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纲要学习笔记王燕舞课程开发技术:如何编制课程纲要设计思路课程开发,也叫课程发展,是一个似明白又不太明白的词。
在新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教研室应成为地区一级课程发展中心,教研员应成为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专业领导者,因此,课程开发应该是教研员的专业活动领域,如何编制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教研员能够(1)明确课程开发的概念与范畴;(2)熟悉《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写要点;(3)能够区别教学观与课程观,以便于自己能在课程视域下开展自己的工作。
本专题设计了两个课时的研讨内容,旨在对课程开发作一澄清,以便于后续的讨论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本专题核心的研讨问题有三个:1.课程开发:是什么?2.如何编制《学期课程纲要》?3.如何审议《学期课程纲要》?核心问题1:课程开发:是什么?1.1 何为课程?就课程开发而言,难理解的是“课程”而不是“开发”一词。
课程是什么?我想先讲一个故事:我问一位初中化学老师,新旧课程有什么变化,该老师回答我:与95年版相比,01年版的化学教材演示实验从84个变成80个;知识点还是31个,减了3个,加了3个。
想起前段时间语文界在讨论“鲁迅的选文多啦少啦”的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对课程的理解存在问题,把课程当作教材了。
因此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编,就是知识点的增与减,“课程改革就是少啦少啦多啦多”……我们先从字面上去理解,所谓课程就是用“课”的方式规范、引导学生学习的“进程”。
那么“课”要具备那些要素呢?时间、学生、教师、有目标、有计划……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至少满足下列四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要素或问题:1、明确的目标(期望学生到哪里?)2、适切的内容(需要用什么作为载体?)3、有序的实施(怎样带学生去那里?)4、恰当的评价(如何确定他们已到那里了吗?)只有一致性地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才能称得上课程。
因此,教材不是一种完整的课程,只是一种内容载体,是课程的一个文本;知识或经验都不是课程,还需要用“课”去加工……一种完整的课程不仅是在文本上的回答,应需要在实践中回答,文本课程只是实践课程的一种准备,一种规划与设计,就像造房子需要图纸加建造,吃饭需要点菜加吃……1.2课程有哪些性质?由于课程涉及用“课”的方式规范、引导儿童的学习过程,因此涉及谁来决定儿童的课程、儿童的课程应该是怎么样的、课程到底对儿童有何影响等问题,因此课程至少具有下列的性质:民主性:因为儿童是谁的?是国家、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儿童自己……因此决定儿童的课程的主体一定是多元的。
开放性:因为儿童与生俱来就是有差异的生命个体,儿童又是发展的,生活背景与经历又不一样的,因此儿童的课程一定是开放的。
科学性:教育就是影响人的活动。
为什么要影响人?通过什么影响人?如何影响人?影响到什么程度?这些就是课程问题。
课程就是诞生于科学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的,因此课程的另一重要性质就是科学性,即基于证据的教育活动,如上的四个问题就反映了这一点。
教育往往关注“应然”,而课程关注的是“实然”,因此教育是一个专业,课程也是一个专业。
千万不要以为懂教育就是懂课程,课程需要实践的证据。
1.3 何为课程开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1、“从无到有”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
如新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新增了一门“通用技术”课程等。
2、“从粗到精”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
如校本课程就是从原来的选修课、活动课等发展而来的。
3、“从外到内”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如怎样将预设的教育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
4、“从上到下”的角度来看,如将国家课程标准变成学生的素养或能力,教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进行备课,然后上课,最后看看学生习得的东西是否符合课程,这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也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
归纳一下,课程开发,简单地说,某一主体发展出一种方案或活动,并将这一方案或活动赋诸行动,使得外在的教育目的转变成学生的学习结果或素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大概可以描绘一下课程开发是什么:(1)谁来开发课程?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都可以作为开发的主体。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合作小组。
(2)课程开发的范围有哪些?有一项活动、单门课程、一类课程(学习领域)和所有课程。
可以是开发课程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开发课程整体。
(3)课程开发的类型有哪些?因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
(4)课程的最终形式有哪些?可以是方案、纲要、教案;可以是课程标准、教材、活动;也可以是作业设计、命制题目、编制考卷……基于这样的认识,教研员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课程开发领域的。
教学观与课程观的差异在于,教学观可能只关心怎么教或/和教什么,而课程观一定要关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与教到什么程度,而且要一致性。
有必要提一下,课程规划、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
课程开发概念框架(见幻灯片)1.4教研员为什么需要学习课程开发?1、国家课程政策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地方一级必须承担国家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责任,即如何将国家课程地方化,最终落实到校本化。
这样,教研室应成了地方一级课程发展中心,即如何将国家课程发展成为本地的课程;教研员就是课程开发员,有时是自己开发,有时是指导教师开发课程。
2、教研员专业化的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教研员的责任就是与教师一道,将国家课程发展成为本地的学生课程。
因此教研员的专业活动,简单地讲就是课程开发,其角色就是专业的课程领导者。
