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時期的肖像藝術劉德美(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羅馬帝國時期的肖像雕塑劉德美(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一、前言羅馬帝國的疆域隨著武力的擴張而不斷擴展,尤其在征服了希臘化世界之後,接受希臘文化成為羅馬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
隨著時間的轉移,各地固然有情況的不同、社會風尚的變化等,都易於造成羅馬文化在承襲希臘文化之後,進而發展本身的新風格,加速帝國全境羅馬化(Romanization)的進程。
在視覺藝術的領域中,雕塑是頗足以顯示時代風貌的造型藝術。
由於雕塑家運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金屬(青銅、金、銀等)、象牙、木質或赤陶、灰泥、黏土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材料,故能留下一個時代、國家或城市的見證與印記。
技巧上,雕塑的難度雖比繪畫為高,雕塑家仍可巧妙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作品。
羅馬帝國時期的肖像雕塑兼具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是羅馬藝術中最有獨創性的部分,也就是有其本土文化的特色;其主題的選擇和風格的表現,相當體現羅馬政治發展、社會風尚的演變,具有歷史意義。
在羅馬帝國長達五個世紀間,留下數量豐富的肖像雕塑,包括在建築物、錢幣、寶石等文物上的浮雕以及獨立存在的圓雕,除了皇帝、官員等政治人物外,還有詩人、哲學家、演說者等文化界名人,以及一般人士,女性雕像也愈來愈普遍,皆足以提供吾人考察當時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現象;同時放在歷史的脈絡中,往前可與希臘或希臘化時代的雕塑作比較,往後則可視為中世紀藝術的先驅。
有鑑於一般西洋藝術史對羅馬雕塑的敘述,篇幅不多,國內也缺乏從這個角度詮釋羅馬文化的論著,故本文擬探討此一論題,惟由於篇幅限制,特別強調在羅馬與行省肖像數量最多的皇帝肖像1為主,期能增進對羅馬帝國時期肖像雕塑演變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意義之了解。
二、羅馬肖像雕塑的背景與功用1. 羅馬肖像雕塑的歷史背景與宗教觀念希臘古典時代的雕塑作品以其表現的理想美著稱,羅馬的肖像雕塑之特色,則較著重寫實2。
這是由於羅馬文化在形成之初,深受農業社會影響,強調家庭觀念,因此家長權特別大,尊重祖先是其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表現在喪禮儀式中的,是送葬者要持著用陶土或是用蠟之類輕質材料塑造、拓製的祖先頭像、半身像,有些是在行列中戴著先人的面具,後來改為拿著祖先的雕像3(圖一)。
羅馬的肖像雕塑特別注重其維妙維肖的寫實性,不僅表現代表人物的性格、心情,還能表現體形、衣著等細節。
羅馬雕塑不能完全獨立於希臘雕塑的影響之外,帝國初期的肖像雕塑形式深受希臘化風格的影響,即具有理想化的性格。
後來又轉向寫實,晚期趨向抽象化。
這種從理想到與寫實的現象,當與雕塑的對象不同有關:希臘著重神像的雕塑,在神人同形同性論的影響下,希臘人是以人的形象和比例來塑造神,自然要力求其完美,充滿理想美;羅馬人則以雕像表現真實人物的表情,尚真重於求美。
而從寫實發展到抽象化表現,則與帝國後期國勢衰落,皇帝需要藉助神化的肖像強化威信,加以基督教興起所帶動的藝術新方向有關。
羅馬的宗教也深受希臘宗教之影響,希臘人以極豐富的想像力建構多采多姿的神話體系,羅馬人僅將希臘神祇改用一些相對應的羅馬神祇名字,幾乎原封不動。
以致於有學者認為,羅馬只有傳說,而無神話4。
