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原告司法审查问题研究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原告的司法审查作了如下规定:1、原告应当符合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要求,即主体适格; 2、原告的起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3、原告的起诉必须符合法律关于起诉期限的规定。
这些规定,构成了司法权对原告审查的主要内容,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作以论述。
一、原告主体资格问题。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此,原告主体资格的取得与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关。
一般地,对于受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羁束的行政相对人来讲,其具有无可辩驳的原告主体资格。
因为在行政程序中,行政相对人享有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规定的相应的程序性和实体性的权利群,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应当依法保障相对人的上述权利,而不是随意的剥夺或者践踏。
如果因为行政相对人违法而不赋予其起诉权,就犹如刑事审判中剥夺被告人的辩护权一致,相应地,法律规定的程序性和实体性权利群也顷刻灰飞烟灭。
所以,赋予行政相对人起诉权,符合法治国家的要求。
行政诉讼的原告除行政相对人之外,还有行政相关人。
行政相关人是指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可能被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人。
行政相关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但应当证明其什么合法权益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
二、原告的起诉条件。
行政诉讼法地四十一条规定了原告起诉的条件,即: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此外,还有原告的起诉期限问题。
第一个条件解决的是原告资格问题,前已论述。
第二个条件是被告资格问题,需要原告证明被告是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法主体。
第三个条件是原告的起诉,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也就是说,争议案件必须是现实存在的,且已经成熟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执法行为尚在调查阶段,尚未作出对当事人有影响的行为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个条件是关于受案范围和管辖权的规定。
1、关于受案范围问题。
行政诉讼法第二章作了规定,但仅限于对侵犯当事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提出诉讼。
受案范围明显偏窄,与立法目的相背离。
宪法规定,任何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所以,公民享有诉权是一项宪法性权利。
宪法还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在宪法统领下,我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详细规定了人们享有充足的和具体的合法权益。
然而,如何使这些法律规定的权利在受到行政行为侵犯时得到救济,则是人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权利都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但对于那些法律确认的权利,理应受到保障。
基于同样的理由,行政行为不仅受到法律的规范,还应当受到权利的约束,对于那些关涉公民具体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应当使公民的
诉权得到落实,并得到司法权的监督。
2、管辖权问题。
管辖权是对人民法院内部审理行政案件的权限和分工,原告的起诉必须符合管辖的规定,否则被告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经法院审查认为异议成立的,则裁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移送。
三、起诉期限问题。
原告起诉期限的起算点,应当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之日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2年,对于被告已经告知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为3个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实践中,对于第三人提出的超过起诉期限问题,应当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第三人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认为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告应当提供被告没有告知起诉期限或者超过起诉期限的正当理由。
法院经审查,一旦确定原告的起诉超过起诉期限,应当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驳回原告的起诉。
法院对起诉人起诉的审查,主要表现在对起诉人提供的证据审查上,并结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来评判起诉人。
起诉人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羁束的行政相对人的,以及能够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起诉人的合法权益或者对其合法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能够确定原告的地位。
确定了原告地位的,法庭继续审理,经审理发现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能够撤销的,原告取得胜诉权。
经审查发现起诉人不具有原告地位的,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
这样做的理由是基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该规定明确规定了原告的举证期限是在法庭审理之前,原告对其享有的诉权承担举证责任。
另一方面,如果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对起诉人的合法权益产生没有实际影响而赋予起诉人原告资格,势必会造成滥诉的发生,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不符合立法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