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资产与生活的现状西南财大说中国城市家庭平均资产为247.60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7.70万元;清华大学说中国城市家庭平均资产为70万元。
而专家们则又都认为上述数据可信度不高。
那么究竟中国人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可以通俗地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中国没有穷人,因为现在你所拥有的一切应该都能折算成人民币。
没有穷人?是的,现在有无房居住的人吗?没有。
在中国即使流浪汉乞讨者也都有自己的根、自己的家,恋家是中华民族的特色。
而家,再简陋也是一个居所。
居所现在是什么概念?是有价值的能折算成钱的商品。
而一般来说,农民的住房一定大于城市人的居所,通常大很多。
农民还都有土地。
而土地现在是很值钱的,土地的价值应该不会低于通货膨胀率。
在城里,一寸土地一寸金;但城镇居民不拥有土地。
在农村,土地首先有产值,而土地的产出一定在飞涨,因为产出的商品正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之一。
但土地的价值远不能用年收入来估算,因为土地是生产资料,而且是不用折旧不会报废的生产资料。
所以,你要给农家估算资产,那么每个农家都算得上是企业主,只是有大小而已。
以上是对农家资产的通俗评估,房子加土地,你说值多少?现在我们看城镇居民的家庭资产,首先都有住房。
已经享受过动迁的,那么他的住房一定已经升值到上百万;假如他能拥有二套住房,那么按目前的房价,很可能已超过伍佰万。
而对于还没动迁的,他将来获得的动迁费一定超过百万,因为百万在大城市里只能买到最小的房子。
所以,他的家庭资产当然是大于百万的。
而在这批人中(未动迁或户籍在老旧房子里的)约有近半数自己已买了新房搬进去住了,新居么一定随房价爆胀而增值。
在这批人的家庭资产中你就还得算上他的老房子拆迁时他将得到的上百万。
前面还只谈了房子与土地,其实家庭资产你还得算上每个家庭的家居用品、家电设施、服装鞋帽、等等。
不少家庭还有各种金融投资,这个数目通常在数十万至数百万。
好了,你说中国有穷人吗?你说中国家庭资产平均有多少?所以,一个了解中国国情的人,说中国家庭资产有多少有意义吗?值得你嚷嚷吗?房子可以小、房子可以旧,但必须有。
中国人不习惯租房,至少不能一直租房;所以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房。
也之所以在中国不能用住房去评估平民百姓的生活。
他或许很穷、吃最便宜的食品,更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但他有房住。
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房子能证明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吗?不行。
中国人习惯有自己的家,这个家就是自己的房子。
但房子不能吃,而中国百姓为了吃饱饭已奔忙了几千年。
几千年毕竟过去了,今天,中国百姓还为吃饱饭奔忙吗?或者说中国现在有没有穷人?或者说“穷人”是什么概念?民以食为天,假如人只能吃最便宜最差的食品,应该说他们便是穷人。
为什么美国敢说没有穷人?因为美国任一届政府首先保证的是每个公民都能吃好吃饱。
他们也这样做了,人的基本食品在美国很便宜,社会福利很高,食品所占用的工资比例很低。
富裕与贫穷究竟是怎样的概念?应该看的是:人在过着怎样的生活?生活拮据或生活宽裕曾是人判断富与贫的标准,难道今天就不是了?应该仍然是。
那么今天还有人在过着拮据的生活吗?有多少人?是一些怎样的人?有一位网友这么回答:“在中国的话,1线城市穷,2线城市小康,3线城市有钱人。
”这样的回答出乎我预料,但仔细想来确也在情理之中。