儘管如此,羅馬仍然需1 Bruneu, Torelli, Altet, Sculpture: The Great Art of Antiquity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BC to the Fifth Century AD, (以下引用簡稱Sculpture),Cologne: Taschen,1996,p.168。
2Sculpture,p.167。
3 H. Flower,Ancestor Masks and Aristocratic Power in Roman Culture,London: Oxford,1996,p.3。
4 J. Gardener,Roman Myth,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1993,p.1。
要製作許多供奉在神殿裡的神像,在羅馬宗教裡,最重要的神祇是天神朱比特(Jupiter)、天后朱諾(Juno)、智慧女神密諾瓦(Minerva)等,都用現成的希臘雕像為模範。
在羅馬文化中,對於擬人化的自然神祇,例如彩虹女神(Iris)、海神(Oceanus)、地神(Tellus)等較希臘為少見;羅馬人也接受希臘神人同形論的觀念,沿襲希臘將抽象觀念製作成擬人化神像的慣例,他們在模仿雕塑希臘人想像中的幸運(Tyche, Fortuna,頭頂城垣)、勝利(Nike, Victoria)、公正(Dike)、自由(Libertas)、美惠(Graces)等女神之餘,更加擴大其範圍,例如:希望(Spes,手持花芽)、和平(Pax)、虔敬(Pietas)、健康(Salus)、天佑(Providentia)、莊重(Gravitas)、勇敢(Virtus)、幸福(Felicitas,右手拿象徵和平的雙蛇杖,左手持豐饒角)、和諧(Concordia)、安全(Securitas)、順從(Fides)、光榮(Honos)、好運(Bonus Eventus)、貞潔(Pudicitia)等,顯示當時羅馬人,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的祈求與願望。
祂們大多與國家命運或皇帝的福祉有關,祈求保佑皇帝身體健康,免受危難。
這些擬人化的神祇性別,絕大多數和希臘的一樣,都是女神,顯示女神對國家與皇帝的保護功能方面大於男性神祇。
羅馬時代還有一些表示時間的觀念和具體的河流、城市或地點、行省、大洲、海洋,也都加以擬人化的方式來表現,例如四季(Seasons,最普遍使用,通常為女性,也有以男童或成年男性形象呈現者)、時間(Tempus)、台伯河(Tiber)、尼羅河(Nile)、多瑙河(Danube)、羅馬(Roma)、拜占庭(用幸運之神Tyche 表示)、港口、羅馬城的戰神廣場(Campus Mars,男性形象)、西班牙、美索不達米亞、非洲省、亞洲、黑海(Pontos,男性形象)5等;甚至於連羅馬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等集體名詞,也都可以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這些豐富生動的形象,特別是在浮雕上面,可謂是羅馬時代的創造。
從羅馬共和時期起,就不斷接受外來的神祇,著名的例子有埃及的伊西斯(Isis,穿著埃及服裝,頭戴太陽圓盤和牛角)女神、塞拉匹斯(Serapis,穿著如同5Sculpture,p.225。
希臘神祇,頭戴象徵天穹的圓柱形物)、西亞地區的大地母神西伯爾(Cybele,頭戴城牆冠,右手持麥束和罌粟花頭,左手拿著船舵和豐饒角,右腳旁有獅子等象徵她是城市保護神、農業、富裕、權力等角色的事物)6、波斯的太陽神密斯拉(Mithra,表現光明與善戰勝黑暗與惡的情景)等,都融入羅馬的宗教之中。
由於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於只要不觸及威脅帝國或者是皇帝權威的神祇,則認為各方大神,多多益善,都可接納,充分表現羅馬文化具有兼容並包的精神。
祂們被供奉在各種規模的神殿或神龕裡,受帝國境內不同人群的膜拜,和平共存。
