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未来发展,造就和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作为理论基石。
以胜任特征理论、实践智力理论、关键能力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目标教学理论作为操作载体,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一)胜任特征理论
胜任特征理论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他认为胜任特征是与工作、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它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
他同时指出,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对人的认知能力进行总体测试的方法,转而衡量那些对人在某一特定工作中的绩效表现有直接影响的特征。
绩优者表现出好的判断力、能察觉出问题并采取行动、设定挑战性目标与采取相关行为,有别于态度、技能熟练度以及经验等。
这些特征指的是个人具有的可区别绩效优秀者与绩效普通者,可由实证而得的,不易造假也不易模仿的特征。
McClelland也由于在资质领域内的卓越成就被称之为资质模型之父。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Spencerjr, LM,Spencer SM,1993)对胜任特征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一一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在学者们对胜任特征进行研究的同时,一些管理咨询公司或者企业的研究小组在胜任特征进行研究后,也提出了他们的观点。
比如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HAY的研究小组提出,胜任特征是在既定的工作、任务、组织或文化中区分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
它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或很好地完成某项任务,驱使一个人产生优秀表现的个人特征。
每一胜任特征都与鉴定基础特征的“行为表现”相连接。
德勤咨询公司认为,胜任特征是使一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包括两个层面:核心特征(专业技能)与一般特征(通用)。
其中核心特征根据从事的岗位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特征指在所有岗位上要取得成功所应具有的胜任特征。
在员工的职业发展中,只有其相应的特征得到了发展,才能不断的得到提升。
(二)关键能力理论
关键能力理论是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滕斯最早提出的,他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对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或缺的能力,具体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和可迁移性。
所谓普遍性具体体现在任何人经过锻炼都可形成这种能力,且能在任何情况发挥其作用,非专业性主要指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关,不会随着专业或职业的改变而改变,即使应用者专业或职业发生变化时,这种能力依然存在。
可迁移性主要体现在即使应用者的专业或职业改变,这种能力也不会消退,因为他可以使应用者在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
“关键能力”一词在德语中有“钥匙”的含义,取义像钥匙一样可以开启任何一扇大门的能力。
德国教育界认为,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必须习得两种能力,首先是专业能力,即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具备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也就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其次是关键能力,这种能力也称作是跨专业能力,对能力应用者的实际工作开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德国教育界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培养:一是人格特质,具体包括独立性、批判性、专注性等;二是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形成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是一种建立、发展良好社会关系的能力,具体包括团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等;三是方法能力,解决问题或处理事务的方式和程序,主要包括利用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是知识应用能力,即利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长期形成的专业素养,在参与复杂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起,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发表了《为掌握而学》、《掌握学习理论导言》等论文和专著,阐述有关掌握学习教学的理论。
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
”布鲁姆认为,大多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正态分布性质而推断他们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呈正太分布(良好、中间状态、不及格和勉强及格人数各占1/3),是不可靠的。
他认为如果学生的能力倾向呈正态分布,而教学和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都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和需要,那么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这门学科,即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地通过该学科各单元规定的80%-90%的测验题目,达到优良成绩。
布鲁姆的研究证实,能力倾向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接近于零。
一般在一个班级中,只有5%-10%左右的学生不能达到优良成绩。
他认为,当教学处于最理想状态时,能力不过是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时间。
而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如果我们的教学富有成效的话,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应该是与正态分布完全不同的偏态分布。
通过研究,布鲁姆认为,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的教育都面临着系统的深刻变革。
它已不再满足于选择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而要求大力普及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大军的科学文化素质。
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四)多元智能理论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
该理论经不断充实完善,按加德纳的说法,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
包含如下10种:(1)数学智力(2)空间智力(3)语言智力(4)自然智力(5)音乐智力(6)身体运动智力(7)存在智力(8)人际交流智力(9)个人内在智力(10)情感智力。
根据该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这10种智力,而这10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不同的个体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
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