比较这三类城市的生活,1线城市物价高(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老百姓理解的物价首先是食品价格),房租贵,服装开销大(要有足够的衣服适应这环境,女员工还有一笔不菲的化妆品开销),水电煤费贵,出行费用也高(免不了有时打的,一次就是几十元),应酬费用还多,所以上海现在任何单位或个人招聘任何岗位,都须在三千元左右才可能招到人,因为再低就很难生活了。
就是说年收入三至四万在上海只是个月光族。
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在2线城市如年收入有三万,大概能积余一万?而在三线城市,或许月开销一千元就够了。
当然,二线三线城市的收入相对较低;所以有了:全国平均月收入约二千元的数据。
上述思路还是窄了,因为现在有私家车的人很多,有车的人月收入总应该在五千以上,因为车的各种开销加在一起估计一年就得有一万;所以中国现在也确实有了开车的穷人,开车找工作的失业者。
倘若你还有个家、有个孩子,我曾听一有车有家的年轻人算过月收入一万的开销账,算的结果是:他每月可使用的钱(吃、喝、另花)少于二千;这在上海当然很拮据了。
网上有这么说的:“要想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按现在这物价啊,我想怎么也得在十五万元以上吧。
”年收入十五万的有多少呢?不会超过就业人员的百分之五(既二十个人中有一个高收入者?)。
在百分之九十五中估计有百分之二十五能拿到五千至一万(即四个人中有一个是经理或主管)。
剩下的百分之七十就只能拿低工资了,因为平均工资也只有二千。
所以就有了中国的穷人,吃最简单的、穿最便宜的;问题恰在于现在已没有便宜的衣服,而在各种公司上班的白领还都必须有像样的衣服,还有每天必须换衣服的规则;这样,服装的开销对于他们确实占了工资的百分之二十到五十。
惨的是工资越低买衣服所占的工资比例越高,因为上班能穿的衣服现在都不会便宜。
所以一大批白领便渐渐地成了城里的穷人,因为衣服涨价的太快,因为食品涨价的太快。
这样的穷人多吗?这首先得看食品价格了,比如以前花在吃饭上的开销占工资比例的30%,那么女青年会动用一半的工资买衣服,而男青年则在交友上就比较宽裕一些,这时他们不会感觉到穷。
现在对于这百分之七十的低薪阶层,工资涨了一倍不到(十年前的最低工资也在一千五到二千),而各项生存的最基本开支已令他们快入不敷出了。
政协委员崔永元在谈幸福感问题时表示,自己收入过万常常感觉“钱不够花”,崔永元指出,如果看收入数字,收入肯定是比以前高了,但为什么大家并不觉得自己挣的更多了?这是因为我们挣钱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增长,“所以很难在钱这方面找到幸福感。
”那么这百分之七十的低薪阶层在拮据地过日子的时候就必然更难有幸福感了。
与穷人来谈住房有价值吗?没有!因为房子不能吃。
当然你也可以把三百万的住房置换成二百万的、甚至一百万的,这样你便有了一大笔钱可供花销;听说买彩票中大奖的最终都成了真正的穷光蛋,因为人只会花钱,那么再多的钱也是会花光的。
也之所以中国卖房过日子的人很少很少。
应该令政府思虑的是,当下这些做梦都想发财的打工族们大部分过着拮据的日子,没有游乐(门票都很贵),没有上业余辅导班(学一门知识就是几万),没有好的衣服、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好的伙伴,没有好的未来,也难有女朋友。
而女青年更只能朝钱靠拢,因为结婚要有房子,婚后会有很大开销。
他们都少了安居乐业的感觉,甭说幸福感了。
但多了牢骚、多了怨言,或者把牢骚怨言扔给了父母,自已过上了“靠老一族”的半寄生生活。
一个上班的人只能勉强养活自已?这是近十年来的变化,但这些正拮据过日子的百姓仍是社会的稳定剂。
需要重视的是在通货膨胀中不甘于寂寞的生产者与商人(还有上百万无证无照的个体商贩),他们为了填补钱的贬值窟窿,争相干起了不法勾当,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于是社会道德底线一次次被打破;这样在拮据中过日子的百姓们又过上了不能安宁的生活。
你或许会说:以前月工资才几十元,现在基本都在几千元了!是的,今天几分钱的菜没有了,几元钱的鸡、鸭、鱼、肉没有了,几角钱的水果没有了,在上海房租已从近千元一间到近万元一套,还有动辄几百到几千元的衣服、鞋包,所以人情费也已在千元起板。
