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人文地理学姓名:何丹丹学号:学科专业:园林景观设计任课教师:孙春红成绩:中国 重庆2012年1 月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摘要:本文对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进行探讨,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指出人地关系的演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人类改造自然、人类顺应自然等阶段,并结合实际展示人地关系演化的过程。
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关键词:人地关系历史演化景观变化地理环境生态建设1.人地关系简介1.1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的观点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一直到“协调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注重自然—经济—社会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1.2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首先,表现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并以其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承受破坏和污染的能力不同,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
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次,表现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一直影响着环境的自然景观,如城市、道路、农田;影响着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水稻田环境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着显著不同;影响着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如使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或缩小;影响着环境系统的功能,如不合理的开垦、过量采伐森林等,会使环境系统功能减退,而大力植树造林会对环境系统起着改善和加强的作用。
2.历史演进中的各阶段的人地关系2.1自然崇拜时期2.1.1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阶段是从人类有目的有意义地制造原始工具,如石器(刮削器、砍砸器)、木棍等开始,并通过劳动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类通过狩猎动物和采集植物种子、根茎来利用自然环境,由于当时世界上人口不足500万,所以人们对自然的破坏极为有限,人对自然界完全是依附和依赖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处于低级水平,即人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共生阶段。
但到奴隶社会后期,人类对自然已经有所认识。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且发展缓慢。
对自然听天由命,依赖和崇拜自然。
面对自然带来的灾害,人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开始崇拜宗教等。
期望他们信仰的神灵能带给他们希望。
建立起许多神庙、雕塑神像等供人们朝拜。
在《圣经》的《创世纪》中称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它包括日月星辰、陆地海洋、鸟兽木石等等全部生物和非生物。
甚至地上的人也是上帝用泥土捏成的,然后注入灵魂使之成为人。
上帝既然创造一切,世间的一切活动当然受上帝意志所支配,没有天命,别说世界不存在,“就是一根头发也不会从头上脱落下来”。
这样,地理学的研究必须与《圣经》协调起来,成为《创世纪》的注释,亚里斯多德的有关地理思想则被弄得和占星学混在一起。
2.1.2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强调了地理环境的作用,表达了“决定论”的人地观。
例如,在民族性格方面,他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在政治制度方面,他认为气候炎热使人身体疲惫,没有勇气,所以奴性重,通常为专制主义所笼罩。
寒带人体质和精神使人能从事长久、艰苦、宏伟和勇敢活动,保持政治自由,所以欧洲多民主政体。
在宗教方面,他认为寒带使人有自由独立精神,热带使人有顺从性格,所以北欧盛行新教,西欧盛行天主教,印度产生佛教,伊斯兰教出现于亚洲。
黑格尔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肯定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
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地理环境:“①干燥的高地,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
②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
③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
”从蒙古,经阿拉伯,到北非的沙漠地区,居民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好客和掠夺成性,往往侵扰周围文明国土,过着无法律制度和家长制生活。
在平原流域,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居民依靠农业,被束缚于土地上,无穷依赖、性情守旧、呆板、孤僻,过着君主制生活。
大海却需要冒险精神、勇气和智慧。
人们多从事工商业,过着民主制生活。
2.1.3该时期人文体现这一时期,人类生活十分艰难,就将希望寄托给了神灵。
希望神灵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生活,在此时,建立起许多神庙供人们朝拜,敬奉。
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冬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争夺雅典城,主神宙斯裁定:谁能给予雅典人一样有用的东西,城便归谁。
波赛冬用他的三叉戟敲击岩石,一匹战马奔腾而出,象征战争;雅典娜用其长矛敲击岩石,岩石上长出一棵油橄榄树,这是和平的象征。
雅典人选择了雅典娜,这座神庙便用来供奉城邦的守护神。
宙斯神殿是希腊的宗教中心,由城邦和平民送来的祭品种类很多。
几百年来,一直在露天神坛叩拜宙斯。
神坛说是用献给宙斯的各种祭品的灰烬造成的。
巴特农神庙 宙斯神殿这时期,人类塑造了诸神的雕像,并建立起不同的神殿进行供奉。
虔诚地朝拜,希望诸神能保卫他们的国家、子民。
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将人们不能实现的愿望寄托给神灵。
希望神灵能指引人们一条光明的道路。
2.1.4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缺陷地理环境决定论引起了一些逻辑上的混乱,其中最严重的在于:由于环境决定论者在从事研究之先,对问题已持有一种总的看法,而没有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所以,其研究没有任何科学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将世界简单化了的狭隘观点,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当时,环境决定论却拥有许多得力的辩护者。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环境决定论才在西方学术界中衰落。
2.2自然改造时期2.2.1生产力决定论该时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生产力极大解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规模和范围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经历了世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煤、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动力机械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利用的广度大大增加,并产生了一些人造新产品,如化肥、人造纤维等。
而在此期间,人地关系在哲学和思想领域得以极大发展,达芬奇等一大批启蒙主义者高举理性、科学的旗帜,号召解放人性、提倡理性、反对迷信,从而揭开了人本主义思潮发展的新篇章。
“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界最高立法者”、“知识就是力量”等口号的提出,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的对立关系,从而从中世纪之前“自然是不可控制”的意识走向另一个极端。
基于这种观点,使得人为环境的建立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结果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改变,人类处于改造自然的阶段。
2.2.2代表人物普列汉诺夫较早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论,他从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历史的具体方式角度出发,强调“自然界对社会生产力状况,并且通过生产力状况对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的整个思想上层建筑产生影响”。
他还进一步指出:“地理环境对于社会人类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
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权力,因而使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
法国的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却提出另一种人地观。
他认为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的范围,而人类在创造他们的居住地的时候,又反过来按照他们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也就是说环境包括着许多可能性,它们的被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维达尔的学生白吕纳(1869~1930)进一步传播与发挥其思想,并写了《人地学原理》(1925)一书,在欧、美影响甚大。
他认为维达尔提出的“人类的选择能力”是来自“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他说:“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来。
”所以“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2.2.3该时期人文体现这一时期,人们大肆修建工厂,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有害废物,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当时的建筑物也独具特色,现在留下了许多烟囱、铁路等独特景观。
在中国的大跃进时期,人们认为只要能想到的就能实现。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的提出,反应出人们对自然伦理的蔑视。
强调了人类意志能战胜一切自然因素。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要求在5年以致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
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2.2.3生产力决定论的缺陷生产力决定论过度高估了人类的力量,认为人类可以掌控自然。
盲目地开凿、开发自然,引起了许多环境问题,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阶段,人类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
2.3自然共生时期2.3.1适应论与生态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的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内容很丰富,归纳起来就是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应摆正自然的位置,人类活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把自然视为调适的对象,使“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协调论”与“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赋予了古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为了能够保持良好的人地关系,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协调论与和谐论思想。
其中,协调,意即联系、匀称,是指客观事物诸方面的配合和协调,亦即指自然界多样性中的统一,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