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知识、艺术与想象力

科学知识、艺术与想象力

第26卷第2期天津商学院学报V01.26N022006年3月Jd唧丑l0fTi鲫iinunivers蚵0fcommerceMar.2006科学知识、艺术与想象力吴练达(天津商学院学报编辑部,天津300134)摘要:在指出科学知识是科学家发挥想象力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这一事实后,从外部原因和科学知识体系本身的特点两个方面探讨了已有的知识对于科学察发挥想象力进行科学创造的抑制作用,井进一步从艺术自身的特点探讨了其时于科学家发挥想象力和在科学研究中进行心理调节的作用,最后得出深厚的文化背景是产生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必备的条件这一结论。

关键词:科学知识;艺术;想象力中围分类号:B80一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62(2006)02一0004一07“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而根据科学事实创立假说则必须借助科学家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没有想象力的科学家是不会有理论建树的,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科学。

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既然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又能创立新的知识,那么已有的自然科学理论与科学家进行科学创造时所必须具备的想象力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让人产生联想的艺术对于科学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1科学知识对科学家想象力发挥的抑制作用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想象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广阔地反映世界,而且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任何时代的科学家都是站立在前辈科学家肩上进行科学创造的,因而已有的自然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发挥想象力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o;但笔者认为,那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事情的另一方面,则是已有的科学理论对科学家进行想象产生巨大的抑制作用。

1.1外部原因造成了已有的科学理论成为想象力发挥的障碍科学家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有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都曾经历过学生阶段。

关于做学生时的情景,爱因斯坦深有感触地说“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

”口3只要有学校存在,任何学校都会有考试的,因而具有爱因斯坦同样苦恼的人还会有。

由于教育不当造成已有的科学理论束缚人们思维和想象的情况,杨振宁教授也多次谈到。

他指出:中国传统教法要求人们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学,这固然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也会造成中国学生胆小,所谓胆小也就是不敢向新方向迈进。

”o而敢于向新方向迈进,敢于大胆想象和联想乃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道。

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应是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1.2已有的自然科学理论本身对科学家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也会有巨大的抑制作用所谓自然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由科学问题、论证和结论以及讨论所组成的严格的逻辑体系。

从形式看,科学理论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因而在接受理论的时候,必须遵循严格的逻辑,一环套一环,这中间不容许有任何脱离该逻辑体系收稿日期:2005—12—25作者简介:吴练达(1966一),男,汉,安徽安庆人.编辑,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和编辑学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第2期吴练达:科学知识、艺术与想象力的想象和联想。

可是,科学创造绝对不是只有逻辑,在讨论科学创造时,逻辑并不是很重要,因为科学创造并不是从每个方向去了解那个方向的规律,而是通过想象和灵感一下子了解各个方向的规律,因而科学理论本身所固有的逻辑思维单向性必然会对科学家的想象有巨大的抑制作用。

所谓的单向性乃是指从前提出发,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推出结论,中间不容许有自由联想和大胆想象。

著名科技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研究源于问题并且终于问题。

41曾经有这样一则轶事:一位杰出科学家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科学不过是测量,并把结果相互关联。

作为这次会议的主席波普尔在随后的讨论中提议批准这样一项工程,即测量大不列颠图书馆中的书籍的长、宽、高和其重量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工程在波普尔看来是荒唐的,“因为它是无聊的。

因为它以收集数据开始而非以一个科学问题开始。

””1实证资料毕竟是资料,从什么视角来分析,并进而提出问题,揭示规律,必须有想象力,资料本身除了告诉我们这是事实外,不会走得更远。

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研究是从事实到问题再到结论的“惊险两级跳”,这“两级跳”之间的距离是靠想象力来弥补的。

“真理是难以获得的。

它既需要独出心裁地批评旧理论,又需要独出心裁地、富于想象地发明新的理论。

””当然,这一跳能否成功,能够在多大程度和范围上取得成功有待验证。

杨振宁教授说得好:演绎法是学生考试时用的办法;归纳法是做学问的办法。

”1理论本身所固有的演绎特点,往往掩盖了其在创立时所具有的归纳特征以及通过想象创立假说的过程,困此,理论很难给科学家进行科学创造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从形式上看,现代自然科学还具有一大特征——数学化的特征。

当然任何一门自然科学要发展成为精密科学,必须从定性研究上升到定量研究,因而数学化特征乃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是十分必要的。

可是,这种数学化特征往往会使许多从事研究的人形成科学就是演算,科学研究就是变换数学公式的误解。

如现代物理学具有数学化特征,它的定律一般都是由数学公式表示的,因而必然会涉及数学公式的变换。

数学与演算固然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物理学的全部,更不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乃是与现象有关的,现象是物理学之源,是物理学家进行研究,发挥想象的立足点。

可是由于许多研究者深受物理学数学特征的影响,只注意数学形式,而不注意现象,形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作风。

