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张颜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对汉字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
那么也可以说,“一字一文化”,讲解一个汉字就是讲解一部文化史。
可见讲解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儿童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三个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必要性“蒙养之时,识字打先”,小学识字教学是语言教育的基石。
是小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作文。
因此,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关口。
与此同时,就整个教育来说,识字是学生从运用口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
而书面语言记载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只有识了字,以字词为中介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才能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记忆中以字词的形式巩固已认知的成果,甚至加以传承。
因此,在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把识字教学放在首要位置,集中解决好识字的瓶颈,为学生其他和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而,识字教学又是一项费力费时的工作。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感觉发展还没有完成,认识事物比较模糊,对于一些差异较小或细微的东西很容易忽视,这给认识汉字增加了困难。
加上汉字难认难写的特点,更加大了识字教学的难度。
因此,教学时方法至关重要。
随着现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识字教学的方法也日渐丰富多彩起来。
然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仍显现出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教师本身的汉字文化意识跟不上,教学评价刻板单一,使得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方面存在着意蕴的缺失。
而事实上将汉字的相关知识渗透入到识字教学当中是很有益处的,本文将在识字教学的现状上;小学生的特点;如何使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首先表现为语文课程目标对小学生在识字方面的要求较高。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数量上一目了然,质量上对“认识”和“会写”也有明确的涵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样解释“认识”: “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
”对“会写”这样解释:“会读, 会写(指默写), 了解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小学生识字的压力还是挺大的。
特别是对于上文所述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多采用机械记忆的儿童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汉字的记忆是信息编码、储存和检索的过程。
信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
新信息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或目标,是信息量;传递的超出了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信息量为零。
所以要想学习的新内容越少,越容易掌握,就得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冗余信息,将其运用于教学。
汉字造字原意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
虽然掌握造字原意不是教学目标,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和读音,从而高效实现“认识”和“会写”目标。
如“鼠”字底下前两个竖提上都有两点,后一个斜钩上没有。
要想避免学生因受前面笔画的影响而在斜钩上也加上两点。
若运用古人造字原意,就不会出错:“鼠”是个象形字, 其小篆底下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是爪子。
后一个曲笔是老鼠的身子和尾巴,当然没有爪子。
隶变、楷化后变成斜钩,也不可能有两点。
在这个例子中,关于“鼠”字的冗余信息是学生经验中早已具有的,将其运用到汉字教学中就能减小识字质量的难度。
同时,根据会意字的造字原理,批量识字则可以减小识字数量的难度。
其次,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写错别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错别字的普遍存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头疼的问题。
它的出现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思考。
一是小学生本身感知能力低。
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模糊,感知字形的能力很低,识字时只能记住字的粗略轮廓,常常对相似或相近的字不善于辨别分析其异同,观察不仔细,产生感知失真,如:将“自己”写成“自已”;“已经”写成“己经”;“今后”写成“令后”;“布置”中“置”下面少一横;不善于通过字义来区别,如“应该”写成“因该”;“再来”写成“在来”等等。
二是教师机械性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自学认读和快速书写,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把一些易混淆、易错的字分清楚。
其实,从汉字本身来说,虽然形似的字特别的多,但只要掌握其意思还是不难区分的。
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识记汉字效果更好,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
另外,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源,就可以辨析形近字。
如:“弛”与“驰”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
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
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
“弛”的形旁是“弓”,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是“马疾走”之意。
倘若教师教学时这样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区分了。
再次,俗解汉字现象大量出现造成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误解。
俗解汉字是指根据现行字形而对形义关系作非造字原意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
一般也称之为“俗文自学”或“新说文解字”等。
俗解汉字源远流长,集大成者可谓王安石。
王安石著有《字说》一书, 其主要特点是,解释汉字形义关系时,不顾古人造字原意,“不问‘六书’把一切汉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进行主观臆测,其结论穿凿附会,荒诞不经,如,“波者水之皮”、“诗为寺人之言”等。
虽然俗解汉字费从王安石开始,也非至王安石而终。
直到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存在,甚至在现代识字教学中也广泛被运用。
虽然在汉字经过多次改革,很多字形已经看不出造字原意的今天,俗解汉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但这依然掩盖不了其短处。
运用俗解汉字识字在将来影响、干扰学生对于汉字造字原意、固有形义关系的认知,尤其对进入中学后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文言词汇较多保留字的本义,而分析造字原意是获得本义的重要途径。
同时,运用俗解汉字解释文字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思”字,现在看是有“田”和“心”组成,好像说心田是进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道思维的器官是大脑。
其实,“思”最早的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是“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
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
二、识字教学的对象——小学生的特点汉字,作为我国的法定通用文字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同时掌握好常用汉字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
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识字量大,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较抽象,教学中难以引起注意;学会了的汉字也容易遗忘;掌握的生字不会灵活运用等。
面对种种困难,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识字目标。
首先,针对汉字的学习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是因为小孩子在注意方面有很多别于成人的方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发展受儿童的主导活动所制约。
并且儿童的注意与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相联系。
有意注意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有很大的成分。
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但是更多的还是注意具体直观的事物。
儿童的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比较小。
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 必须在处理教材和选择教法上下功夫。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无意注意, 对于组织教学至关重要。
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模型实物,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汉字有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
然后再一一演示汉字的形成过程. 现在多媒体教学走入课堂上后,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如老师在讲“羊”字时可以先出示一张喜洋洋的图片。
孩子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形象出现,自然特别高兴,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
教师顺势引导,“谁能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羊?”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出示“羊”甲骨文字样,然后利用动画课件形式一步步演示“羊”字的变化历史,这样的话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记住字形。
这种教学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唤醒孩子的兴趣, 使孩子喜欢汉字,乐意学习汉字,同时又准确理解了汉字的原始意义,对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至关重要。
除了图画汉字, 溯源对照, 抓住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进行汉字教学,还可以在教学时穿插汉字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注意。
其次,学生对已学汉字容易遗忘。
这是由于儿童知识经验少,意义记忆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很多时候儿童只能运用机械记忆来记住学习的知识,这样的记忆往往增加了记忆的负担而且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研究表明,不同材料遗忘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其中无意义的材料是最容易忘记的。
所以,面对毫无联系的单个汉字时,学生就容易遗忘。
这就启发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中应设法用儿童已经理解的内容将新学的无法理解的或无意义材料联系起来,或者给予学生能够理解的解释。
也可以设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同时针对人类记忆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们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角度试图探讨过。
信息加工学者认为,人类的记忆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其中,对信息的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核心。
编码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等过程。
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后就变得有条理,容易查找。
值得注意的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人的遗忘可能并不意味着信息的丢失,而更可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信息。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编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记忆的核心。
由这些观点,我们很容易从中得到启发,学生之所以容易遗忘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读写的工具,而忽视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识。
使其不自然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符号。
今天的汉字教学注重字形的识记,从传统教学中承袭着机械式的识记方法,使学生处于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致使产生记忆疲劳,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