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0 可编辑可修改千古哀情悲秋绝唱---------杜甫诗三首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杜诗三首,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后期生活概况: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
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了鄜州(Fū,现在陕西富县)。
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李亨(756~761年在位),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四月,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琯(guǎn),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
乾元元年(758),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
759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弃官入蜀,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宝应元年(762),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他又流亡到了梓[zǐ]州(现在四川三台)。
过了两年(764),他的好友严武复为成都尹,他又从阆州(Làng,现在四川阆中)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不料严武第二年(765)即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依靠,他只好东下(永泰元年即765年5月离开成都),秋居云安(今四川云阳),大历元年(766)自云安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东),在夔州住了两年。
此后他一直在水上飘泊,由江陵到公安,再到岳阳,于大历五年(770)卒于湘江舟中。
杜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风格------“沉郁顿挫”。
其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诗最能打动读者的东西。
但是这种强烈和李白截然不同,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
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正如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杜诗小专题:A杜诗的思想:儒家思想,忧国忧民贯穿一生;忠君。
“一饭未尝忘君”“少陵有句皆忧国”B杜诗的意象特征:①杜诗中常用自然界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病弱意象,阴郁凄凉、沉重悲怆。
《瘦马行》《病马》《病桔》《枯棕》《枯楠》病老枯瘦,没有生气与魄力,给人衰败的感觉。
杜甫笔下的动物都有“病”和“饥”的特点:“老雁春忍饥,哀号待枯麦”“山寒青兕[sì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叫,江晚白鸥饥”“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反映社会苦难的意象多。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君不见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qǐ]。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②描写秋天的意象充满了萧瑟和衰飒。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③杜诗中意象组合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个句子中,显得凝重深沉。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密度大)C杜诗的艺术成就:①善于反映社会现实:三吏三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擅长各体诗。
五古、七古、七律、五绝、七绝、乐府。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对偶)(散句)③苍劲凝炼的语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在《曲江对雨》中有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因题于院壁,“湿”字剥蚀,令后辈学人颇费心思,换“润”(苏轼)“嫩”(秦观)“老”(黄庭坚)“落”(佛印),都不及‘湿’精确。
走近作品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本课所选三首诗均作于夔州。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了四百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这些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三、鉴赏诗歌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所作的。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解读赏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萧森”,萧瑟阴森。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玉露凋伤枫树林“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
“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
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
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
“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
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
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
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
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
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远客他乡的游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
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愁绪如砧声连绵不断)。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登高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