杨振宁教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人只是在物理的数学结构上做些小花样。

”f3o现代自然科学,就其体系而言,可以说是庞大无比;就其发展而言,每年都在飞速发展。

各种书籍,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的期刊资料,不可胜数。

面对着无垠的书海,许多研究者钻进书堆,苦苦求索,不断吸收知识,而未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性研究,进行大胆想象,久而久之往往觉得基础永远打不完,真理似乎都已经被别人发现。

这样下去,固然能博学多才,但却不能创立新理论,因为大量的知识已成为发挥想象的障碍,而不是推动力;因为学习知识,与进行研究所需要的技巧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未能形成技巧,不敢大胆联想,并付诸实现,想象就不能将触觉深入到未知领域。

跟着别人走,跟着文献走,初学练兵时是可以的,但在长期做研究中是不行的。

‘31现代科学分门别类愈来愈细的特征对科学家的想象具有抑制作用,使其想象局限于本专业的范围内,而不能突破本专业的范围取得重大成果。

维纳说得好,从莱布尼茨以后,似乎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充分地掌握当代的全部知识了。

从那时起,科学日益成为专家在愈来愈狭窄的领域内进行的事业。

在19世纪,也许没有莱布尼茨这样的人,但还有一个高斯,一个法拉弟,一个达尔文。

今天,没有几个学者能够不加限制地而自称为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一个人可以是一个拓扑学家,一个声学家,或者一个甲虫学家。

他满嘴是自己领域的行话,知道那个领域的全部文献,那个领域的全部技术,但是,他往往会把邻近的学科问题看成是与已无关的事,而且认为如果自己对这种问题发生任何兴趣,那是不能容许的侵犯别人领地的行为。

可是在科学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

”o由于科学分门别类越来越细了,科学家们的想象的触角往往就没有伸展到那些无人区,从而失去了许多能获得重大突破的机会。

因此,加强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研究团体与研究团体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不同领域内科学家之间的联盟乃是势在必然之举,因为这是打破学科之间局限性的根本方法。

已有的科学理论不仅具有一定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内容,也就是说理论是 万方数据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年对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律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因而具有一定的范围。

人们在认识未知领域时,总是凭借已知理论的指导来进行认识的。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往往会过分夸大已知理论的适用范围,夸大了真理中的绝对性。

这使得研究者不能够正视新发现的事实与已有理论的冲突,不敢展开大胆想象。

哥白尼虽是近代科学革命的标志性人物,但由于他拘泥于古希腊人的信念——天体运动必然足圆周和均速的,因此他的体系虽比托勒密提倡的体系简单得多,但和开普勒创立的体系相比较而言,就显得复杂而不准确了。

正如开普勒所说,哥白尼没有觉察到他伸手就可以获得的财富。

哥白尼知道几个圆合并起来就可以产生椭圆,但是他从来没有用椭圆来描述天体的轨道。

真理已经碰到了哥白尼的鼻子尖,由于他受到已有信条的束缚,未能跳出旧理论圈子,丧失了发现真理的机会,令人叹惜。

已有的理论之所以会束缚探索者的手脚,抑制科学家的想象,是因为已有的理论会在研究者的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势,从而使他们不能大胆创造,把许多重大问题漏掉了。

所谓定势乃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它决定了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定势多是以无意识的和预先准备的思考形式对客观事物及其环境的反应。

伟大如哥白尼者,革命如哥白尼者尚且不能够避免思维定势的影响,更遑论一般的科学家了。

因此,找到克服思维定势的办法是科学创新的内在要求。

完伞避免思维定势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个研究者的大脑都不可能是白板一块,但我们的确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减少思维定势的不利影响。

关于如何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杨振宁教授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他说“温度均论是很有意思的,这是一个比较深的题目。

文章很多,不过我没有去研究它。

对于这一类问题,我的一般态度是这样的,如果决定去研究它,我就一定从头做起,而且不先去看别人的文章。

·…一这样才能很好吸收别人的东西。

1959年左右,我和李政道讨论n介子,讨论矢量介子的电磁相互作用。

我们从头去做,做了一段时间,就发现别人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有很多是不对的。

做了一年我们成了这方面最大的专家。

””。

看到杨振宁的研究方法,身为编辑的我不禁想到许多来投稿的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和他们的研究体会,他们经常说:我f『j不是不用功,仅就这个问题而论在期刊网上我们就读了几百篇,读着读着不是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是人家的,就是觉得晕头转向,有力无处使。

看到杨振宁的研究方法,也在此兼答一位朋友对我这个编辑的诘难——我的文章资料非常新,再不发就过时了,为什么还不发?如果做学问的确是真理的追求,如果论文的确是真理演进道路中的一个环节,的确不是“很多是不对的”最新沦文的堆积,那么它是不会过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