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自救、互救基本知识矿工在矿场、井下作业生产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的创伤和重大事故(冒顶、透水、瓦斯、煤尘爆炸、运输及中毒事故等),使人体的不同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每一个矿工都应懂得一些基本的救护知识,掌握一些事故的基本抢救措施,以便现场进行自救和互救。

所谓自救,就是矿工在井下遇到意外伤害时,能懂得自己如何进行止血、包扎、撤离危险环境等一套自我保护方法;所谓互救,就是矿工在有效地进行自救前提下,如何妥善地救护现场中其他受伤员工,如包扎止血、肢体固定、搬运护送伤员等。

现将几种常见的急救方法、措施介绍如下。

第一节急救的组织和任务一、第一级现场急救组织和任务第一级现场急救组织由井下作业各单位的干部、工人、卫生员及急救员、矿山救护指战负责人员组成,必要时医院医生也应奔赴现场参加急救。

现场急救的关键在于“及时”、正确的救护。

(一)矿工现场急救当有人受伤后,首先向井下救护站进行汇报(电话536),简要汇报伤员的基本情况,其次汇报井上调度室,在急救员赶到之前由矿工在现场对伤员进行急救,或者是由前往现场处理事故的矿山救护指战员进行急救。

主要是进行伤情判断和止血包扎、人工呼吸、伤肢简单固定,搬运伤员等急救处理。

(二)急救员现场急救井下救护站,急救员接到通知后,应奔赴现场急救。

急救员到达现场后,应将伤员搬到安全区,立即进行检查。

主要检查全身状态、神志、脉搏、呼吸、血压、疼痛部位有无异常、脊柱有无畸形及伤员出血等。

同时,还应检查有无呼吸困难或异常呼吸,口鼻内有无异物;胸部有无畸形或出现血胸、气胸;有无绞痛,腹肌紧张或反跳痛等以及有无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有无骨磨擦者及异常活动。

若脉搏超过100次/分,收缩压低于12kp a 时,应警惕出现休克。

对心脏停跳或停止呼吸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急救处理包括清理呼吸道保持其畅通,伤口止血、止痛防止休克以及固定伤肢,记录伤情并不断观察其变化,如转送应将伤员固定在担架上;若危急不能运送,应立即现场抢救。

(三)井下急救站抢救我矿井下急救站东翼进风大巷末端设在井下调度站硐室内。

站内设有急救电话536,小型供氧设备以及为通畅呼吸道、包扎、止血、固定等必需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站附近进车厂内电机车为急救车、担架或其他运送伤员的工具。

轻伤员在此做初疗救护,伤肢固定,重伤员要进行包扎、输液、维护血压,然后送往矿医院或上级医院。

第二节伤情判断一、判断方法一旦出现大批伤员时,一般是先救重伤,后救轻伤。

伤情轻重的判断,主要是根据伤员受伤的情况和伤情的变化来进行。

即首先要检查心跳、呼吸和瞳孔等三大特征,并观察伤员的神志情况。

(一)心跳正常人的心跳为60次/分---100次/分,严重创伤,大出血的伤员,心跳多增快。

(二)呼吸正常人呼吸16次---20次/分,重危伤员呼吸多变快,变浅或不规则。

(三)瞳孔正常人两眼瞳孔是等大、等圆的,遇到光线能迅速收缩变小;严重颅脑损伤伤员,两侧瞳孔可不一样大,用电筒光线刺激,可以不收缩或反应迟钝。

(四)神志正常人神志清醒,对外来刺激能引起反应,伤势严重的伤员,神志模糊或出现昏迷,对外来刺激没有反应。

二、伤员类别及其处置原则(一)危重伤员中毒性,外伤性窒息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呼吸困难、昏迷、严重休克、大出血等伤员。

