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尤妮娅王振红葛玉清《北方文学》2013年第3期摘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美学思想的结晶,包含了大量的审美信息,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这样一部富含审美信息的文学作品来说,不同的译文犹如译者在原作基础上“自我化的审美再现”.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三个层级的文学美在两个中文译本中的审美再现可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和乔伊斯作品所特有的文学魅力在译文中得以更淋漓尽致的传达和展现。
关键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翻译美学审美再现一、引言阿奎那曾将美界定为“那些使我们感到愉快的东西是美好的”。
[1] 乔伊斯在此界定的基础上将美与真有机结合起来,在《普拉日记》将美进一步阐述为“美是具有审美意识的人所渴望的,这种渴望能在可感觉的事物的最佳关系中得到满足。
”[2]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中借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之口乔伊斯巧妙地对美作了如下阐释“因此可感觉的事物的最佳关系必须符合对艺术理解的必要过程。
一旦找到了这些关系你便找到了一般美的特征。
阿奎那说……美需要三个条件:完整,和谐与辐射。
”在这一美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乔伊斯的巧妙构思,《画像》不仅在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上达到了完美的静态平衡,而且获得了艺术上的统一与和谐,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宋代的田锡说过,“物象不能桎梏于我性,文采不能局限于真,然后绝笔而观,澄神以思,不知文有我欤?我有文欤?”[3] 这种审美心理相对自由关系的写照也就是康德所谓的“自由的游戏”、席勒所谓的“游戏的冲动”。
译者如何在这种“自由游戏”和“游戏的冲动”中扮演好其角色,又如何打破语言差异的限制并用带有“自我化特色”的译文将《画像》所蕴含的千姿百态的美准确又不失原味的再现给译语读者呢?二.乔伊斯及《画像》简介詹姆士•乔伊斯(James Joyce),1882年2月2日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耶稣教会学校接受天主教教育,中学毕业前思想上开始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立志献身文学事业。
1920年定居巴黎,专门从事小说创作。
作为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世界文学巨匠,其流传后世的主要经典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中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及《芬尼根的觉醒》(1933)。
此外,其抒情诗集《室内乐》(1907)、《每一便士的苹果》(1927)及剧本《流亡者》(1918)也为人们所熟知。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约翰•V•凯莱赫在他的一篇题为“詹姆斯•乔伊斯的感知世界”的文章中所说:“我还清楚得记得自己二十岁时第一次阅读到迪达勒斯的情景,我感到惊讶,乔伊斯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我的事情。
”《画像》以一种“作家非个人化”的笔调生动地记录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的成长经历,描写了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成长的故事,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一个从幼年到青年的“自我”。
[4] 整篇小说是一幅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景画,这幅细腻而又色彩斑斓的全景画如海市蜃楼般似真似幻,生动形象的勾勒出小说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成长历程:从幼年的宝贝咕咕,到小学里矮小、瘦弱的学童,到中学里作文竞赛者的获得者,再到大学里攻读文学艺术的大学生,最终认识到爱尔兰社会与他这样的艺术家格格不入,成为一名决意远离他乡、远离爱尔兰并立志要在他那灵魂的作坊里打造自己的名族所不曾有的良心的青年艺术家。
三.《画像》两个中文译本及译者简介黄雨石,原名黄爱,出生于1919年,原籍湖北省钟祥县。
就读于清华大学英文系,后来又在清华大学英文系继续深造,1950年研究生毕业。
为钱钟书先生的亲传大弟子,与钱钟书先生共事多年。
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部编辑,于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他译的《画像》于1981年完成,1983年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乔氏作品单行本,也是大陆译介乔伊斯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整个译本译文流畅,文笔清丽,可读性强。
遗憾的是黄雨石主要采用了直译,使得这一译本有些侧重于语言层面上的生硬对应,并未将乔伊斯的语言魔力与其笔下主人公如流水般起伏的意识生动地再现于译文中。
因此,译文语言很多细节有失准确,略显繁冗,读起来有些空洞,淡然无味,还略带口语化语言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作美妙的语言效果。
李靖民,出生于1954年,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天津市翻译协会成员。
他的研究不仅仅限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涉及了英美文学领域。
他的《画像》译本充分考虑了中文审美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使用了意译,其语言犹如行云流水,简明,生动,高雅,在句法层面上较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巧妙的解决了原作内容及译作语言形式的冲突,成功的再现了《画像》的原文之美。
中文读者似乎能在某种程度上品味到乔伊斯在《画像》中采用的诗化的语言,能隐隐约约感觉到那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框架翻译美学是将美学的基本原理用于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并指导翻译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翻译审美主体、翻译审美客体、翻译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等。
