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数字化校园,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打造数字化校园,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打造数字化校园,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老僧堂镇中学272400
老僧堂镇中学原名嘉祥县第七中学,始建于1958年,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
余人,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大学以上学历7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6人;中学一级教师60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学校占地面积95亩,校舍建筑面积
20000多平方米。

学校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新建了学生男、女公寓楼栋,设施齐全,能满足1500名学生住宿。

学校千方百计,因地制宜,搞绿化、美化、硬化,种植花草,美
化了环境,绿地面积占校园闲散土地的95%,硬化了通往餐厅、教工宿舍楼两条水泥路,校
园内路面硬化达100%。

近几年学校购置教学仪器,满足了理化生、音体美教学的需要。


校现有微机120台,微机室2个,各处室办公室都配置了电脑,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备课。

学校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全员德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管理模式,深入教职工人心,已大见成效。

学校本着“以德治校、以
人为本、和谐发展、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的办学
原则,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抢占信息教育制高点,探索出了一条偏僻农村中学创办优
质教育的教改之路,成为嘉祥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促使学校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重
大变化,学校通过努力,使数字化校园初具规模,其在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
务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抢抓机遇,走教育信息化强
校之路。

抢抓机遇,走教育信息化强校之路
一是领导重视。

学校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监督。

同时,认真落实市教育局
和财政局联合下发的济教字[2009]7号文件精神,通过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设备投入、组织人员外出培训等方式,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成立机构。

学校自2008年起,先后开通了校园网站,更新了学校微机室,为专任教师配备了手机,以此迅速在全校形成推广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潮。

三是完善制度。

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农村中学实际,制定并完善了有关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并通过集中
学习,使设备的管理和应用更加规范。

四是注重应用。

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指标,鼓励、支持信息技术应
用普及与实践创新,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组织开展课件制作、电教论
文评选活动,动员教师开通博客或微博,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克难攻坚,破重点项目建设经济难题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包括学校领导教师自筹和社会支持。

学校建设了高清全自动录播室和班班通多媒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是及时更新换代一些设备,保证满足整个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是突出搞好校园网建设。

学校建有光纤接入校园网站,实现FTP资源共享及班班通。

学校信息化设备完好率在90%
以上,防火、防盗等设施齐备。

学校门户网站特色鲜明,信息更新维护及时,全天候对外开放。

学校还建有教学资源库, 开设了信息技术选修课,校本课程初步构建等等。

强化应用,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跨越发展。

本学期,学校斥资3万余元建设了家校通平台,将学生的到校、离校、在校表现、家庭作业、学校通知等信息及时发送到家长手机上,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家校通终端机与家长互发短信、互通电话,此举既贯彻了“万名教师访万家”
活动精神,又深化了管理改革,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二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提升。

目前80%的教师会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上课,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应用网络技术的热情。

本学期,教
师备课、教学资源全部上传至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教务处随时可以检阅教师备课情况,并
纳入年终考核。

同时其他教师在资源平台上可以听课,然后在平台上发表听课意见, 讲课教师本人也可以通过平台反复地观看授课情况。

三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数字化校园方便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
的互动。

昨日扬帆起,明朝路更长。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
与兄弟县的学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

今后学校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不断学习,加强沟通,把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
一个长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建设—个具有高度信息化办学特色的优质农村中学做出新的
更大的贡献。

学校发展战略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成败。

随着学校文化大讨论的深入开展,教育成
长模式在学校逐步成型。

我们之所以关注“成长”多于关注“成功”,是因为教育始终应把关注
人的成长作为神圣使命,为此,我们提出用“成长教育模式”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

我们以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学校为研究对象,关注细节,关注发展,通过成长的核心动力爱心,达到研究对象持续发展、全员成长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