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交通运输中常见的预测决策技术与评价方法
交通运输中常见的预测决策技术与评价方法
Abstract: make full use of traffic prediction and decision technology i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break the regional limit,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area, the traffic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gether, establish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in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promote each other,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The direction and planning ideas from systematic, overall, global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cheme and measures, must b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bjective estimation and judgment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demand. And then forecast decision on transportation! Th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tly serve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forecast; decision-making;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设施项目的交通运输建设日益变得尤为重要!关 于交通运输行业的预测决策技术与评价方法成为近年来国家重点研究的对象!如何科 学有效的预测决策交通运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评价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 巨大作用!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设施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是我国将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 ������
������������ )+������ ������
式中: ������������������ 为交通区到交通区j 的出行分布量;Ti 为交通区i 的出行产生量; ������������ 为 交通区j 的出行吸引量; f (������������������ )为交通区到交通区的交通阻抗,一般可用f ( ������������������ 的计算形式, ������������ 为待定系数.按照出行系统供求平衡的原则,应有如下关系
������ ������������ ������������������
������������������ 即
������������ ������ ������ ������ ������ ij +������������
第一章中国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1.1铁路运输 铁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虽然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 的差距,但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骨干地位,对 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8.6万公里, 2009年全国铁路共完成新线铺轨5461公里、复线铺轨4063公里;投产新线5557公里, 其中客运专线2319公里;投产复线4129公里、电气化铁路8448公里。 1.1.1铁路路网
从运输规划项目的自身特征来看:一方面,规划项目所承担的交通运输量会按其固 有的发展规律自然增长;另一方面,规划项目运力的投入,必然会促进其所在地区及附 近影响区的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的变化,诱使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6 ] . 因此应考虑运输规划项目对项目影响区经济和交通运输的诱增影响,对可能引起转移
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铁路 主要干线共有 22 条,根据其发挥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能源运输干线、南 北铁路干线、华东地区干线、西北地区干线、西南地区干线和东北地区干线。
1.1.2铁路客货运输
2009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5.25亿人,同比增加6321万人,增长4.3%。货物 发送量完成33.2亿吨,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6113万吨,增长1.9%;总换算周转量 33118.06亿吨公里,同比增加233.17亿吨公里,增长0.7%。 1.2公路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公路运输,比起水运和铁路起步晚,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了第 一批汽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问世后,在实践中显示出其突出的优越性,即机动、灵 活、方便、快速、直达,因此,它的发展速度远快于水运和铁路。截止2006年底,全 国公路总里程达345.70万公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公路运输发挥在综合运输体 系中的基础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1公路网络 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 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 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 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 全国公路总里程中, 国道13.34万公里, 省道23.96万公里, 县道50.65万公里, 乡道98.76 万公里, 专用公路5.80万公里, 村道153.20万公里, 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3.9%、 6.9%、 14.7%、28.6%、1.7%和44.3%。高速公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 使干线公路在全国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2.2公路客货运输 近些年来,公路客货运输发展较快,特别是公路客运,现已在客运体系中占有重 要地位。2007年,我国公路运输需求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 长17.3%,客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3%,增速基本为近5年之最。 1.3水路运输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很快,特别是近30多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均增加16倍以上, 目前中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中国当前已基本形
交通运输中常见的预测决策技术与评价方法
摘要:充分利用交通运输中预测决策技术是促进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突破区域的 限制,发展整个区域的交通运输系统,把交通建设与区域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交通运 输与区域经济间建立正反馈作用机制,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一体化的发展的有效手 段。从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研究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和规划设想,提出相 应的实施方案和对策措施,必须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相互关系及特征,客观估计和判断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势以及区域交通运输需 求情况。进而对交通运输进行预测决策!使交通运输高效科学的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关键词:交通运输;预测;决策;
第二章中国交通运输预测技术
2. 1 交通运输生成量预测
区域公路网交通运输生成量预测与分析主要是利用历史的或调查的各类社会经济 数据资料,各类交通方式的交通出行需求量数据资料,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的交通运输需 求量与相应的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为依据分析既有的或预测未 来的交通运输需求量. 依据上述交通运输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交通运输生成量的预测 可以采用弹性系数法、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或神经网络等方法. 2. 2 交通运输分布量预测
和158.9%。管道输送所涉及货物品类较少且较单一,因此,其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影 响力小一些。但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较高,输送成本较低,而且占用土地较少,对 环境基本不造成污染, 因此, 是今后许多输送量较大的气体、 液体物的较佳输送方式, 煤等亦可转换成液体——煤浆进行输送。
1.6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适应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交通现代化步伐,从被动适应逐步 转向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促进作用。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当代运输业发展的新趋势、 新方向,它是增强有效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的途径之一,也是经济地 发展运输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
的运输量进行分析并预测出转移运输量,由此可见,项目的远景运输量预测应由如下三 部分组成,自然增长的趋势型运输量预测、诱增运输量预测、铁路或水运转移运输量预 测. 2. 2. 1 趋势型运输分布量预测
趋势型运输分布量预测方法可采用常规的方法如FRATER 法,重力模型法,双约束 或单约束,系统平衡模型法等,根据各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建议采用系统平衡模 型法进行趋势型运输分布量预测. 此模型理论性强,结构合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 交通区间的运输量分布规律和特性,模型的一般函数形式如下: ������������j =������������ ������ (������
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水路运输对经济、文 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1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05年底, 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33万公里。 其中, 等级航道6.10万公里, 占总里程的49.5%;三级及三级以上航道8631公里,占总里程的7.0%;五级及五级以上 航道23659公里,占总里程的19.2%。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5242个,其中万吨 级及以上泊位1034个,比上年净增90个。 1.3.2客、货运输 2008年,全国公路、水路运输分别完成客运量16.2亿人次和1875万人次,同比 分别增长11.5%和16.2%;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水路运输货运量分别为12.9亿吨 和2.1亿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和增长11.5%。 1.4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可以适应人们在长距离旅行时对时间、舒适性的要求以及快速货物运输 需求,是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种运输方式。全国开通民航航线的城市达150个,省会 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重要经济城市及边远地区不易通行其他运输方 式城市均开通了民航班线。2007年中国民航运输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行业全年运 送旅客约1.84亿人次,同比增长约15.0%,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约3.84亿人次,同比增 长约15.6%。展望2007-2010年,相信中国民航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民用机场 业将得到同步发展。 1.5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运输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管道运输的主要是石油和天 然气。2006年末,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为48226公里,比2002年增长62%,年均增长 12.8%。 其中输油管 24136公里, 输气管24090公里, 分别比2002年末增长61.3%和62.7%。 2006年底, 管道输油(气)能力为66948万吨/年, 比2002年增长 68.4%, 年均增长13.9%。 其中输油能力57530万吨/年,输气能力9418 千万立方米/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