对这类伤员的处置原则是:必须立即抢救,并在严密观察和继续抢救下,迅速护送医院。

(二)重伤员骨折及脱位、严重挤压伤、大面积软组织挫伤、内脏损伤等伤员。

对这类伤员的处置原则是:需要立即手术治疗的伤员应迅速转送医院,可以暂缓手术的伤员,要注意防止休克的发生。

(三)轻伤员软组织擦伤、裂伤和一般性挫伤等伤员,这类伤员多能行走,其处置原则是:在现场进行一般性处理后,升井回住地休息,根据情况是否送医院治疗。

第三节现场急救技术一、人工呼吸人工呼吸适用于触电休克、溺水、有害气体中毒窒息或外伤窒息等引起的呼吸停止、假死状态者。

如果停止呼吸不久,大都能用人工呼吸方法进行抢救。

在施行人工呼吸前,先要将伤员运送到安全、通风良好的地方,将领口解开,腰带放松,注意保护体温。

仰卧时腰背部要垫上软的衣服等,使胸部张开。

应清除口中脏物,把舌头拉出或压住,防止堵住喉咙,妨碍呼吸。

(一)口对口吹气法操作前使伤员仰卧,救护者在其头的一侧,用手将其鼻孔捏住,以免吹气时从鼻孔漏气;自己深吸一口气,紧对伤员的口将气吹入(最好放二层纱布或手帕;然后,松开捏鼻的手,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帮助呼气。

如此有节律地、均匀地反复进行,每分钟约吹14次~16次(见图1-1)在抢救过程中,救护者须有耐心,有时需坚持1 h~2 h之久,因此,人工呼吸一般由两人轮流进行。

(二)仰卧压胸法伤员仰卧,救护者跨跪在伤员大腿两侧,两手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向外伸开,平放在其胸部两侧乳头之下,借上半身重力压伤员的胸部,挤出肺内空气;然后,救护者身体后仰,除去压力,伤员胸部依其弹性自然扩张,因而空气人肺。

如此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约16次~20次(见图1—2)。

(三)俯卧压背法伤员俯卧,头偏一侧,两臂前伸,或一臂前伸、头枕在另一弯曲的手臂上。

救护者骑跨在伤员大腿部,两臂伸直,俯身向前,用稳定的压力稍向前推,向下压,把空气从肺部排出。

然后,救护者两手放松,伤员胸部自然舒张,空气吸人肺中。

如此反复,每分钟约14次~16次(见图1—3)。

此法对溺水急救较为适合,因便于排出肺内积水,但对背部、肋部受伤者不能用。

(三)胸外心脏按压(一)胸心前区叩击法:用于心脏刚刚停止跳动。

方法:手握拳在距离胸壁上方30cm 左右的高度向胸部捶击,连捶3—4次后,听心音,摸颈动脉或脉搏,如此法无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二)胸外心脏按压法:原因,触电、溺水、中毒、窒息等导致的心脏骤停。

方法:仰卧在硬板或平地上,头低于心脏水平,急救者站或蹲在伤员一侧,面向病病人头左手掌握放胸骨中线的1/3交界处,右手掌交叉重置在左手的手背上,保持两掌根平行手指交叉或伸直,但不要接触胸壁,抢救者,上肢肘部伸直利用上身体重和肩、臂肌肉的力量,有节奏的垂直的按压,使胸骨下段及其相连接的肋骨陷3-4cm,随即放松压力手掌根随胸部弹力恢复到原来位置,但手掌根部不要抬起,每分钟80-100次/分钟,如呼吸停止,必须同时人工呼吸一块进行(见图1—4)。

(见图1—5)。

(三)观察效果,在进行心脏按摩时,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如能摸到脉搏、瞳孔缩小、测到血压、皮肤和粘膜色泽转红润,说明按摩已有收效,心跳和呼吸功能恢复正常即可停止按摩。

(四)注意事项:操作时切忌用力过猛,以免引起肋骨骨折,血胸、气胸、肝损伤等并发症,心跳恢复后,立即转医院诊治。

三、止血创伤一般会出血,特别是较大的动脉血管损伤,出血过多,伤员脸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发凉,呼吸急促,甚至可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这种伤员,首先要争分夺秒、准确有效地进行止血,然后再采取其他急救处理措施。

出血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动脉出血,血液是鲜红的,随心脏跳动的频数从伤口向外喷射,速度也快,危害性很大;二是静脉出血,血液是暗红或紫红色的,缓均匀地从伤口流出;三是毛细血管出血,血液是红色的,像水珠样地从伤口流出,多能自身凝固止血。

毛细血管和静脉出血,一般用纱布、绷带包扎好伤口,就可以止血,大的静脉和动脉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法止血。

