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验派表演体系

体验派表演体系

我对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认识
原本我对戏剧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更谈不上什么喜爱和了解。

但是上了胡老师的《中西戏剧艺术欣赏》之后,我对于戏剧的看法完全改观了。

通过老师专业的介绍和讲解,我逐渐对戏剧有了一定的认识。

上课欣赏戏剧时,我也不再抱着一种看看玩玩的心理去观看,而是尝试着用老师所教予的方法来进行赏析。

无论是戏剧创作特征,还是剧作的戏剧结构,亦或是剧作的主题立意,我都试着将这些知识和技巧运用在课堂播放的戏剧的赏析之中;课后我也会找一些类似于《海鸥》、《仲夏夜之梦》这样的经典剧目来自己欣赏。

记得老师曾在上课时,曾经谈及过现代的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虽不曾展开,我个人却十分感兴趣,自己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代的世界的三大表演体系主要指的是程式化表演体系,体验派表演体系和表现派表演体系。

而在讨论这些体系理论时,“布莱希特”和“表现派表演体系”总是免不了被提及。

正如牛顿的三大定理影响了物理界一样,布莱希特提出的、以“陌生化”为核心的表现派表演体系影响了现代戏剧的发展进程,而我也对以布莱希特对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很感兴趣。

相对于体验派的表演理念——演员就是角色,表现派的表演理念是演员和角色必须是分离的。

表现派表演体系的源头来自于布莱希特提出了“陌生化”的理论。

这种陌生化在于“简单的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的东西往往由于熟知而没有被真正理解。

”布莱希特在戏剧中将这些“理所当然的”“ 众所周知的”“ 显而易见的”成分从事件和人物身上剥离,为的是建立了一种间隔从而提供一种认识。

这种认识的内容用布莱希特的后来进行解释,即:“不仅能表现在人类关系的具体历史的条件下——行动就发生在这种条件下——所允许的感受,见解和冲动,而且还运用和制造在变革这种条件时发生作用的思想和感情。

”他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累积不可理解的东西,直到理解出现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布莱希特的体现派表演体系有助于观众们分析解释剧中人与人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作用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研究中的理性的科学精神。

为制造这种“陌生化”,布莱希特还认为有必要消除观众与剧中事件人物的共鸣。

诗中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种共鸣使观众将自己与剧中人物联系起来,陷入出神入迷的状态,从而失去了对剧中事件与人物的批判能力。

布莱希特努力使这种能力重新回到观众中去,保持与剧中人物的距离,从而恢复观众进行批判的自由,有可能理解所表演的东西的真正含义。

对共鸣消除的第一步就是演员必须游离于他所
表演的剧情之外。

演员应以一个表演者而不是剧中人物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必须使观众感受到演员在表演时的思维,用清醒的思维把观众引导到他们的现实世界中来。

其次,剧本中的音乐舞蹈和舞台设计都应与戏剧本身有所隔离,从戏剧身上收回他们各自的独立性。

这些戏剧艺术的姊妹艺术是为了共同的事业把各自的艺术联合在一起,他们在这里的任务“不是为了创造一部‘综合性艺术的’,从而全都放弃和失掉本身的特点,相反,它们应该同戏剧艺术一起,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共同的任务。

最后,戏剧的结构也必须加以改造——剧情的完整性必须被恰当的打破。

戏剧结构需要用不时的合唱,歌曲等元素进行突然过渡,使各场之间本来就松弛的连接中断或形成形式上的巨大差异,甚至让人物亲自出现,直接向观众发表议论,以提醒观众这是在演出的事实,使观众与舞台上的人物事件隔离开来,消除它们之间的“共鸣”。

虽然,表现派表演体系的种种方法都是为了截断观众与舞台在情感上的联系,但消除“共鸣”却不是布莱希特戏剧改造的全部目的。

布莱希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理性的判断力重新回到观众中去,消除共鸣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也是并不高明的手段。

他在《表演艺术的新技巧》中明确提出:“表演艺术不必完全拒绝采用共鸣,然而它必须能使观众产生批判的态度,这样做不会使他丢掉自己的艺术特性。

这种批判的态度并不是背离艺术,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它既是趣味盎然的,又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当然,布莱希特的理性戏剧观念并不是要消除戏剧中的感情因素,相反,他认为在保持戏剧的间隔感,使观众们保持对剧中人物事件的批判能力的同时,这种感情的加入越多越好,因为他提出“陌生化”理论的唯一目的,只是使理性重新回到剧场中的“科学时代的孩子们”身边,使他们享受到有着时代特征的真正娱乐。

表现派的另一个理论代表是法国戏剧理论家狄德罗认为生活就是生活,艺术就是艺术,艺术就是“演”给大家看的,不必较真。

因此表现派的艺术形术主要体现在一些喜剧表演当中。

如咱们中国现在流行的喜剧小品,就是表现派的表演。

表现派的表演时时刻刻都是理性的,常常不忘现场气氛的调度,那意思:我要表演了,大家注意欣赏喽!赵本山在上舞台时,常常歪戴着帽子,挤眉弄眼,围着舞台转上两圈。

为的什么?就是为一个现场气氛的调动。

表现派在其表演中,哭也非真哭,笑也非几分真切。

只是让人们知道,现在角色不高兴了,或高兴了。

这就够了。

当然各大表演拍戏也是各有各的优点,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除了表现派,其他两大派系别无所长。

最后还是要谢谢胡老师一个学期的精彩讲授,这一学期的课程不仅授予了我欣赏戏剧所必须的知识,也给我灌输了对于美——特别是戏剧之美的认知能力,激发了我对于戏剧的爱好。

我想这门课对于我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我想我以后还会保持观看戏剧的爱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