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化史常识联考题精选
中国古代文化史常识联考题精选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文中,作者以三句极为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编辑们的群体形象,此三句看似轻巧,却 绝非信手拈来,而是作者惨淡经营的成果。
• ②新任会长在成立仪式上表示,成立商会,旨在加强南通同乡与其他旅法华人之间的 合作, 三人成虎,为增进中法两国友谊尽绵薄之力。
11、D (3分)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 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朔望,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类似 还有晦、既望。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既望指望前一天。 • B.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员出缺或离任时,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该 职务。奉旨署理的官员办事权力与本任无异。 • C.乞留,百姓向朝廷请求挽留官员。官员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 廷提升官级,但仍留任原职。 •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 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11.A 既望指望后一天。
8.【答案】A 【解析】“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 10.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 仪。” • (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10.(1)于是尉佗就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到:“我在蛮 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得分点:蹶然、谢、殊、 各1分,句意2分) (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 么就比不上汉王!(得分点:中国、王、使、何遽 各1分,句意1分)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 称元年,也称“初元”。 • B.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 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 C.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 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 D.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和不在世父 亲的头衔。
中国古代文化史常识 联考题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 • B.由于战争导致中原民众及官员被迫南迁,称之为南渡,如 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等。 • C.刀笔即刀笔吏,指掌管文案的官吏,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 诉状的人。 • D.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 御史们的居住地。 11.D(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
D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 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 B.正朔指一年第一天。正就是正月,朔就是初一。古时候改朝 换代,新王朝常常重新制定正朔。 • C.行宫指古代京城以外供将军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将军出 京以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者住宅。 • D.御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赏赐秦仪御马等物 表明道武帝对秦仪的信任与器重。 11.C(行宫是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11.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 B.朕,文中为皇帝自称。“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 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 C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欧阳 修号醉翁。 •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以及兵籍、军械、军 令等事务,长官为兵部尚书。 C 别号一般是是自己起的
• ③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在微博上称,一些经济学者对国际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几乎毫 无研究,天天侃侃而谈,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 ④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听取真话、实事求是可以兴国安邦。身为官员,要珍惜为人民 服务的机会,要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而非明哲保身。 • ⑤国民党中常委江硕平表示,感谢洪秀柱完成现阶段任务,抛砖引玉,对党贡献很多, 当前本党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需共同努力。 • ⑥只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在加大生态治理、促进包容性发展方面形成合力,就能够 克服各种挑战形成的惊涛骇浪,开辟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航程。 +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如弑君,弑父。 • B.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 以南。狭义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 • C.俸禄指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 地、实物、钱币等。 • D.顿首指见面时,双手合抱举前,向对方致意。
D 武帝是谥号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处于江南的一个政权,定都现在的南京,与 北宋曾经共存。 • B.未冠,古代礼节,男子年满二十而加冠,表示是成年人了,故未 满二十岁为“未冠” • C.拾遗是唐代诔官名称,和御史台共同负责弥补皇帝政策的失误, 故有“拾遗补阙”的说法。 • D.晷指日影,我国古代使用测定日影的方法来计时,夜晚则用水漏 计时,移晷表示过了一段时间。 C项御史台,这里是指中央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 空),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 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为 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 正式名称。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 真宗、仁宗。 • B.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 是巩固皇权,粉饰太平。 •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 部尚书。 • 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11.A
11.D(3分)(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 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 申为边邑、边境。 •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 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称诸侯之死,也称皇帝的 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进士第: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 第”的称号,进士第指科举考中。 • B.解褐:解去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易上官服。指人仕。 • C.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宋代为清要之职。 • D.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主要负责监察事务。
11.A(进士第: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 的等第。)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 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 B.“普通元年”是用年号纪年。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常用的有年号纪年和 干支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 C.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 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期功”就是穿丧服满一年。 • D.尚书,一指《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 记言为主;另指官职,本文“尚书左丞”就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
• 5.下列是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 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 等思想。 •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 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5.B
5.(3分) C(“期”是“穿丧服满一年”的意思。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做官。文中加点的词语 “迁”“徙”“拜”分别表示升职、职位调动和授予官职。 • B.食货志: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纪传体史书 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箴铭、辞赋几种体例。 • C.“丁内艰”文中指遭遇母丧。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守 丧是一种孝顺的礼仪,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 D.篆、籀:文中指书体。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 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 11. B(“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箴铭、辞赋几种体例”错, 应为“一般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几种体例”)
•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荆轲 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 B.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 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 ,幸无我逐也。” •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 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 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 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周世宗: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的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 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 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 C.雍熙:是宋太宗的年号。雍熙四年,是北宋太宗皇帝使用雍熙这 个年号的第四年。古代纪年方法有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年号纪年 以及年号干支兼用等。 • D.致仕:是交还官职的意思,即辞官。古代做臣子的生病后向帝王 请求退休,称为致仕,它的意思和“乞骸骨”相同。 5.D(解析:一是以偏概全,“致仕”的原因有两个:年龄到了70 岁,可申请退休;未到70岁,但生病了也可申请退休。二是两者不 同:“乞骸骨”是告老还乡,强调年龄大,而“致仕”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