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宫斗剧流行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1)

宫斗剧流行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1)

“宫斗”剧流行现象的传播学解读2014年02月18日09:49 来源:2014年02月13日今传媒作者:石静字号javascript:doZoom(18)javascript:doZoom(16)javascript:doZoom(14)摘要:近年来,“宫斗”剧热播和流行的社会现象引发了诸多质疑,但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传播现象,研究“宫斗剧”的流行原因及存在问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论文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托从“宫斗”剧的内容、传者、受众、传媒、效果角度解读“宫斗剧”流行现象,以期在将来,克服了弊端的“宫斗剧”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宫斗;流行;现象;传播学2012年《甄嬛传》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宫斗”剧的高度关注。

其实,溯源到2004年,香港TVB《金枝欲孽》的热播,就揭开了宫斗剧流行的序幕,之后《美人心计》、《宫》系列、《步步惊心》、《甄嬛传》、《陆贞传奇》……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各大电视台、网络“宫斗”蔚然成风,甚至引起了将“宫斗”与当下社会“职场”、“官场”斗争相联系的社会性思考。

对于“宫斗剧”的流行现象,社会颇多质疑之声,2011年底广电总局也出台了两条旨在遏制“宫斗”剧的禁令。

这是与“宫斗”剧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但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社会传播现象,研究“宫斗剧”的流行原因及存在问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托从“宫斗”剧的内容、传者、受众、传媒、效果角度解读“宫斗剧”流行现象,以期在将来,克服了弊端的“宫斗剧”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一、内容研究——“宫斗”剧的艺术魅力虽然对“宫斗”剧的思想内涵颇多微词,但毋容置疑,“宫斗”剧以其鲜明的特色正逐渐成为一种类型剧。

这一类型剧在电视银幕上广泛流行,并以高收视率在电视节目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其传播内容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密不可分。

和其他题材的电视剧相比较,宫斗剧独到的艺术魅力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宫斗”剧的环境设置更具舞台性。

在戏剧表演时,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发生在舞台上,而舞台空间、时间的限制要求这些矛盾冲突表现出来时足够激烈具有极端性,这是戏剧表演独有的艺术张力。

“宫斗”剧的主要情节是后宫佳丽的争宠与权贵的皇位之争,故事的环境以皇宫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为主。

“宫斗”往往在一个皇宫里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展示得淋漓尽致,将人性恶的一面无限扩大,人物之间的矛盾更是不可调和,走向极端化。

如《甄嬛传》中皇后与甄嬛的恶斗,一系列矛盾的胶着与爆发都极为彻底,令观众沉浸在激烈与残酷的冲突中欲罢不能。

其二,“宫斗”剧的人物塑造更具戏剧张力。

宫斗剧人物塑造精髓具备两个要素:成功蜕变的女主人公;痴情、苦情的男主人公。

“宫斗剧”的主要的人物是女性,其中女主人公的人生可谓是传奇,从妙龄时入宫,在宫中历经挫折后成功蜕变。

如:窦漪房从洗衣房的普通宫女,到大权独揽的窦太后;陆贞从被通缉的罪犯成了历经两朝的一代女相……这样的成功历程,很容易让现代社会中初入职场的平凡女孩产生代入感,与宫斗剧的女主角同呼吸共命运,成为此类电视剧的忠心拥趸。

男主人公的痴情、苦情是“宫斗”剧虐心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步步惊心》中四爷和八爷对马尔泰若曦的痴情与爱护,迅速催生了现实生活中的“八爷党”和“四爷党”。

《甄嬛传》中那个风华绝代、才情横溢、情痴一生却没有抱得美人归的果郡王,比起那个多疑凉薄的皇帝,这一苦情郎塑造相当深入人心。

其三,情节扣人心弦。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为动辄数十集的“宫斗”剧更是如此,皇宫背景奢华富丽但略显单一,剧集要吸引观众,功夫还是要下在剧情上。

