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教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
一、课程标准(复制本学科本课课程标准要求):
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二、目标分解
1. 根据本学期学时长和化学必修内容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分做调整:本学期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最后一章(正好是必修一三四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内容,基本学期完成必修阶段的主体部分。

2. 根据学生目前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为初高中衔接顺利过渡,将教材教学顺序作适当调整:先学第二章,然后学第一章的物质的量,而第一章实验内容分散到第三和第四章学习,这样既很好地进行初高中衔接过渡,又能温故知新,开启新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初高中转换的台阶,让学生迅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3. 用两节课完成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及反应的归纳梳理,并进一步从分类角度深入认识物质类别与性质关系,从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温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特点和方法,然后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三、问题设计
1. 列举初中所学化学物质,并对其进行分类,从分类角度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再应用于解决新问题。

2. 对混合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是什么,胶体的特征有哪些?
3.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
4. 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四、评估方式(主要呈现课堂例题和课后精选习题、以及其他)
第一和二课时
【例题1】用线将物质与其所属类别连起来。

NaN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NO3硝酸盐
【例题2】观察下列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物还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
(1)CO2 +2NaOH = Na2CO3 + H2O (2)SiO2 +2NaOH = Na2SiO3 + H2O
(3)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4)CuO + H2SO4 = CuSO4 + H2O
(5)Al2O3+3H2SO4 = Al2(SO4)3+3H2O (6)Al2O3+2NaOH = 2NaAlO2+H2O
【例题3】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下列几组物质进行分类。

(1)H2SO4、HNO3、HCl、H2CO3 (2)Fe2O3、CO2、CO、CuO
(3)Cu(OH)2、Ba(OH)2、NaOH (4)Na2CO3、BaCO3、NaHSO4、NaHCO3
【课堂练习】:
1.实验室用NaOH溶液可以除去CO2气体,SO2与CO2一样都是酸性氧化物,推测SO2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分别以钙和碳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图来表示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吗?
Ca→CaO→Ca(OH)2→CaCO3 C→CO2→H2CO3→CaCO3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近年来一些城市逐步采取了分类生活垃圾的方式,以使垃圾得以合理的利用。

在生活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B.有机物C.盐类D.非金属单质
()2.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以下物质中的
A.混合物B.化合物C.纯净物D.单质
()3.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按酸、碱、盐、氧化物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A.NaCl、K2O、HNO3B.CO2、CaCO3、NaOH
C.SO2、SO3、H2SO4D.NaOH、Mg(OH)2、Cu(OH)2
()4.体操运动员比赛时为了防滑。

常在手掌上涂抹碳酸镁粉末。

碳酸镁属于A.酸B.碱C.盐D.氧化物
()5.小王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如图所示),相连环的物质间所发生的反
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分解反应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D.置换反应
()6.下列属于同一类别的物质是
①NaCl②(NH4)2SO4③NH3·H2O ④KOH ⑤Fe(OH)3⑥HNO3
A.③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7.下列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氨水B.H2SO4C.液氨D.氯化钠
()8.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酒精、冰水混合物B.乙醇、盐酸、胆矾(CuSO4∙5H2O)
C.金刚石、铁矿石、大理石D.水银、水蒸气、水煤气
二、填空题
9.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举一例) 。

(2)酸与碱反应(举一例) 。

(3)强酸制弱酸的反应(举一例) 。

(4)稀硫酸分别与CuO、Fe2O3的反应:,。

(5)Cu与AgNO3溶液反应:。

10.某化学试剂厂A、B、C、D四个车间
排放的废水中,分别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铁、
碳酸钠、盐酸中的一种.在不加试剂的情况
下,若控制流量,将它们排放到反应池中,
使其恰好完全反应,最后可形成不污染环境
的废液排入河流.已知B车间排放的污水
显碱性,C车间排放的污水有颜色,反应池
1中有气泡产生,则A车间排放的废水中含有,D车间排放的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1.右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
生化学反应,甲、乙、丙、丁分别为Mg、BaCl2、
Na2CO3、HCl中的一种。

第三课时
【实验探究】如何区别胶体和溶液?完成下列实验,并对胶体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

1、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2、观察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以及泥水进行比较;
3、用激光笔分别照射以上三种液体,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将以上三种液体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
【思考】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备胶体?
【课后作业】:
()1.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2.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是
A.碘酒B.乙醇C.淀粉溶液D.钴玻璃
()3.用饱和的FeCl3溶液制取Fe(OH)3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将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中
B.将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
D.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
()4.胶体区别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丁达尔效应B.可以通过滤纸
C.有颜色、介稳性D.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5.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都能透过滤纸B.都呈红褐色
C.分散质粒子具有相同的直径D.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6.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化工、军事等领域。

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下列
有关形成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④⑥
()7.物质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A.氧化物、化合物B.化合物、盐C.溶液、胶体D.溶液、分散系()8.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纳米超分子技术往往能实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纳米铜颗粒一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铜是一种新型化合物B.纳米铜颗粒比普通铜更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C.纳米铜无需密封保存 D.纳米铜与普通铜所含铜原子的种类不同9.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FeCl3溶液呈色,分散质是,分散剂是。

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反应。

(2)Fe(OH)3胶体呈红褐色,具有良好的净水效果。

以饱和FeCl3溶液为原料制备Fe(OH)3 胶体的方法是。

(3)在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悬浊液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的是,最小的是。

(4)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5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也加入2mL 饱和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角度,可以看到烧杯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

(5)取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以看到溶液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又得到了黄色的FeCl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基本类型属于。

10.框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其叫属于盐的是H、
C、M、N,属于氧化物的是F、G;胃液中含有适量的A,可
帮助消化;C是家庭中重要的调味品之—;D常用于改良酸性
土壤。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问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
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