(一)指压止血法在伤口的上方(近心端),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以阻断血流(见图1—6)。

采用此法,不宜过久,适用于四肢大出血的暂时性止血等。

所以,在指压止血的同时,应立即寻找材料,准备换用其他止血方法。

常用的指压法有如下几种:(1)上肢指压止血指血法。

手、前臂、肘部、上臂下段动脉出血,可压迫上臂中上三分之一内侧搏动处(即肱动脉),即可止血。

(2)下肢指压止血法。

脚、小腿或大腿动脉出血,用两手指压迫大腿根部内侧搏动处(即股动脉),即可止血。

(3)肩部指压止血法。

肩部或腿窝大出血,可在锁骨上窝内三分之一处摸到搏动(即锁骨下动脉)时,向第一肋骨施压,即可止血。

(二)加压包扎止血法这是最常用的有效止血方法,适用于全身各部。

操作方法是: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布料盖住伤口,再用绷带、三角巾或布带加压缠紧,并将肢体抬高(见图1—7)。

也可在肢体的弯曲处加垫,然后用绷带缠好(见图1—8)。

.(三)止血带止血法通常用橡皮止血带,也可用大三角巾、绷带、手帕、布腰带等布止血带代替,但禁止用电线或绳子。

止血带可以把血管压住,达到止血目的(见图1—9),故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

使用止血带止血,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上止血带后,要有标记,并在标记上写明上止血带的时间,以免忘记定时放松,造成肢体缺血过久而坏死。

(2)上止血带后,一般30 min至1h放松1次;若仍然出血,可压迫伤口,过3min~5min再缚好。

(3)受严重挤压伤的肢体或伤口远端肢体严重缺血时,不能上止血带。

(4)如肢体重伤已不能保存,应在伤口近心端紧靠伤口上止血带,不必放松,直至手术截肢。

(5)上止血带的部位要先衬垫上绷带、布块或绑在衣服外面,以免损伤皮下神经。

同时,绑的松紧要适宜,以摸不到远端脉搏和停止出血为限度。

四:包扎伤口是细菌侵入人体的入口。

如果受伤矿工伤口被污染,就有可能引起化脓感染、气性坏疽及破伤风等病症,严重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矿工受伤以后,在井下无法做清创手术的条件下,心须先进行包扎。

(一)包扎的目的(1)保护伤口,减少感染。

(2)压迫止血。

(3)减轻疼痛。

(4)固定敷料和夹板。

(二)包扎的材料(1)胶布。

也叫橡皮膏,用作固定纱布和绷带。

(2)绷带。

用于四肢和颈部包扎。

(3)三角巾。

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包扎。

(4)四头带。

多用于鼻、下颌、前额及后头部的包扎。

若现场没有上述包扎材料,可以就地取材,用手帕、毛巾衣服等代用。

(三)包扎的方法1.绷带包扎(1)螺旋包扎法。

通常是先做环形缠绕开头的一端,再斜向上绕,每圈盖住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见图1—10)。

此法适用四肢、胸背、腰部等处。

(2)螺旋反折包扎法。

先用环形法包扎开头的一端,再螺旋上升缠绕,每圈反折一次(见图1—11)。

此法适用于小腿、前臂等处。

(3)“8”字环形包扎法。

一圈向上,一圈向下,成“8’’字形来回包扎,每圈在中间和前圈相交,并根据需要与前圈重叠或压盖一半(见图1一12)。

此法适用于关节部位。

2.三角巾包扎把1 m见方的本色白布对角剪开,即成两块大三角巾。

如果再将三角巾对折剪开,即成小块三角巾。

三角巾用途很广,适用于人体各部的包扎。

(1)面部包扎。

把三角巾的顶角先打一个结,然后用以包扎头面,在眼睛、鼻子和嘴的地方挖几个小洞,把左右角拉到脖子后面,再绕到前面打结(见图1—13)。

(2)头部包扎。

先沿三角巾的长边折叠两层(约两指宽),从前额包起[图1—14(a)],把顶角和左右两角拉到脑后[图1—14(b)] , 先做一半结,将顶角塞到结里[图1—14(c)] ,然后在将左右角包到前额打结[图1—14(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