“宫斗”剧的情节曲折集中体现在主人公一波三折的命运上。

宠辱皆系一人的特殊设定决定了“宫斗剧”人物命运极大的反差与起伏。

如在《甄嬛传》中,甄嬛从一开始深蒙圣宠,真心爱恋皇上,得封妃位,却被皇后陷害令皇上心生厌恶,奉旨宫外修行,为回宫,甄嬛设计被皇帝临幸,以熹妃身份高调荣归……情节可谓是一波三折,其中缘由用剧中人物的对白来说就是“在后宫,永远只有一个天,那就是皇上”。

皇宫这一独特的环境设置,皇恩成为情节跌宕起伏的神器,“宫斗”剧情节由此具有了其他题材难以企及的转圜空间。

其四,鲜明的语言特色。

“宫斗”剧多选取有据可查的历史作为背景,故事又以上流阶层的后宫女子争斗为主,剧中人物的语言极具特色。

一方面“宫斗”剧台词句式讲究,词藻华丽。

如《后宫甄嬛传》的语言非常考究,复古之风明显,语言风格非常接近《红楼梦》。

从甄嬛出场时,自解名字蕴意“嬛嬛一袅楚宫腰”,再到人物对话以及宫廷嫔妃之间的称呼,皆古色古香,包含古诗风韵。

随着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热播,剧中的台词被广大网友效仿,并被称为甄嬛体。

另一方面“宫斗”语言又讲求巧设语境,暗藏机锋。

“宫斗”的一大特色就是表面雍容得体与内在肮脏残酷的强烈反差。

宫中行为举止尊礼守节,言语之间更是谨慎祸从口出,但又处处巧设机关,请君入瓮,行陷害、污蔑之能事。

欣赏“宫斗剧”一大看点就在于看“话里有话,暗藏玄机”。

其五,相对丰富的古代文化底蕴。

“宫斗”剧以古代后妃争斗作为主要题材,必然涉及古代宫廷礼仪、服饰装扮、谈吐举止。

电视剧以娱乐大众为目标,对史实会有一些加工和再创作,但基本还是能反映一些历史文化元素。

诚如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所言消费文化是一种后现代文化,是“毫无深度的文化”[1]。

“宫斗”剧不需要表达多深厚的文化积淀,只要观众通过观赏“宫斗”剧,了解到如:古代嫔妃、女官的阶位晋级;服装款式;刺绣花样;头饰设计;调香品茗;书法绘画;宫廷礼仪的步态、行礼方式,称谓;节气历法、形象风水;甚至古意盎然、文言色彩的语言等,我们就可以说,“宫斗”剧相对丰富的古代文化底蕴满足了受众的诉求。

二、控制研究——传播者对“宫斗”剧最大市场利益的追求“宫斗”剧的传者主要指电视剧的制作方和剧本的原创作者。

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不同,热播宫斗剧的剧本基本来源于网络小说。

如《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改编自瞬间倾城的《未央沉浮》等。

这一现象揭示了,当前影视圈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的制作营销新趋势。

在普遍缺少理想影视剧脚本的情况下,影视剧编导们逐渐将眼光转向网络,选择具有高点击率,已获得受众认可的网络文本进行改编。

如:著名言情小说作家桐华创作的清穿小说《步步惊心》,被看作是“清穿三座大山”之一,被誉为“清穿扛鼎之作”,拥有超高的人气和网络读者群。

据此改编的宫斗剧《步步惊心》一经推出果然高居收视率榜首。

同时,制作方后期的营销可谓竭尽全力。

以《甄嬛传》为例,线下有主创人员赶赴各地宣传,线上有东方卫视在前期播出预告片,播出期策划活动,后期借助各种渠道选取幸运观众。

同时,还有网络媒体乐视网通过网台互动、媒体广告等进行推广等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造势宣传。

前期制作拥有观众基础,加上后期营销的大力推进,使“宫斗”剧成为稳妥又高收益的投资。

而网络原创小说的作者,鉴于网络创作的特殊性,网络作者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仍然有差距,通过影视剧的改编,网络作者可以获得世俗的认可和不菲的版权收益,可谓名利双收。

