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交通辅助决策分析子系统
详细设计
曹艳华
2011-8-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
1引言
1.1编写目的
详细定义软件总体的功能、系统的接口和数据属性;划分程序基本结构、各程序名称和功能,以便于软件详细设计和编程。
预计本文档读者为项目管理人员、系统设计人员、项目编程和测试人员。
1.2背景
软件名称:交通辅助决策分析子系统
任务提出者: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软件中心系统开发部
开发者: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使用者:相关交通管理、决策部门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1)安徽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设计文件(汇报简本)
2总体设计
2.1需求规定
说明对本系统的主要的输入输出项目、处理的功能性能要求。
具体参见《安徽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设计文件》汇报简本
2.2运行环境
简要地说明对本系统的运行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支持环境)的规定
2.3基本设计概念和业务数据流程
本系统采用C#语言,基于.Net FramWork4.0快速开发,利用Client/Server结构,实现防汛抗旱气象业务服务产品制作包装,其中ArcGis10 RUNTIME对相关产品进行制作;利用开发,使用Browser/Server结构,实现业务服务产品的网站发布;利用ARCGIS For SILVERLIGHT2.2开发WEBGIS,实现WEBGIS产品展示和交互,但在大量数据处理的情况下,速度较慢。
这种系统的优势在于系统简单、功能强大、扩展能力良好以及跨地域的操作性能。
对于数据采集、业务流程监控、产品实时制作等要求是实时性、稳定性比较高,采用Windows服务方式运行;
对于数据源采集方式、不同格式数据、质量控制规则、发布方式、输出格式采用接口实现,通过接口实现各种对象,具有易理解性、易扩展性的特点;
本系统通过不同类型数据,按照各种业务产品模型进行计算,对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包装,最后通过不同方式对产品进行发布。
2.3.1整体业务流程图
(图1)系统业务流程图
2.3.2主要功能结构图
《防汛抗旱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主要功能结构如下:
2.3.3数据通讯与数据采集
数据通讯和采集实现了一个采集循环,处理流程如下:
2.3.4数据库及数据管理
数据库及数据管理包括各类非业务方面静态数据管理、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数据输出(导出到Txt文本、Excel表格、各种统计图等)
2.3.5业务功能模块
水文气象业务应用各模块根据各种业务需要,对现行业务系统进行业务规范和约定格式输出数据接口方式整合集成或根据业务单位提供模型方法进行计算机实现。
该部分功能形成一系列水文气象业务产品,供后期产品制作、包装、发布以及综合业务平台使用。
约定格式输出数据接口方式整合集成方式:
业务模型实现集成方式:
2.3.6水文产品制作包装
水文气象产品制作包装模块根据用户定义的模板采用自动和手工制作方式制作包装各类水文气象业务服务产品。
2.3.7业务系统监控
主要对系统业务、系统运行环境、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并对相关监控进行预警,系统业务包括业务流程、值班监控;系统包括网络状态、服务器、业务系统运行等。
业务流程监控:业务流程根据产品制作计划,各种业务产品根据不同流程定义,完成对数据源获取、数据检验、产品制作、产品包装、产品签发、产品发布等各个流程的监控;同时动态更新相关状态,以方便业务人员动态掌握业务产品的整个过程。
流程执行为一个循环,具体流程图如下:
2.3.8综合管理
主要包括对系统整体运行相关配置、相关业务产品配置、日志管理等。
2.4总体结构与子系统结构
用一览表及框图的形式说明本系统的系统元素(各层模块、子程序、公用程序等)的划分,扼要说明每个系统元素的标识符和功能,
分层次地给出各元素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2.4.1系统总体架构
该图从“四个层次,二个体系”规划防汛抗旱保障系统的总体设计架构。
1) 基础系统层
通过网络、硬件、操作平台和数据库等支撑之上的应用,比如:网络链路、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等。
2)基础管理平台层
提供业务应用可灵活调整及新应用快速构造的基础管理平台。
