生了。这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办 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