2.雕像發展的政治因素及裝飾功能當羅馬人以武力征服希臘化世界之時,軍隊所到之處,紛紛掠奪希臘的藝術傑作,視為戰利品,運回羅馬,加以收藏,這引起羅馬人對被征服者藝術成就的羨慕與模仿,帶來大量吸收希臘文化的風潮,造成武力上的征服者淪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根據史料記載,羅馬帝國皇帝大多死於非命,他們的結局不是被暗殺、自殺,就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能夠壽終正寢者極少。
但是由於皇帝的權大位尊,極為誘人,以至於不乏前仆後繼者。
他們在得到大位之後,深知政治宣傳的妙用,體認藝術是為官方服務的最好工具,於是藉著藝術大力宣揚羅馬起源的傳說、軍隊的戰功、甚至國家宗教和政治觀念,以凝聚國人的愛國之心,建立文化認同,因此他們是帝國藝術最大的贊助者。
由於當時尚無報紙、廣播等大眾傳播媒體為他們大力宣傳,只能由首都製作本人或家族的雕像模型,分發到全國,讓地方仿造,或者將自己的肖像鑄刻於通行全國的錢幣上,以廣宣傳,加強統治者的威望(auctoritas)與光榮(gloria)。
他們甚至於制定法律,規定將皇帝肖像放在城市裡最顯著的公共場所中最顯著的地方,過往行人要鞠躬示敬;地方也往往主動要求提供皇帝像的範本,以便模造立像,表示效忠;一般有錢人的家裡也放置皇帝6 Grossman,Looking at Greek and Roman Sculpture in Stone,Los Angeles: Getty Museum Press,2003,p.15。
的雕像,這些情況自然會促成皇帝雕像需要量大增。
由這類帝王雕像僅在羅馬城內出土的,就達六萬尊以上,可見一斑。
7羅馬皇帝不僅對自己的雕像有興趣,也愛好希臘雕塑傑作。
皇帝的熱愛希臘雕像,可以提比留斯(Tiberius)為例,他在房間中佈置一尊希臘青年裸體雕像。
羅馬皇帝如此熱愛雕塑作品,自然有帶動社會風尚的作用,也是羅馬肖像雕塑足以發展的優勢條件之一。
羅馬皇帝除了在全國各地重要的公共場所放置單獨的立像雕塑、在錢幣上鑄有自己肖像的浮雕之外,還在紀功柱、凱旋門上佈滿彰顯勳績的浮雕,一再展現自己各種造型的形象,留下永久的紀錄,以表彰他們的莊重威嚴、不朽功業和帝國聲威。
著名的紀功柱有圖拉真(Trajan)、奧里略(Aurelius)的紀功柱;凱旋門有提圖斯(Titus)、圖拉真、塞維魯斯(Severus)、君士坦丁(Constantine)等皇帝時代建造的凱旋門。
在皇帝的陵墓裡,更不乏皇帝生前功業和死後被封為神等情景的刻畫,形成「皇帝崇拜」的一環。
羅馬皇帝除少數例外,即使生前不受歡迎,死後大多能被封為神,甚至皇后及寵臣也可沾光升天為神。
可見羅馬皇帝不僅生前要利用世俗化的傳統宗教作為政治宣傳工具,死後仍然需要這種類似宗教信仰的「皇帝崇拜」。
至於一般有錢人家才有能力準備的石棺浮雕,是西元2世紀才開始,不久即蔚成風尚。
這時全國的有錢人普遍用大理石雕塑的石棺,外面裝飾著希臘神話、英雄事蹟、日常生活、戰鬥、死亡等主題的浮雕,由這些石棺上的雕塑主題可見當時人的終極關懷。
此外,羅馬人多樣的墓碑裝飾與希臘人只在墓碑上刻些銘文或生活情景的狀況不同,羅馬人常以豎立死者的肖像作為墓碑,或者在墓碑上刻著死者生前從事行業的活動,例如任官、經商、服兵役、上課等情景。
可以說,羅馬帝國由於國富民殷,富有階層的社會需求也是雕塑發展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羅馬人用雕像來裝飾公共建築與私人宅邸的重要部分,比如門廊、噴泉、中庭等處都是放置雕像的最佳地點。
帝國以征服者姿態大肆掠奪來自7石琳著,《偉大屬於羅馬》,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p.105。
希臘世界的雕像,遠遠不敷公私建築之需。
因此雕塑師得常以希臘雕像為範本,加以摹製,現在世界上許多希臘雕塑原件已失,這些倖存的羅馬摹本提供了解希臘雕塑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