由此,“宫斗剧”的制作方和剧本的原创作者可谓通过“宫斗剧”的拍摄实现了双赢,获得最大化的市场利益。

在这样的经济利益驱动下,无怪乎大量的同质“宫斗”剧喧嚣尘上了。

三、受众研究——爱屋及乌的拥趸心理和将心比心的代入感“受众”一词最早出现在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一书中,是“相对于传播者而言的在传播过程另一端的读者、听众与观众的总称。

[2]”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在其1964年发表的《固执的受众》一文中指出,在电视传播中“受众的权力反应在遥控器上,而遥控器背后起作用的动力因素则是由观众收视行为所反映出的收视动机、收视趣味和收视态度等,也就是观众的心理。

[3]”电视以其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

“宫斗”剧流行热播至少与受众的两种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其一,受众爱屋及乌的拥趸心理。

前面我们说到,“宫斗”剧为了保证收视率,多改编自网络热门小说,而这些网络小说的读者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潜在观众群体。

这部分受众看到心仪的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往往会产生了“爱屋及乌”的心理,对电视剧追看不已,从而催生了“宫斗”剧的高收视率。

其二,受众将心比心的代入感。

“宫斗”剧中存在着一些与职场竞争,社会奋斗相契合的文化特征,容易让特定受众产生代入感。

比如女主人公初入宫门的单纯无知,历经挫折与刚步入社会、职场新人的无措和不适应很容易产生共鸣。

这些职场白领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如“宫斗”剧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通过“斗争”越剧上位,所以对于剧中所含心计、权术方面的学问大加探究、总结,并用所总结的经验、技巧,例如隐忍、联众等技巧拿来指导自己的职场之路。

“宫斗”剧里面的阴暗心理、丛林法则给了这一类受众很大的启发,他们源于对自身提升的渴望和对剧中人物认同对“宫斗”剧大肆追捧和赞扬。

四、媒介研究——电视的介入提升了“宫斗”主题的传播力度和广度技术发展是传播增值的重要原因。

根源于网络小说的“宫斗”主题,与电视这一社会主流媒体结合后,显示出了极为强大的传播力。

原因有三:首先,与单纯阅读“宫斗”网络小说相比较,“宫斗”剧对人物的呈现更直观,情节表现更生动,视听享受更丰富,时空转换更自如,也必然吸引更为广泛的观众;其次,阅读是一个需要受众不断思考再创作的过程,而作为家庭普遍意义上的休闲、放松,受众更乐于选择看电视这一单向、被动的传播模式;再次,“宫斗”剧的传播门槛更低,受众更广泛。

网络文本的阅读需要读者有上网的硬件和软件,有一定文字作品的审美习惯和能力,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对接受者基本没有要求,只要有一台电视,全家人都可以共享。

更重要的是,就算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较低的受众也可以轻松通过电视欣赏“宫斗”剧。

因此,电视的介入无疑为“宫斗”主题的传播降低了门槛,提升了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五、效果研究——市场利益背后的负面效应“宫斗”剧的流行、热播体现为其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如《甄嬛传》“上海本地收视率最高曾突破9%,全国最高曾达到 1.87%,创下东方卫视电视剧有史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

[4]”高收视率证明了“宫斗”剧在娱乐大众和市场利益方面的价值,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首先“宫斗”剧丰厚的经济利益,让制作方、投资方趋之若鹜,“宫斗”剧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剧作质量下降。

“宫斗”剧情相似,缺少创意,姐妹反目、慢性毒药、苦肉计策、牺牲感情、嫔妃陷害等情节反复上演。

观众对此类电视剧逐渐失去新鲜感,从香港TVB电视台备受期待的年度大剧《金枝欲孽2》口碑差,收视率低,成为近年播出前关注度与播出后反响落差最大的一部剧集,就可看出端倪。

同时,“宫斗”剧的主题思想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宫斗”剧通过表现后宫嫔妃争宠、比拼心计,可以深刻地折射封建皇权、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人格扭曲和摧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