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沌理论与后现代管理研究

混沌理论与后现代管理研究

混沌理论与后现代管理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观,指出混沌理论是一种后现代科学。

而且这种后现代科学为管理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在战略领域,学者们认为长期预测将成为不可能。

而在变革领域,学者们认为有必要打破组织的均衡状态,提供一种不均衡的变革。

[关键词]混沌理论后现代科学战略规划组织变革一、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观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利奥塔指出,科学知识正面临着决定论的危机,“决定论是一种假设,通过性能达到的合法化就建立在这种假设之上:因为性能由输入输出比确定,所以必须假定引进输入的系统处在稳定状态,它的‘轨迹’是有规律的,可以建立可导连续函数,这种函数能够恰当的预测输出”(中文版116页)。

利奥塔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了解了系统的所有变量,就能够进行预测。

然而,由于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出现,这一原理的应用范围必将受到限制。

对于这种限制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认为要确定一个系统的初始状态,即确定所有独立的变量,即使是可行的,所需的能量消耗至少也要等于这个要确定的系统消耗的能量。

这就是说,要想控制一个系统,就必须要确定系统初始状态的所有变量,然而由于这一确定过程所消耗能量过大,因此,就无法进行确定工作,也就意味着控制系统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另一解释则认为,追求精确遇到的界限不是价格造成的,而是物质的特性造成的。

随着精度的增加,不确定性(即缺乏控制)并未真的减少,它也在增加。

因此,利奥塔认为:“可导连续函数作为知识和预测的范式所具有的优势正在丧失。

通过关注不可预测的现象、控制精度的极限、不完全信息的冲突、量子、碎片、灾变、语用学悖论等,后现代科学将自身的发展变为一种关于不连续性、不可精确性、灾变和悖论的理论。

它生产的不是已知,而是未知。

它暗示了一种合法化模式。

这完全不是最佳性能的模式,而是被理解为误构的差异模式。

”①二、混沌理论简介混沌理论源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研究。

非线性动力系统是指这样一种系统,系统内各依赖时间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这种系统有三种类型的均衡。

第一种,当系统为消极回馈控制时,消极回馈会消弱变量的影响,在经过变化后,系统恢复到它的初始状态。

第二种,当系统为积极回馈控制时,积极回馈会强化某一变量的初始变化,微小的变化以指数累积,导致剧烈的变化。

在一个剧烈的、不稳定的状态下,很难预测系统的发展方向。

这是第二种“平衡”,剧烈的不稳定。

第三种,当我们处在相反的两种力量的同时影响时,积极回馈会强化初始变化,增加不稳定性,而消极回馈会弱化初始变化,增加稳定性,这时就会发生有趣的现象。

回馈在积极和消极之间同时滑动,产生出既非稳定也非不稳定的结果,而是两者的一种矛盾的结合。

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一个微小的初始变化能够产生出不可预料的、重要的效应。

这时的行为就被称为混沌②。

三、混沌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关系David Levy(1994)认为从理论视角来看,混沌理论和后现代范式是一致的,后者质疑决定性的实证主义,承认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③。

中国学者彭新武(2005)也认为,复杂性思维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逻辑是契合的④。

他指出,就过程思维来看,复杂性科学认为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义是动态的;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要义是把组织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构。

就非线性的关系思维而言,后现代科学以强调内在联系的实在性为特征,认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生成性的;不应把人看作是一种完全独立的与他物无涉的实体存在,而应看作是一种关系的存在。

这与复杂性科学的假设一样,不能以线性方法来描述现实,只有非线性而不可解的等式才能描述复杂的、混沌的和不确定的现实。

从整体思维的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超越了二元论和机械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否定了那种认为部分只具有外在联系的机械论观点。

而复杂性科学认为,自然界绝不是一种机械的物体,不应被当做机器去理解,生物的运动也不单纯的遵循机械运动的规律,而是具有自主性的、由许多子系统通过内组织的方式构成的高度复杂的协同系统。

而就非普遍性原则而言,后现代主义反对普遍化和总体化的追求,认为理论只是提供了关于研究对象的局部性的观点,他们拒斥现代理论所钟爱的关于社会和历史的总体化的观点,这也是与复杂性科学的观点相一致的。

四、组织和管理研究领域的混沌理论虽然混沌理论最开始是出现于物理学领域,但是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都具有非线性特征,存在着复杂的互动。

混沌存在于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作用的情况下。

组织也受到相反力量的作用。

一些力量把组织推向稳定和有序,如规划、结构和控制。

另一些力量把组织推向不稳定和无序,如创新、首创精神、实验。

这些力量的同时作用可以导致高度复杂的情况:混沌系统。

因此,组织是一个混沌系统,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进行研究。

(R. A. Thietart·B. Forgues, 1995) Toby J. Tetenbaum(1998)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六个特征促进了混沌理论在组织和研究领域的扩展。

1、技术。

主要是信息技术,增加了效率、生产率和生产的速度和消费者的力量。

2、全球化。

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正在增加。

3、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4、变化。

今天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是以几何速度发生的。

组织必须足够轻便灵敏以满足新的需求。

被创造出来的不均衡在我们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5、速度。

技术发展的速度不可思议的加快是与商业(产品生命周期以月计而不是以年计)和人们的生活的速度加快相一致的。

6、复杂性和悖谬。

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们当前生存状态的复杂性本质,这一问题反映在我们当前面临的悖谬越来越多。