那么你说,这样的开销一个月得有几个千?你说今天还有没有穷人?虽然穷人已不再穿补丁衣服,也不再借钱盼月底(发工资);但拮据过日子的、扳着手指过日子、用信用卡过日子、看着物价过日子的穷人依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当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毕竟已经发展掉了补丁衣服、发展进了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电动车、甚至家有骄车!但富与穷的差异仍然是看人的可动用资金的多少来判别。
你每个月有一万元可随意开销,你大概挤进了小康行列。
你每个月仅有一千元可支配在吃上,你东西再多也还是个穷人。
三十几年,人可用的东西多了很多;人口袋里的钱多了很多,但老百姓买不起的日常用品、不敢买的日常用品(太贵了)同样更多了。
虽然奢侈品消费中国已位居榜首,这原本属于发达国家的位置怎么就给了中国了呢?原来“中国5%的人掌握了中国95%的财富”,所以中国富人确实最多(相对十四亿中国人,这5%就是七千万富人!),但穷人依然在十三个亿!至少,在拮据过日子的超过十个亿。
好了,中国人目前的基本生活状况也就如此了:都有不菲的资产,但大多数人因收入相对少而过着拮据的生活。
要害还在于越拮据的人吃的食品越不安全。
这其实也在注解:为什么现在人民怨言这么多,对贪官如此愤恨,甚至有嫉富情绪,只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过的拮据了,过的不安定了。
问题的答案在哪里?,答案网上天天有、人们年年讲:缩小贫富差距。
但深入思考,这是答案吗?这只不过是一句应付性的、漂亮的口号而已。
因为怎么缩小贫富差距?怎么增加穷人收入?谁给过具体的答案?虽然“增加收入!”年年讲,但年年的贫富差距在拉大。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首先绝不是靠普发钞票能解决的,因为普发(领导与职工安同比例发),必定是工资越高的增加的越多,工资越低增加的越少;这反倒让国家或企业拿出钱来拉大了贫富差距,这便是现在每年在做的。
其二,三十年前家有一万元的属于很少很少的富人;现在家只有二三万元的是很穷很穷的穷人;这又怎么注解?钱,不值钱了!钱还在发,还在增加,还在贬值。
显然,钱要值钱才离答案更近一些。
但钱怎么才能值钱呢?通货膨胀已十来年了,今天人活着的第一需要:基本食品都涨了三倍左右(比如豆制品是老百姓的食品,涨了五倍以上)。
本来,食品在中国人的工资中所占比例就高,现在工资在基本人群中涨了有一倍,但相对十年来累计的通货膨胀,食品早就显的太贵了。
现在上海的白领一顿午餐已达到二十元左右的开销了,这样一个月光午餐就得五百元左右,而起码有一半白领的工资还徘徊在三千元。
所以听说有不少外来打工的白领让老家的父母寄钱贴补;那么为什么还要在上海打工呢?因为上海象个国际大都市。
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愿意孩子在大城市里长见识。
从小城镇或农村往上海寄钱?又一新现象。
这几句扯远了,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东西涨了就不能跌?涨,总是有客观原因的;那么这“客观”为什么一涨就是十年呢?这一定是不符合真实客观的,就是说这里面应该有人为操纵的因素。
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人去管这涨的客观现实,任它去涨。
“涨”的市场注解是:商品少了,要涨。
买的人多了,要涨。
“涨”的商品注解是:产品价格卖高了,生产商利润多了。
利润多的商品为什么会少了呢?撇开经济学理论,单从人性上说,都知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家的惟一信条。
所以,市场上利润最高的商品是必然会导致商家关注的,并由此引起的荷尔蒙让商家很快投资加入生产;这样此类商品的短缺现象就逐渐消失,商品价格回归到正常的利润内(经济学称为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