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第24卷第4期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Nov.2006Vol.24 No.4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侯晋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 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矛盾交织,人们的社会心态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本文在分析探讨社会心态的本质与现存问题,及其有效疏导措施的基础上,认为:在现阶段,社会心态问题事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
只有重视和关注社会心态问题,对症下药,及时理顺社会情绪,化消极的社会心态为积极的社会心态,才能更好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持稳定,进而切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心态;转型时期;疏导措施[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_2936(2006)04_0024_04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社会转型加快,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一些深层次利益矛盾由此凸现。
在此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应特别关注社会心态问题。
一、社会心态的本质与能动性社会心态是某一时期社会群众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状态,也就是人心民气。
社会心态因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社会阶层产生差异。
社会心态在本质上属于低水平、不系统、不定型的、自发的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其中,社会精神生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
而社会精神生活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社会精神生活的多层次、复杂的结构中,根据水平高低的不同层次来分析,可以有社会心态和社会意识形态之分。
[1](P421 426)所以,社会心态应当理解为社会精神系统的一部分内容,在社会精神系统中处于较低层次,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对社会存在比较直接的反映。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是社会心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源。
社会心态具有大众性、广泛性的特点。
社会心态对社会存在起能动作用: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消极落后的社会心态则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
跨入新世纪新阶段,居主导地位的社会心态是积极的:一是在广大民众、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形成普遍共识,一些国家出现的政治内乱所造成的经济倒退、社会动荡、生活窘迫的后果,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一定要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突发事件影响经济增长的进程;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性、效率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心态;三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总之,人心思稳,人心思富,人心思进。
这种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然,与此同时,社会心态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收稿日期] 2006_05_30[作者简介] 侯晋雄(1980-),男,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史、党史研究。
二、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问题(一)贫富差距的扩大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看法不平衡的利益格局难免会导致不平衡的社会心态。
因为,在特定条件下,利益的总量是一定的,由于!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2](P85)因此就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及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当个人所追求的利益不能实现,就会心理失衡。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地区之间,职业、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经济成份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团体之间,存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待遇、分配状况不同的客观差距。
在近几年对中国国民的调查中,国有企业工人和农民这两个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群体,均自认为是收益最少的,也被认为是收益最少的。
耕农的比较利益过低、上千万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下岗,使传统的基础性阶层产生相对被剥削感,失落、不平衡心态便油然而生。
在某些突发事件的刺激下,会发生失去理智性控制的集体行为。
关于贫富差距的社会心态发生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念,而且影响到对效率的追求,因此,对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心态失衡现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一部分人的腐败和非法致富,造成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在判断!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党政干部。
群众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看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而且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相比之下,公务员则成为收入比较稳定、社会保障比较完备的职业;二是某些官员行使职务与牟取私利相结合,权力行为与经济行为相结合,权力的商品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换,以牺牲国家或集团利益、损害政府形象为代价来满足个人或小团体的私欲。
特别是媒体公开曝光的腐败和非法致富的现象,在民众中造成较恶劣的影响,有损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社会心态失衡不断放大。
(三)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不确定导致迷茫心态以往社会主流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不仅是一以贯之和根深蒂固的,而且主流文化的渗透有基层政权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物质保证。
而现在社会主流文化受到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干扰和冲击,又由于社会组织程度的下降和社会边缘人的增多,导致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在减退,一定程度上助长社会行为失范、失灵,又加之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和似是而非的宣传,也导致人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在选择面前,或者患得患失、游移不定,或者冲动、盲从。
改革开放后!社会热点∀多,如!从政热∀、!文凭热∀、!出国热∀、!经商热∀、!炒股热∀、!下海热∀、!集资热∀、!办班热∀等,便是明证。
!人们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使一些人不再讲理想、信念、奉献,而把获取个人物质享受、实现自我价值视为主要的价值定位。
这导致一些人的社会责任、协作意识、奉献精神等具有内聚力的价值观念明显弱化。
∀[3](P70)此外,社会心态问题还表现为冷漠与无助。
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自我价值的凸现,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社会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冷漠化,原来那种来自各种组织的关怀,来自同事邻里之间的友爱温馨越来越成为一种伤感的回忆。
这种冷漠心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扭曲;另一方面则深刻地暴露出目前公众心态中普遍存在的无助感和受挫感。
这种无助感和受挫感如果不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加以宣泄、疏导,有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新的聚焦点。
三、社会心态问题的有效疏导措施(一)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平衡社会利益关系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
!利益差别的逻辑结果是利益冲突,各利益群体不仅会根据自己的受益情况调整对改革参与的态度和程度,而且会根据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受益程度来调整与政府和其他参与者之间合作程度和方式。
∀[4](P125)因此,必须缓解社会因利益格局调整而产生的不平衡等心态。
当前,在社会利益矛盾协调上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一是要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创新,增强社会二次分配的作用力度,对慢富、迟富的社会阶层,给予必要的利益补偿,避免因社会收入差距的不合理、不适度的扩大,引起社会利益矛盾的激化。
二是积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使公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应保证社会全体守法成员,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会因改革的深入而影响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甚至还应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有所改善。
这是缓解公众的紧张心理的重要措施。
(二)加强反腐败力度,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加大反腐败力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是净化社会风气、疏导和校正负面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
∀[5](P45)反腐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要着眼于法制建设的加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在明确的法制规范的约束下,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积极竞争创造环境,为负面心态的矫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反腐方面的法律还不多,特别是缺少一些关于反腐倡廉的基础性法律、法规。
为此,结合当前和今后反腐败的实际工作,应该加强建立健全防范性法律,如:财产收入申报法、国家公务员法(现已颁布实施);惩戒性法律,如:制定反贪污贿赂法;监督性法律,如:公民举报法。
因此,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制定各种监督性法规。
总之,要!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也要注意。
各级党委都应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领导活动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途径和办法,努力提高监督水平∀。
[6](P371)此外,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当前应注意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最近各地在实行阳光工资制度的过程中,也有借机普遍涨工资的现象。
如有的地方公务用车改革,变相补贴太高,中央及时发文叫停,是完全正确的。
公务员工资的地区差异,在目前财政体制下很难改变,调整要有一个过程。
要防止借公务员工资改革,大幅度提高公务员工资,避免在群众中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从长远来看,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要使工资水平和标准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相适应,而不仅仅是与地方财政和创收能力挂钩。
(三)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引导人民群众对旧体制的弊端有着切身的感受,对改革寄予希望。
但是,他们的要求往往局限在具体的有关切身利益的范围内,并不深刻了解改革的意义,因此,对人民群众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似乎遥不可及,于是,舆论导向至关重要。
对消极的社会心态要积极疏导,引导和调节社会心态,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引导社会心态要明确主体,各种传媒责无旁贷。
现在,有的传媒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为能事,以产生!轰动效应∀相标榜,揭露社会的某些阴暗面缺乏全面正确地分析,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火上加油,在引导社会心态方面添乱而不是帮忙。
这就要求传媒要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
要结合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化解民众的顾虑。
当前,下岗失业已成为改革的一大难题,舆论宣传要极其慎重,为下岗失业者出主意、找出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避免引起下岗失业人员焦虑失落情绪的极端爆发。
在校正人们认识误区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准确把握分寸,积极稳妥地做好负面心态的疏导工作。
引导社会心态的一个重要主体是地方和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