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产生的条件。
答:(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2、市政的含义。
答:(1)市政的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
(2)市政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3)市政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
(4)市政的客体或对象是城市的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
3、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
答:(1)自我管理。
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是指居是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2)自我教育。
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没有行政强制权力,居民委员会主要依靠说服教育的方法展开工作。
(3)自我服务。
居民委员会可以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4、市民参政的条件。
答:(1)透明的市政决策。
(2)高素质的市民。
(3)多元的参政途径。
5、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1)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4)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6、我国城市志愿者组织的主要特点。
答:(1)自愿参加、关爱他人、义务服务、不计报酬。
(2)城市志愿者组织的种类繁多。
(3)自愿行动是多元的,其中有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辅助性质的工作岗位,也有负责独立领导的工作岗位。
7、市民参政的意义。
答:(1)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
(2)市民参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8、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答:(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9、市政体制的作用。
答:(1)市政体制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
(2)市政体制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
(3)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
答:(1)市政体制形式多样化。
(2)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3)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
(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
(5)存在大量利益集团。
11、大都市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国家原有的市政体制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1)大都市区中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跨地区提供服务。
(2)某些公共行政事务如社会治安等需要市县乡镇政府的合作处理。
(3)市县乡镇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等。
12、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13、中国原有市政体制的弊端。
答:(1)市政职能转型不到位。
(2)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3)城市行政区划不够优化。
(4)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合理。
(5)配套制度改革不深入。
14、中国市政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答:(1)加快市政职能转型。
(2)科学设置市政机构。
(3)合理设置市政体制层级结构。
(4)完善基层市政管理体制。
(5)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
15、市政职能的意义。
答:(1)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宗旨和目标。
(2)市政职能决定了城市政府管理的范围和组织规模。
(3)市政职能既取决于国家和地方的行政体制,又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之间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的权责分工和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4)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财政收支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5)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16、市政职能的原则。
答:(1)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2)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点。
(3)中国城市政府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在城市设立的一级行政机关,这决定了城市政府既要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还必须担负起管理整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履行一级地方政府的一般职能;同时还要履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门职能,发布决定和命令,管理本区域内的各项公共事务。
(4)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17、我国城市政府的职权。
答:(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决议,执行国务院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议和命令。
(2)制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3)全面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各项行政事务。
(4)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一切合法权益。
(5)领导并监督所属各工作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撤消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决议。
(6)管理其他城市公共事务。
18、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答:(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更新管理理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
(3)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
(4)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19、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基本特点。
答:(1)市政职能的法治化程度高。
(2)内容广泛的市政职能体系。
(3)市政职能以服务为导向。
(3)多样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20、中国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答:(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
(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
(4)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21、我国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的具体表现。
答:(1)在城市管理中强调政府为本位,行政权力过分集中。
(2)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干预从微观到宏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市政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的主动参与度低。
22、中国市政职能转变的路径有哪些。
答:(1)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保证。
(3)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为确立科学的市政职能开路。
(4)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这五种调节手段转变;坚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向间接控制、引导企业行为转变;要进一步充实加强综合经济管理和经济检查机构,适当合并和精简专业性管理部门。
23、城市发展战略的作用。
答: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作用:(1)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对城市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承载力。
(2)在认识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人口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
(3)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的个数和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环节。
(4)城市发展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规划的制定。
(5)城市发展战略对本城市与所在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作出科学的定位,有利于形成城市与城市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4、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答:(1)科学地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2)科学地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
(3)科学地规划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
(4)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体系。
(5)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承载力。
(6)部署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措施和步骤。
25、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原则。
答: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1)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生产力布局等规划。
(2)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系。
(3)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
(4)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
(5)城市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所构成对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
城市发展战略的原则。
(1)实事求是。
(2)始终抓住主要矛盾。
(3)统筹兼顾城市发展战略各组成部分关系。
(4)长远目标和分期实施相结合。
(5)法制法。
26、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应该坚持的原则。
答:(1)城市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2)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市化。
(3)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4)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市化道路,健全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5)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7、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
答:(1)对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2)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筑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3)参与重点工程竣工验收。
(4)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
28、中国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
答:(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都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都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要根据各自城市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和开发。
(3)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综合开发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核心,产业转移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连接点。
29、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应注意的事项。
答:(1)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2)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注意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段进行改建,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和城市历史文脉。
(3)城市旧城改造应当强调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
(4)城市新区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瑞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5)城市新建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施等要避开市区。
30、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答:(1)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4)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答:(1)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生产性,决定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有偿使用。
(2)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决定了它的部门和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