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 5、所有商品都是可贸易的。如果说两国的价 格形式并不统一,一国实行价格补贴,这样 就必然导致价格歪曲,从而导致比较的结果 失去意义。
❖ 6、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可以完全
一价定律
❖ 在假定完全竞争市场和国内商品与国外 商品之间存在完全可替代性的条件下,除 去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信息成本,一个 给定的商品的价格,用相同的货币来标价 ,在不同的地点将是相同的,即下式成立 : ❖ P = e * Pf (1-1)

本国物价指数

= 本国货币旧汇率×-------------------

外国物价指数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相对 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的则是在两个时点内汇率的变动。由于 商品价格水平的不断变化,将汇率的升降归因于物价或货币 购买力的变动的理论就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这就是说, 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动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
e1
p1 pf 1
e0 p0 / pf 0

(1-3)
e0 e1
p0 p1
p p f 0
f1
❖ 其中:

和 分别表示基期和本期的汇率 和 分别表示基期和本期的本国
❖ 即:

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本国货币新汇率 = 本国货币旧汇率× -----------------------

本国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相对变动成比例,
❖ 购买力平价理论要成立,必须有四种假设前提:
1.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 2.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
3.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 4.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而已(货币数量论)
评价:
❖ 一、优点:
❖ 该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期,是世界经济动荡不 安的产物。当时各国相继从金本位制改行纸币流通制度,随之而来的 就是通货膨胀。此时提出该理论是适时并有一定道理的。具体表现在 :
❖ 2、两国间的贸易条件相同。在国际贸易中 ,一个国家常常使用关税和配额等形式限 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出口国也常常使用 出口退税等形式补贴出口商,目的是增强 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 3、没有外汇管制。购买力平价理论前提之 一是浮动汇率制,国家外汇管制也直接扭 曲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逻辑基础。
❖ 4、参比国要有统一的价格形式。如果说两国 的价格形式并不统一,一国实行价格补贴, 这样就必然导致价格歪曲,从而导致比较的 结果失去意义。
❖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 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 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 我们将一价定律加以推广,若式(1-1)中 的P表示本国物价水平,Pf表示外国物价水 平,则有
❖ e=P/Pf
(1-2)
相对购买力理论
❖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 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 定因素。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应 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 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 的购买力。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 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 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 比率发生变化,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

❖ 2、该理论较令人满意地解释了长期 汇率变动的原因。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 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 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 是一致的。因此,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 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3、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把物价指数与汇率水平联系起来 ,而且研究思路相对简单明了,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 胀严重时期对指导投资具有相当的意义。因为它是根据两 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汇率决 定的基础,能相对合理地体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另外 ,从统计验证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很接近均衡汇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国货币 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 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 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 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 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 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 其中:P表示商品的本国价格
❖ 事实上,若(1-1)式中的等号不成 立,则会存在对套利者有利可图的贸 易机会。套利者充分利用一切信息和 贸易方式,低买高卖,在价格便宜的 国家买进商品,并将其运到价格较贵 的国家卖出,从贸易中获利。而套利 的最终结果会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用同 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趋同。
❖ 1、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 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 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 异实际上代表了两国货币所体现的价值量的差异。两国货币购买力之 比,就是两国货币价值量之比。因而两国货币兑换的汇率在某种程度 上可以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表现出来。
❖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
小组成员:胡小东、刘晓东、乔丹、余晴、熊瑶
概述:
❖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 称ppp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 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 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 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 ,并在 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 了详细论述。提出应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决定汇率的 对价,即绝对购买力平价;而新的均衡汇率应在最初的 均衡汇率的基础上,再对两国的相对通货膨胀率作出调 整后得到,即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汇率取 决于价格水平,而不是价格水平取决于汇 率。人们之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 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 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 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 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的价格水平之比。
假设条件:
❖ 1、不考虑国际贸易中的交易费用。购买力 平价说忽略套利行为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 用和信息不完全等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