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案分析

医案分析

病案1
分析:
患者出现的主要病症是腹泻并且有腹病腹泻病史,可见脾气素虚之人。

加上工作劳累使气更容易损伤。

因此当其着凉而令旧病复发后出现肠鸣腹泻,便下稀水,时夹黏冻等证状,为寒湿下注; 而每日大便四五次,而且有下坠感及四肢无力、气短懒言等一类证状都说明患者
清阳不散,脾气虚的现象。

患者又见早晨及上午大便次数多,午后即不再大便,可考虑为阳虚而内寒:而患者其他证状如舌淡苔薄白、边有齿印、脉缓细弱等都表现出虚证而病位在脾,原考虑处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理,但亦考虑到患者有下坠感不适宜选用参苓白术散,又考虑到患者已泻痢三年,加上容易受到劳累、气候变化所影响。

所以,我认为本案的辨证为脾肾阳虚的寒湿下注证。

故选用一些益气健脾,升阳、温阳之药来治理。

故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加减。

方: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加减
药:生黄芪、焦白术、人参、甘草、陈皮、柴胡、升麻、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石榴皮、干姜、大枣、苍术、炒粟壳、焦乌梅
病案2
分析:患者主要病症为咳喘和心悸。

近日因受凉后出现咳喘是由于寒邪犯肺,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司后、由外邪引动内邪而发病。

患者感到痰多胸闷,心悸息促,动则尤甚,是由于胸阳不振,寒饮犯心。

此外,又原本病位以肺为主,由肺之病久而传入于心。

而痰湿长期阻滞于肺,气行不畅则滞,血运不达则瘀,故又出现口唇色紫,舌润稍胖,苔白腻,脉沉滑等证状。

患者已患有肺部疾病多年,故肺气虚,加上受凉感受外之实邪以及影响到心而出现心悸,故推断本证为因虚实夹杂辰致胸阳不振、 寒饮犯肺阻络证。

因此选用温肺化饮,通阳化瘀
之剂,故选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药:麻黄、附子、细辛、川芎
病案4
分析:本证患者由其母亲代诉,其出现口痛已有三天,又渴喜冷饮而且哭闹不安、睡眠不宁,可见他为心火上炎,扰动心神。

因心主神明,火热内扰心神就引致以上表现。

而心其华在面又开开窍于舌,故心火上炎已容易出现面赤、舌尖红、舌面多处溃烂等,因此进食固体食物时便触动溃烂处而疼痛不欲吃饭,而喜流质食物。

小便短黄说明心火下移小肠;又因热灼津伤,肠燥便秘因而大便二日未解。

而患者又喜爱喝牛奶代餐,但牛奶中内含大量蛋白质而较难运化,容易积热令热更挥之不去。

因此可见,本证患者的辨证为心火亢盛证,既上炎头面部又下移小肠,而出现一派实热现象。

其辨病为口疮。

故此选用清心泻火,养阴安神药来治理,故选方用《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导赤散。

方:导赤散加味
药:生地、竹叶、木通、甘草稍、麦冬、莲心
病案6
分析:本案患者因五日前气温变高又汗出当风,感受到风热之邪,风邪袭表,故见恶寒、发
热,周身酸痛等外感表现;因肺为娇脏,因此最易受到外邪影响而损伤肺气,令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小便尿少,又见面部、眼睑浮肿;又者,风热犯肺令热结于咽喉,故最常见的表现为咽喉肿痛;加上舌苔薄而少津说明体内津律运行不畅,脉浮也说明风热之象。

故此案的辨证为风热犯肺证,办其病为感冒,选用疏风泄热兼发汗利水之剂。

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药:炙麻黄、杏仁、防风、泽泻、生石膏(先煎)、黄芩、炒白术、甘草、伏苓、生姜、车前子(包煎)
病案7
分析:
本证因长期工作劳累引起白带增多。

内经有云劳则气耗,令患者脾气亏损而出现一派脾虚的表现。

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肢体失养,因此证见见神疲乏力,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

脾虚水湿不运,流注大肠,故见便塘,脾胃相表里,脾气不足,胃气亦弱,腐熟功能失职,故纳少。

脾虚水湿不化,浸淫肌肤,故见下肢轻度浮肿。

脾失健运,气滞于中,湿阻于内,亦能影响肝气的疏泄,而为脾病及肝。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脉不固致带下色白量多,清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肌肤失去血的儒养和温煦,而出现面色萎黄。

