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精选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宋代的理欲之辩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 存天理,抑人欲。

【课外运用】示例:“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 )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工夫煞有:很有解析:B项,厌:满足。

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之,结构助词“的”;B项,则,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动词,是。

答案:C4.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D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C.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解析:A项,“工夫”同“功夫”;B项,“著”同“着”;D项,“克治”同“克”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6~9题。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

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

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A.徒.为懒倦徒:学生,徒弟B.则精神自是愦愦..愦愦:昏乱不清醒C.孟子虽是为时君..言时君:当时的君主D.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不肖:不才,不正派解析:A项,徒:只是。

答案:A7.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乃为人欲引去A.甚矣,汝之不惠B.秦人不暇自哀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

A项是主谓倒装句,B、C两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D8.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坚持不懈方能做到“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朱熹用打比方的方式告诉人们:不要被欲望牵引,否则会心生后悔。

C.人学习都要以提升自己为目的,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D.朱熹认为贤人的资质比较高,可以不用克己就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D项,朱熹认为人不论资质高低,都要克己,这样才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略晓其义即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致明白它的要义就满足了。

(2)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能停止,不是很遥远吗?(3)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何必谈利!(4)这里只要求人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牧斋记朱熹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

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

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

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

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而业益堕也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

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

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

而有以自得于..者,或异于予矣。

...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孔子曰:“贫而乐。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

”其然也。

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10.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间:抽空B.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况:比较C.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诏:命令D.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务:追求解析:C项,“诏”的意思是“劝勉”。

答案:C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A项,“于”,①表比较;②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B项,“而”,①表转折;②表并列。

C项,“以”,均表目的,用来。

D项,“其”,①第一人称;②第三人称。

答案:C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解析:A项,“事物”的意思是“尘世俗事”。

B项,“措施”是动词,“实践,施行”的意思。

C项,“自得”的意思是“内心的收获”。

D项,“用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即“尽心尽力”。

答案:D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解析: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

答案:C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