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目的】1、掌握本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3、体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分析古文的方法;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深刻的寓意,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上台解读【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与圣哲交流,可以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这节课我们来听听韩非子给我们讲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体会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二、自主阅读要求这一章主要是故事,一共有14个故事。

按班上的大姓,姓李的同学7人,姓张的同学6人,加上课代表,刚好14人。

这14位同学每人主讲一个故事。

具体分配方法由课代表决定。

这14位同学先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字,弄懂句意;然后找几位没有主讲任务的同学,共同探讨故事的寓意,并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可以准备好讲稿。

三、主讲要求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包括参与讨论的同学)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

其顺序和内容主要是:朗读—→串译—→标题—→寓意。

参与讨论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老师对每位同学主讲情况进行点评,并作必要的补充。

四、自主阅读,共同探讨(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第二、三课时一、学生依次上台主讲(教师适时点评、订正词句方面的错误)每则故事主旨、要点、参考译文:(按需择用)第1则——子圉见孔、太宰抑孔……1、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

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

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

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

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

3、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

子圉的反应也很妙。

他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

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

其不顾公义,如此。

【参考译文】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

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

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

”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对太宰说:“国君已经见了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

第2则——子胥脱珠、子胥骗侯、子胥出逃……1、这则故事通过伍子胥凭借着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处境的经过,揭示了“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的道理。

2、这是不是耍赖和讹诈呢?是不是伍子胥的为人有问题呢?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

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所以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

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泾渭分明。

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害怕被开堂剖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

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

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因为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可见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

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

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

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

“对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

”伍子胥如果一味“温良恭俭让”,诚实地交代身份,后果会怎样?况且,正义和公理在他这一边。

【参考译文】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

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

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

(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

”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

第3则——庆封走越、族人远见……1、这则故事通过庆封走越时族人的劝说,表现了庆封的族人见识高远,他们看到庆封命运的症结在于作乱的心理。

2、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只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

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因为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

【参考译文】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

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

”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第4则——醉酒亡裘、绩昧巧谏、醉酒之弊……1、这则故事写绍绩昧借醉酒亡裘这件事,沉溺酒色的君王提出了严肃的忠告与警示。

2、这个故事表面上讲机智巧辩,借宋君问醉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

作者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

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度”。

【参考译文】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

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第5则——远水近火、犁锄譬喻……1、这则故事通过犁锄用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白如话。

2、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

秦穆公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工夫完全下错了。

3、从故事本身看是讲国家的外交重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但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看,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

只有建立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

【参考译文】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

犁锄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

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

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第6则——卫君论剑、从子被逐……1、这则故事通过“卫君论剑”,说明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动机要从他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考虑,进而作出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2、且看卫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强而富,卫弱而贫。

”这是第二层意思。

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

“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这是第三层意思。

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卫君并没有被别人的花言巧语和自己的怨恨情绪冲昏头脑,反而清醒地认识到曾从子的致命伤——为利而非为义,并坚决地驱逐了他。

【参考译文】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

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

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

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人。

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

”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

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于是就把他驱逐了。

第7则——见微知萌、见微知著、叶落知秋……1、这则故事讲述箕子因为纣王用上象牙筷子而惊恐,并由此发出了见微知著、由始知终的深刻预见,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看到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2、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是要与犀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的高台。

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纣王的贪欲是无休止的,后果是严重的——“天下不足矣。

”3、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社会就完全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

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就业之风”。

【参考译文】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

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

第8则——鲁人徙越、发挥特长、知己知彼……1、这则故事通过善织的鲁人想迁到越国去的举动,说明人拥有了某一特长,必须寻找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特长。

2、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盲目求新而脱离了这种条件,会使自己走进死胡同。

【参考译文】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的生绢,他们想要迁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了。

”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着你们夫妇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第9则——毁易种难、惠子喻树、群众路线……1、这则故事通过惠子“关于十人树杨不胜一人拔之”的阐述,凸显了处世的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