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事实体系:
记住1: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最大一个区别是是否考虑行为能力。
除了合同、婚姻、遗嘱、收养和处分权利五种,其他的基本都是事实行为了。
记住2:仅法律行为要求行为能力,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实施任何事实行为(例如:发明、创作、自助等等等)。
我们为这个烂考点纠结那么多,只是因为民法通则里的错误,在里边民事法律事实不等于合法的民事事实,而民事法律行为则等同于有效的民事行为,显然后者是违背民法基本法理的。
但是我们要考司考,忍它吧。
现在民法通则还没有修改,那么仍然要按照这个体系来学的
民法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将民事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行为。
一、民事法律事实:(一)事件(二)行为
行为根据行为人是否进行意思表示,可以将民法上的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
(二)行为:1.表意行为 2.非表意行为
1. 表意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2)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3)效力待定民事行为(4)无效民事行为。
2.非表意行为:(1)事实行为(2)违法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后果的行为。
例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加工、著作、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
总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所以,在细微区分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什么样的表意是意思表示,这个表意一定要有民事法律效果,也就是我们说的效果意思。
这是区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