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课新闻两则课件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从四个方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略) 西路军所向无敌 (详)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东路军:
问题探究(小组讨论)
1、本文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第二层开头“二十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 “二十日夜起”紧相衔接; 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我军突破了”一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第二层 与第三层衔接起来了。 2、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 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 第一小题: ②句好。 • 因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 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 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 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 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 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 日”重复。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 •第三小题: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时间和地点。
5、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 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 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 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 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 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 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 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 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的第三组句子的比较。 2、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 3、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 项活动。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 破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 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 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 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 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 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 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 • 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揣摩语言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 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 区,共渡过了30万人。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 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 “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 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 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2、新闻的记叙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事件的起因
3、新闻的结构要素
标题 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 标题) 导语 简洁明了的叙述事件。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 句话或第一段。(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要看导语) 主体 导语后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 中心部分。(详细地的了解新闻内容,要看主体) 结语 是新闻的结尾,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 (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 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从 属部分,一般插在主体中,也插在“导语”或 “结语”中。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 • • •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 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 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 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 南逃。 •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 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 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 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 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高屋建瓴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悍然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止
——败退。“溃”,溃 败。 ——蛮横的样子。
新闻的有关知识:
1、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等;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 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人民 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狭义新 闻,即消息。
人 民 解 放 军 占 领 南 京
当时战争场面:
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 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 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4月15 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 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 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发 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 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 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 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 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 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 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画渡江示意图:
• 你能根据新闻的主体 部分绘出三路军渡江 的示意图吗?
看图
江阴 江阴 芜湖
安庆
九江 九江
课文分析:
一、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 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 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 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主体 •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 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思考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 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 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毛泽东
(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 思想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检查预习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荻港(
è )
dí )
芜湖( wú) 溃退( kuì ) suí jì ng
歼灭( jiān )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ù )
ng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高屋建瓴( lí )
4、新闻的特点: 观点鲜明 、 内容真实 、 及时迅速 、 语言简明准确。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 六要素:经过、结果
新闻
(消息)
标题、导语、主体、 五部分: 背景、结语
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特 点: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感知新闻
要求:
标题 •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 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导语 •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 则新闻的内容。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 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 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