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__小学科学_牛奶的变化教学目标:1)科学研究①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牛奶与不同物质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现象。
②知道酸牛奶和胶水的制作方法和过程③知道牛奶的正确饮用方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②能反思同学间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③能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
3)科学知识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橙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了解胶水和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
教学重点: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好吃的,不过不能吃,只能饱饱眼福了,(出示牛奶制品的图片)问:大家知道这些食品的原材料都有什么?(牛奶)2、“你对牛奶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出示课件了解牛奶的营养以及喝牛奶的好处3、师:关于牛奶,在我国曾经发生过一个举世闻名的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
牛奶的营养非常丰富,但一定要合理饮用,如果饮用不当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这节课我们就去了解怎样科学地饮用牛奶,生活中哪些物质不能添加到牛奶中。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美食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研究学习做铺垫】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教师讲述:果汁、食醋、食盐、啤酒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食品,这些食品能否与牛奶一同饮用呢?2,大胆猜想同学们先来大胆的猜想一下。
学生1:能;学生2:不能;学生3:有的能,有的不能。
3,实验验证师: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
咱们先一起来设计实验方案。
那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说实验方案,教师适当补充。
师:大家设计得都很好。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发给小组的表格,开始实验吧!实验之前同学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小组动手实验。
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展示给大家?生:我愿意。
老师找几个小组的同学起来分享各自的实验成果。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大家都知道牛奶里放入不同的物质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
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牛奶中混入东西应该注意什么呢?生:含有酸性的食物不能混入牛奶中,会让牛奶起反应生成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师: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生: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生: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生: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生: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师:大家总结得真全面啊!连老师都觉得比不过你们了!【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这一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什么人适合喝牛奶?。
2、什么人不适合喝牛奶?3,什么样的牛奶最有营养?4,喝牛奶的最佳时间对于以上的几个问题,先由学生自己回答问题,再有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总结。
5,生活中的小误区【设计意图:将学过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四、拓展延伸。
与学生分享利用脱脂牛奶、食醋、小苏打制作胶水以及自制酸奶的做法五、课后作业。
1.利用脱脂牛奶、食醋、小苏打制作胶水2.自制酸奶。
从以上两个活动中任选一个来完成。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趁着学生学习后的热情,趁热打铁,给学生一个机会,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8 牛奶的变化能不能食盐食醋、啤酒橙汁学情分析__小学科学_牛奶的变化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了多种食物、饮品的形态、颜色、味道和食用,方法等,只是很少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系统的分析整理,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联想、研究,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实验能力。
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
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
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科学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用恰当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方案以及探究结果的能力、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
基于上述原因,在主动学习上,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溥,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
许多学生养成了任性,骄纵的不良习惯而体现在学习上。
其次是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对于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参与度低,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沉默的看别的同学探究、操作,因而在相对时间里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很差,影响全班的集体交流。
效果分析__小学科学_牛奶的变化教师教学基本功:1、教态从容淡定,感情收放自如。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鼓励性。
2、板书布局合理、简单大方、一目了然。
3、教学媒体应用合理,操作熟练。
师生教学活动:1、师生合作融洽,课堂活跃、生动。
2、学生的自主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积极性高,参与度高。
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上呈现的尤其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3、教师提问简洁合理,主要起到引导作用。
评价环节以鼓励为主,注意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语巧妙流转,张弛有度。
教学目标与结构: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
2、结构清晰明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3、目标结构合理,为课程的预设、进行提更依据。
教材分析__小学科学_牛奶的变化1、教学内容:《牛奶的变化》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课。
2、教材简析:《牛奶的变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牛奶的物质组成、饮用方式、与其他物质混合发生的变化等内容。
本课之所以以牛奶的变化为探究对象,是因为牛奶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几乎天天饮用的食物饮料,学生需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牛奶变化条件的探究,既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又能丰富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培养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乐于用学到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
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利用实验探究牛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并且还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1)科学研究①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牛奶与不同物质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现象。
②知道酸牛奶和胶水的制作方法和过程③知道牛奶的正确饮用方法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②能反思同学间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③能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
5)科学知识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橙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了解胶水和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
评测练习__小学科学_牛奶的变化1.冬天我们常常把牛奶和酸牛奶加热饮用,加热牛奶时出现变化。
A.形成薄膜:牛乳在40℃以上加热时,表面形成薄膜,这是由于空气液体的界面形成蛋白质的凝固物。
B.棕色化:牛乳长时间加热则产生棕色化。
C.纯牛奶虽好,但有的儿童不爱喝,爱喝酸甜可口的果奶,夏天有的家长就把果奶和酸奶掺在一起喝,冬天天冷,把两者一起加热出现起絮现象。
2.牛奶是怎么制作成奶酪的?你知道吗?请查阅资料,简单写一下。
3.草原上的牧民没有冰箱,他们是怎么保存牛奶的?4、实践作业。
1).利用脱脂牛奶、食醋、小苏打制作胶水2).自制酸奶。
从以上两个活动中任选一个来完成。
课后反思__小学科学_牛奶的变化《牛奶的变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牛奶的物质组成、饮用方式、与其他物质混合发生的变化等内容。
本课之所以以牛奶的变化为探究对象,是因为牛奶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几乎天天饮用的食物饮料,学生需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牛奶变化条件的探究,既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又能丰富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培养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乐于用学到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
对于刚升上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本课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探究实验较为简单。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实践出真知”。
因此,我在讲课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美食图片来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以此来引出牛奶这一话题。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交流牛奶的营养成分以及喝牛奶的好处。
这样学生就对牛奶有了初步的了解。
再通过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出“有些物质不适合添加在牛奶中”。
由此引出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生活中哪些饮食不适合与牛奶同时食用,就是探究哪些物质不适合添加在牛奶中。
我们以生活中常见的白醋、食盐、啤酒和橙汁作为研究对象,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再来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通过学生进行对比试验,得出白醋、橙汁、啤酒不适合与牛奶同食。
在了解了牛奶不能与什么物质混合食用之后,再对有关牛奶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人适合喝牛奶?什么样的牛奶营养价值高?喝牛奶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最后作为课后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简单了解了一下自制胶水、自制酸奶的制作方法。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上完本节课后,我认为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进步的地方。
如在实验操作环节中,如果老师能够将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以及结论生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对比,让学生评价各个小组的实验成果,可以更容易让他们找到差距,学习别的小组的优点,反思自己的缺点。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用心的锻炼自己,打磨课堂,让自己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课标分析__小学科学_牛奶的变化课程标准对本内容的要求:1、愿意合作与交流。
能提出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
选择自己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在探究“哪些物质不适合添加在牛奶中”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以小组的形式来探究的。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去验证,用表格去记录实验现象以及所得的启示,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2、了解物质间的融合条件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牛奶的变化,得出来酸性物质、酸性饮料以及啤酒不适合与牛奶同食,也就是说这些物质不适合添加在牛奶当中。
了解了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去科学合理的引用牛奶。
我还带领学生们了解了生活中一些关于牛奶的误区。
3、愿意合作交流,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技有关的问题在这节课的后半段,我和学生一起谈论了:什么人适合喝牛奶?什么人不适合喝牛奶?什么样的牛奶最有营养?喝牛奶的最佳时间这几个问题。
学生与我之间共同谈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