1.5教研员不了解课程开发会带来什么问题?1、制造“两张皮”,上课不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过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
2、只考虑“原原本本”地执行,而没有考虑到课程的开放性。
3、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工作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一个部分,而强行推行自己的“课程产品”,过度权威。
4、长期的点状工作导致点状思维,缺乏系统思考,如很容易将教师的工作理解为“教教材”,或只关注“怎样教”,而没有一致性思考另外三个课程问题。
5、只关注“课”而不关注“课程”,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下部内容核心问题2:如何编制《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2.1《课程纲要》的界定通常,教师比较擅长写的是教案,但是,《课程纲要》却很少听说。
课程是复杂的专业活动,一定需要事先做好规划,我们把一个学期或模块的学科课程规划称之为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很能体现一个教研员或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能力。
《课程纲要》是以大纲或提纲的方式一致性地回答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问题。
2.2 《课程纲要》的基本结构先呈现一份结构上比较完整的课程纲要。
一份课程纲要,在结构上一般包括:(二)《课程纲要》呈现格式1(见幻灯片)《课程纲要》的具体意义包括:(1)有利于教师的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即系统地思考;有利于教师审视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形成课程意识。
(2)有利于教师整体盘点开设这门课程的资源与条件,即原先教学进度表的功能。
(3)有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全貌和相关的课程评价政策。
(4)有利于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与质量管理。
2.3 如何确定、叙写课程目标提供一些实例……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学习目标、课时目标都是一回事,不能一节课既写教学目标,又写学习目标。
叙写目标就是为评价服务的,因此目标总是小于教育结果的,它不是教育结果全部,而是教育结果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目标的确定有两条路线:一是内容标准+学情分析,这主要指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学生研究+社会需求+专家建议,这主要指校本课程的目标确定。
目标的数量:一个学期的目标一般只要4-6条,每条最好2-3句话。
目标叙写的ABCD法则:主体是学生,因为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清晰、可测量,不然,成了“正确的废话”;行为条件就是为了便于评价附加的,例如通过16课时的学习,增强审美的兴趣。
行为程度也是为了便于评价而设置,意在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后,至少三分之二学生可达到的水平。
它既不是高标准,也不是低要求,而是量力而行。
学期目标与课时目标只是具体化的层次差异,其叙写法则是一样的。
2.4如何依据目标有条理地组织课程内容?要点:当前课程内容的无组织现象:个人经验;依赖教材;拼凑。
组织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作为基本的线索。
基本的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整理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
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相互转化。
根据这些原则,有条理地分配一个学期或一节课的时间。
关于“用教材教”。
如果目标不清晰,倡导“用教材教”是十分危险的,很有可能会把当然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深挖洞,广积粮”也当作“正确的做法”。
2.5如何依据目标确定教与学的方式?当前为何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合作而合作”,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没有把教学方式的变革与目标结合起来考虑。
目标决定教与学的方式,决定实施手段。
在阐述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2.6如何依据目标实施评价?评价涉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如何命题、编制试卷一定要依据学期目标。
因为目标决定评价,这是评价的第一原则。
评价首先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以便于教师作出后续的教学决策,其次是复习或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再次是考虑评价主体的多元与评价方式多样的问题。
《课程纲要》还需要清楚地告知相关的评价政策:如最后是百分制还是等级制?百分是如何构成的,与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测验有关系吗?学生可不可以免学不免考?提供几个实例并作分析。
核心问题3:如何审议《课程纲要》3.1审议人员的构成?教师编制的《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需要进行审议,以保证质量,也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性。
审议人员一般由学科教研组长、专家教师、校长,有条件的话邀请学科教研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参与。
3.2审议程序(1)组建审议小组;(2)明确审议的基本原则与要点;(3)小组民主审议,并记录书面审议结果;(4)向当事人反馈审议结果。
.3审议要点对《学期课程纲要》的审议主要关注:第一,结构是否完整?如一般项目是否完整;课程要素是否齐全;是否以大纲的方式呈现。
第二,课程要素: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情研究;4-6条,指向关键表征;对三维目标的关注;便于检测;叙写规范内容:依据目标处理教材;课时分配合理;可得到资源的利用实施:依据目标选择教学方式;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可行性评价:依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与关键目标的对接;对过程与结果的关注;相关评价政策一定要清晰。
一致性:关键目标的线索;第三,所需要的条件或资源是否具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