悖谬的本质是矛盾的选择和矛盾的状况,这使得大多数人不舒服。

人的本性是偏爱、寻找甚至预期确定性。

而悖谬正威胁着世界秩序。

常见的处理这一令人不愉快的困境的办法是抱着事物的一极,把世界看成是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而不是调和这两极,把世界看成既是这样又是那样⑤。

混沌理论为组织和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希望,即摆脱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牛顿范式,拥抱一种新的范式——混沌范式。

牛顿科学,作为当代文明的基石,是扎根于物理学和数学的。

牛顿范式的核心,三大运动定律,认为世界一架运行良好的机器。

宇宙是按规律运行的,是可预测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清晰的和线性的。

当我们进入工业社会时,牛顿科学的观念使得我们把组织的成功看作是保持一个稳定的系统。

如果自然或者危机威胁到这一情况,那么领导者的角色就是重建这一平衡。

不这样做就会失败。

把稳定性作为成功的标志,牛顿范式认为秩序应该自上而下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命令-控制式的领导风格),结构设计应该支持决策者(导致了官僚制和科层制)。

科学管理模型就完成符合规律性、可预测性和效率。

然而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改变了工作场所、工人和工作的性质。

那些赞同混沌理论是后现代科学的很多学者在组织背景下利用混沌理论进行研究,是来自于当前对把组织看作是技术-理性结构的攻击。

在他们看来后现代世界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

一个动荡的、不确定的世界成了许多组织理论诞生的沃土。

混沌理论成了一个生产性的新的思想来源。

Daft和Lewin(1990)在《Organization Science》这本杂志的第一期的编辑文章中呼吁要放弃“常规科学”,寻求新的组织理论,而混沌理论就是这样的一种新的思想来源。

他们认为混沌系统的特点就是至今为止尚未被认识到的根本上的不确定性。

如果把这种不确定性应用到组织中,那么就必须设计出组织研究的新方法。

如果组织既是混沌的,又是有序的,那么依据传统方法所做的超出短期的预测将不再是有意义的。

混沌理论也对简化论的那种认为系统在某一时点可以从部分理解的观点提出了诘难。

混沌元素影响整个系统,必须以这种方式进行理论构建⑥。

那些混沌理论的赞同者,在组织领域主要有两个关注主题。

一个是战略研究领域,一个是组织变革领域。

战略领域为两个对立的学派所统治,“规划”学派和“学习”学派。

最近出现了第三种范式,试图把规划学派对内部、平衡的关注与学习学派对外部、非平衡的强调结合起来。

这种范式主要的思想来源就是复杂理论。

该学派认为复杂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两个学派的融合:首先,它认为系统处在混沌边缘(一种包含了有序和无序的状态)时,系统就会显示出生机和创造力。

其次,它揭示了复杂系统的行为是如何由位于不同层面的众多个体按照简单的规则所进行的互动而产生的。

第三,作为复杂的适应系统,组织对它们所处的环境很敏感,对环境作出反应,与环境共同演化。

第四,复杂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组织的,但是自组织是互相依赖的个体依照他们自己的规则进行互动产生的结果。

所有用混沌理论的学者强调的都是预测的不可能和过去状况的不可复制性。

⑦(Miguel Pina e Cunha, Joao Vieira da Cunha, 2006)像其他新的管理范式一样,混沌理论试图填补传统研究中在处理变化和动荡的环境方面所留下的缺陷。

在复杂性理论看来,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并非是需要去进行斗争的组织变量,或者是通过长期规划和情景分析来应对这些变量。

相反,它们应该被看成是组织系统的自然结果,应该接受它们,甚至应该鼓励它们的产生。

Stacey (1993)用复杂性理论是这样评价传统的预测和规划技术的:分析不再具有卓越的地位,原因和结果是无意义的,长期的规划是不可能的,愿景是幻象,强的、统一的文化是危险的;统计关系是可疑的⑧。

混沌理论给经理人员和战略规划者带来的启示有两点:首先,适应行为是很关键的,因为响应必须取代准备。

第二,不是追求稳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最好是鼓励转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混沌的边缘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看待组织存在的问题的平台⑨。

(Aaron C.T.Smith, 2005)第二,他们倡导一种迈向不均衡(disequilibrium)的变革。

变革是涌现的而不是被设计出来的。

在变革和不均衡领域,与普利高津联系在一起的自组织观点是最有影响力的。

自组织的观点强调组织转变的特征。

在自组织的观点看来,不均衡是变革的催化剂。

因此,来自于系统内部或者外部的小的变动会引发系统的变革。

在传统的方法下,依据平衡的观点,那些消除波动、保持平衡的行为受到鼓励。

与之相反,自组织强调波动在产生变革方面的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种模型下,强调的是冲击产生的积极效果。

自组织理论强调分歧点的存在为新组织形式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组织应吸取的教训是,不应再试图压缩这种变革,而是通过打破对称、均衡来鼓励变革。

应该鼓励新奇和变异的产生。

Gemmill和Smith (1985)依据自己对自组织理论的使用,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