(一)翻译审美客体与主体翻译的审美客体,指的是译者需要翻译加工的原文。
翻译客体具有审美价值,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
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了原作所有的美,包括形式系统的美(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的美(审美模糊集)。
形式系统的美指的是原语言在语言层面上可以唤起读者审美愉悦的那些审美信息。
[5] 形式系统的美可划分为语音层审美信息,词语层审美信息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
[6] 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的美是由非物质的、非自然感性的、无法凭直观就能推断的非外向成分,是一个不确定的、非计量的、无限性系统,其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模糊性,主要包括“情”与“志”,“意”与“象”。
[7]翻译的审美主体,指的是翻译者。
翻译审美主体在完成两种语言文本的转变的同时也需要填补两种语言差异的空白,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双重任务:解码(理解和鉴赏原语言文本)及编码(将原文本的审美信息用目标语言在译文中再现)。
在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中,译者一方面受到原语言文本的限制,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情”(情感含蕴与情感感应),“知”,“才”(语言分析能力,审美判断能力,语文表达和修辞能力),“志”。
[8](二)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意识系统又叫“审美心理结构”,它以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刺激为起点,以审美客体的再现为终点,整个过程中涉及了审美主体的各种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元素: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
原语言文本在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激发下进入译者的视野,审美情感作用与翻译审美的全过程,即译者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及审美再现,最终以目标语言文本的形式输出。
(三)翻译审美的移情论德国心理学和美学家Theodore Lipps指出所谓“移情”就是移置“自我”于“非自我”,从而达致物我同一,客观形象成了主观情感及思想的表现,这一投射过程可概括为“由我及物”。
由于移情作用主要是一种内在的意识活动,心理美学家Karl Groos也将它称为“内模仿”。
(inw ard imitation),认为移情作用的全过程既然是交互渗透的,就同时要注意到“由物及我”。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的“物色相合”,“我”(审美主体)可以再内心模仿客体的情感形象,而获得美感上的满足,即“美感同构”,“登山则情满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结合Lipps的“由我及物”观及Groos的“内模仿说”,移情是主体情感投射和转化,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既是“由物及我”(客体对象的主体化、拟人化、情境化),又是“由我及物”(主体情感的客体化、外在化、物质化)。
实现“审美移情”需克服时空障碍、文化障碍、心理障碍和语言障碍。
(六) 文学翻译审美再现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部文学作品至少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事实,想象与美。
[9] 文学作品具有其极具表现力的形式,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审美信息,也是涵义深刻,颇具吸引力,价值经久不衰的艺术品。
阿根廷作家Jorge Luis Borges曾经告诉其作品最忠实的译者Gregory Rabassa, “不要翻译我写出来的,而要翻译我想说出来的。
”[10]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译者不仅需要将原作作者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移植到译作中,还需要实现对原作审美价值的再现。
朱光潜曾对翻译做过如下评论:翻译甚至比文学写作更具难度,它要求译者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完全理解原作,而且在语言之外的其它层面上亦如此。
” [11]四.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画像》两个中文译本Once upon a time and a very good time it was there was a moocow coming down along the road and this moocow coming down along the road and this moocow th at was coming down along the road met a nicens little boy named baby tuckoo.His father told him that story: his father looked at him through a glass: he had a hairy face.He was baby tuckoo. The moocow came down the road where Betty Byrne lived: s he sold lemon platt.O, On the wild rose blossomsOn the little green place.He sang that song. That was his song.O, the green wothe botheth. [12]从前有一个时候,而且那时正赶上好年月,有一头哞哞奶牛沿着大路走过来,这头沿着大路走过来的哞哞奶牛遇见了一个漂亮的孩子,他的名字叫馋嘴娃娃……他的父亲跟他讲过这个故事:他父亲从一面镜子里看着他:他的脸上到处都是汗毛。
他那会儿就是馋嘴娃娃。
那条哞哞奶牛就是从贝蒂•伯恩住的那条路上走过来的:贝蒂•伯恩家出卖柠檬木盘子。
哦,在一片小巧的绿园中,野玫瑰花正不停地开放。
他唱着那只歌。
那是他自己的歌。
哦,绿色的玫瑰开放开放。
[13]从前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日子里,有一头奶牛哞哞沿着马路走过来啦,这头沿着马路走过来的奶牛哞哞呀,遇到了一个乖巧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宝贝儿咕咕……他的爸爸总给他讲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