通过搭建有效基础平台,提供系统综合信息管理,可以快速有效整合已有系统或将来建设的第三方系统。
同时,基于基础应用平台将大大提升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
3)应用层
实现业务应用,包括基于基础管理平台及之上的防汛抗旱保障服务等应用,及集成在异构平台下的系统,这些系统将通过基础应用平台基础上的数据交换系统进行交换和集成。
基础应用平台将在框架、技术等层面支撑和集成业务应用,为应用提供界面和框架整合、业务建模工具、工作流引擎、统一消息平台、统一预警平台等。
4)表现层
表现层分内网和外网。
单位信息门户把应用层各应用系统进行界面集成和整合,并实现单点登录,对内提供单位的内部信息门户(内网),对外实现与服务客户、同级别和上下级的信息互动的防汛抗旱保障服务信息门户(外网),也作为将来信息交流的窗口。
5)安全保障体系
为以上四个层面进行安全的保障和支持,比如通过防火墙和日志审计机制的安全防范手段,通过建立集中运行中心及灾难恢复中心来保障运营的稳定、安全。
6)管理保障体系
通过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来保障实现对这四层次和安全体系的保障,比如:制定相应的企业IT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知识管理制度,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等,都属于管理保障体系中的内容。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二个体系”的总体架构规划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但充分考虑了防汛中心现有的需求,也考虑到将来的变化,是一个扩展性极强的平台化架构模型。
2.5功能需求与程序模块的关系
2.5.6综合管理
2.6人工处理过程
1、自动制作任务产品时,当制作数据不符合要求,用户可以对数据源进行处理或放弃该任务制作;
2、系统在产生预警时,值班用户可以自行处理;
2.7尚未解决的问题
说明在概要设计过程中尚未解决而设计者认为在系统完成之前必须解决的各个问题。
多
3接口设计
3.1用户接口
1、用户在运行《防汛抗旱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产品制作包装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时候,用户输入标识和口令,只有验证正确才能进入系统;
3.2外部接口
1、《防汛抗旱气象保障服务系统》部署时,需要安装.Net FramWork4;
2、运行《防汛抗旱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产品制作包装系统,必须基于安装ArcGis 10;
3、部署WebGIS服务的机器,需要安装Arc Server 10;
3.3内部接口
说明本系统之内的各个系统元素之间的接口的安排。
4运行设计
4.1运行模块组合
说明对系统施加不同的外界运行控制时所引起的各种不同的运行模块组合,说明每种运行所历经的内部模块和支持软件。
4.2运行控制
说明每一种外界的运行控制的方式方法和操作步骤。
4.3运行时间
说明每种运行模块组合将占用各种资源的时间。
5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5.1逻辑结构设计要点
给出本系统内所使用的每个数据结构的名称、标识符以及它们之中每个数据项、记录、文卷和系的标识、定义、长度及它们之间的层次的或表格的相互关系。
5.2物理结构设计要点
给出本系统内所使用的每个数据结构中的每个数据项的存储要求,访问方法、存取单位、存取的物理关系(索引、设备、存储区域)、设计考虑和保密条件。
5.3数据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说明各个数据结构与访问这些数据结构的形式:
6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6.1出错信息
6.2补救措施
故障出现后可能采取的变通措施,包括:
a.关键运行系统采用Window服务方式运行,当启动方式采用自动启动,当机器停电
或系统死机情况,可以自动重启服务或手动启动;使软件从故障点恢复执行或使软件从头开始重新运行。
b.采用大容量的磁盘作备份设备,使用Oracle对数据库数据表备份。
如果数据遭到破
坏,使用配置文件进行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可以采用应用程序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员进行备份。
要求用户每天对数据进行备份。
6.3系统维护设计
说明为了系统维护的方便而在程序内部设计中作出的安排,包括在程序中专门安排用于系统的检查与维护的检测点和专用模块,各个程序之间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