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经典医案
六味地黄丸经典医案
鹿鸣苑博客群
梅核气--江某某,女,51 岁,2006 年10月初诊。
咽中似有痰堵,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半年余,经中西医治疗无效。
患者自诉心烦不安,伴头昏,目眩,腰膝酸软,耳鸣如蝉,少寐,口干,口苦,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检查:血、尿、肾功能未见异常。
喉镜检查,未见异常。
证属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郁气滞化火,气、火、痰三者凝结于咽部而成。
治宜滋肾阴为本,清肝郁,豁痰结为辅。
方以六味地黄丸加减。
处方:生地15g,怀山药15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山茱萸10g,山栀10g,柴胡10g,郁金10g,全瓜蒌15g,蛤壳10g,浮海石10g,浙贝10g。
10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饭后温服。
二诊:药后咽中似有痰堵症状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均有所好转,原方再进10剂。
诸症消失,嘱再服半月成药六味地黄丸,保持心情愉快,随访1年未发。
按语:本例梅核气患者以肾阴虚为本。
肝肾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炼津成痰,气、火、痰结于咽部,则出现咽中似有痰堵,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肾主骨主髓通于脑,肾阴不足,津液运行不利,则
脑失所养,故头昏、少寐、腰膝酸软。
肾开窍于耳,则耳鸣如蝉。
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目眩。
肝火郁滞,则口干口苦,大便不爽,舌红苔黄。
细数脉是阴虚阳亢之证。
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肾阴为本,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山栀泻火,蛤壳消痰利气,瓜蒌、浙贝、浮海石清热化痰。
全方共奏滋补肾阴,疏肝解郁,清热化痰之功,肾水充足,肝气疏泄,热降痰化则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