而舌淡苔白,脉缓均为脾气虚之象。

故本案之辨病为带下病,辨证为脾气虚证兼挟水湿。

故此选用健脾燥湿,疏肝理气,化湿止带之剂,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方:完带汤加减
药:炒白术、炒山药、党参、制苍术、陈皮、甘草、车前子(酒炒)、白芍、黄耆、白扁豆
病案8
分析:
本证患者日前过食生冷而致病,起病暴急,出现腹泻。

因寒湿内阻脾胃,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清浊不分,水湿下走大肠,故泄泻清稀如水;脾喜燥恶湿,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故见脘腹痞闷,口腻纳呆。

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呕;寒湿为阴邪,阴不耗津,故口谈不渴。

脾主肌肉,湿性重着,故无力身重;湿阻滞机,令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外荣肌肤,故面色不荣;脾又为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得宣泄 ,令胆汁外溢,故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

而苔白腻,脉缓皆显示为寒湿内盛的现象。

故推断本证患者为寒湿困脾证,其辨病为泄泻。

故选用燥湿、健脾之药。

方:平胃散加减
药:苍术、川朴、陈皮、甘草、藿香、大腹皮、伏苓、苏梗、法夏、麦芽、白豆蔻
病案9
分析:
本证患者主诉经前腹胀痛半年。

患者遇事忧郁,情怀不遂,郁而伤肝,肝木不能遂其条达之性。

而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气不利,有肝郁气滞之象。

故肝经循行部位均可见胀痛,包括少腹、胸肋、乳房胀痛。

而胀痛正是气滞所致疼痛特点。

患者虽为胀痛但拒按,说明为实邪。

肝之疏泄,藏血与月经关系密切,妇女以肝为先天,肝气不舒,肝血不行,冲任失调,气病及血,故月经不调见月经量少,淋漓不畅,紫暗有瘀块或经行腹痛。

所以,本案之辨病为症瘕,辨证为肝郁气滞证。

治之疏肝化瘀,暖宫止痛,故投《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合《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化裁,温通定痛。

方:柴胡疏肝散加桃红四物汤
药:柴胡稍、赤芍、川芎、丹参、桂枝、乌药、鸡血藤、香附、红花、当归、川楝子、元胡、徐长卿、晚蚕砂(包)、炮姜、 苏木
病案10
分析:
本证患者素体形瘦、颧红,可见病人为素体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偏亢。

另外又有素见头晕目眩、手指发麻等血虚表现,而血虚刚容易生风。

而她在上午与他人争吵后情绪突然激动,因怒则气上,肝阳上亢,引发肝风上衝,而肝风又挟痰浊蒙蔽清窍,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襟不开。

风痰横窜经络,故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呼吸气粗,面色红赤,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表现,均为痰热内扰所致。

故诊断其为肝阴不足所致肝阳化风证,辨病为中风。

治以平肝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为主。

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药:芍药、天冬、玄参、龙骨、牡蛎、代赭石、茵陈、麦芽、龟板、牛膝、川楝子、甘草、竹茹、贝母、伏苓
病案11
分析:
本案患者主诉为失眠二个月。

事因家事不和,情怀不遂,故气郁而生痰,蕴久化热,痰热互结。

胆为中正之君,主决断,胆被痰热内扰,出现胆气不宁,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又胆怯易惊。

胆脉络于头目,痰热上扰清窍易致头晕目眩。

另外胆失疏泄,肝胆气机不利,胸肋胀闷,更见善太息。

肝胆不舒,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故呕恶。

患者又自觉口苦是因为胆气上逆所致。

又因痰热内盛,而证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的现象。

因此推断本案患者为胆郁痰扰证,辨病为失眠。

故用《世医得效方》中的十味温胆汤益气养血,化痰宁心。

方:十味温胆汤
药:半夏、织实、陈皮、炙甘草、伏苓 、党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
病案12
分析:
本案患者之主诉为妊娠期中出现腰酸腹胀、神疲乏力,素有滑胎之病史。

因此可见本证患者先天肾气不足,骨骼容易失肾气之温养,加上处于妊娠期间更加需要肾精温养胎儿,令肾气更不足支持母体所用,故证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

而肾又跟膀胱相表里,当肾气不足时令膀胱失约、固摄无力,以致出现小便频数。

故推断本案患者为肾气不固证,辨病为胎动不安。

用药在补肾基础上增以补气药以固胎。

方:寿胎丸加减
药: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薴麻根、炙甘草、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