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学基础知识

麻醉学基础知识


维持阶段(维持 期)
目的:不断应用麻 醉药物以维持一定 的麻醉深度。 通常有静脉全麻药、 吸入全麻药并根据 麻醉深度和药物对 病人的影响调整用 药。 在维持期进行监测, 随时观察手术操作 对病人生命的影响, 必要时进行治疗, 以确保病人的生命 安全。
恢复阶段(恢复期)
目的:当手术结束后,病人 进入恢复期。麻醉药物将被 停止使用,一些药物将被用 来逆转麻醉药物的作用。 在麻醉恢复室意识将逐渐恢 复,病人的生命症状仍被持 续监护,一些药物用来减少 你的不适,当病人的呼吸功 能恢复较好时拔除气管导管。 病人感受到疼痛时,进行术 后疼痛治疗。 整个过程由麻醉医生、护士 来管理,病人意识恢复后, 对手术过程并不知晓

谢!
其他监测
麻醉气体浓度监测 氧、二氧化碳、及麻醉气体(如氧化亚氮、乙醚、氟烷、 甲氧氟烷等)含量 麻醉中生化监测 血钾、血钠等快速监测
麻醉医生重要性
麻醉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 肩负着术中监测与治疗、术后24小时内或更长时间继续 治疗病人的任务。外科医师在术中因需要全神贯注地对 病人进行切除、修复或止血等等手术操作,无暇顾及术 中病人的病情变化,这一阶段病人的病理生理改变,需 要麻醉医生去纠正。这是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也是外 科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麻醉医生:来得早一点,走得晚一点,到病人那里跑动 得多一点。
全身麻醉
手术刺激 血压&心率 麻醉用药
肌松
刺激性伤害 疼痛 意识 镇痛 镇静
经验麻醉:根据病人的公斤体重、手术大小、时间长短给药,之后通过观察心率(HR) 和血压(BP)等常规生理数值来评估镇静镇痛和肌松程度,再凭经验调整用药。 精确麻醉:利用先进设备监测麻醉深度或意识深度,有利于控制镇痛、镇静药物剂量, 通过“全程监测与药物剂量的动态调整”,可利用最少的药物达到最佳的镇痛镇静效 果,减少镇痛镇静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麻醉三要素
肌松药:琥珀胆 碱等
镇痛药:吗啡类、芬 太尼家族(瑞芬太尼、 芬太尼)等
肌松 镇痛
镇静药: 吸入—七氟烷、 异氟烷 静脉—异丙酚、 依托咪酯、氯 胺酮等
镇静
麻醉(全麻)过程
诱导阶段(诱导期)
目的:使病人从清醒的状 态转变为麻醉状态 通常使用静脉全麻药,镇 痛药、肌松药等,病人在 几分钟之内发生如下变化: 由意识清醒状态到意识消 失;呼吸16-20次/分到呼吸 停止,此过程需要气管插 管(使用一种气管导管插 入肺内,用呼吸机代替病 人的呼吸);痛觉存在到 消失 这期间病人生命功能发生 较大变化,需严密监测, 随时准备处理发生的情况。
监测内容
物理监测 视、触、听、叩等 仪器监测 对生理功能监测,如ECG、EEG、HR、BP等 麻醉机功能监测 氧和麻醉气体浓度、通气环路内压力、呼吸频率和容 量等
麻醉监测分类

循环监测 呼吸监测 中枢神经监测 其他监测
循环监测
脉搏:粗略了解心脏工作状况 动脉压: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 中心静脉压:反应右心功能和血容量 心输出量:反应心脏功能。 失血量监测 心电图:可鉴别各种心率失常及反映心悸受损程度 和发展过程。
麻醉学基础知识
目录

麻醉概念及其意义 麻醉发展阶段 麻醉的分类 麻醉的过程 麻醉前准备 麻醉监测内容 麻醉医生重要性 总结
麻醉定义
麻:麻木、麻痹 醉:酒醉、昏迷
痛觉消失(无痛) 意识丧失(无意识)
麻醉,即是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 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检测
脑电图——麻醉深浅 麻醉太浅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心率 增快及心律失常。 麻醉过深即可抑制心肌收缩功能,又可使外周血管舒 张,引起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相对血容量不足,结果 使血压降低。 颅内压
其他监测
肾功能监测: 手术时置入导尿管,定时测定尿量及比重,不仅可监测手术 中肾功能改变,还可间接作为体内血容量是否有亏损的指标。 如尿量超过30~40ml/h,说明血容量大致正常,组织灌流良 好。 体温监测 在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降温时,身体各部温度的改变颇为悬 殊,借以推测区域循环的变化,可有助益。 神经肌肉阻滞 指导肌松药用量及多次给药间隔的时间,保证术中肌肉松弛 满意,并可避免术终肌松残余作用
麻醉意义
没有麻醉全球每年有几千万病人的痛苦不能解除,没有麻 醉其中的很多人会因此而死亡。 没有麻醉,一个普通的胃切除手术就不仅仅是病人痛苦的 事情,手术远还没有结束,病人可能早已死在手术台了。 解除病人疼痛、尤其是手术病人的疼痛和保证术中病人生 命安全方面,麻醉是功不可没的。对一些身体健康但主要 问题是疼痛的病人,解除他们的疼痛,意义同样是非常重 大的,分娩镇痛就是典型的例子。
药物: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全身麻醉(GA)
患者意识消失,如睡着一样 可分为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及静吸复合麻醉 药物包括: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 将麻醉药通过不同方式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 抑制,致使患者意识消失而周身无疼痛感觉的过程。 特点 患者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体验不到疼痛。 术中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
定义: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 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 按作用的部位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 按给药方式分为:静脉麻醉、吸入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麻醉三要素:镇静、镇痛、肌松。 麻醉过程:麻醉诱导、维持、恢复。 麻醉前准备工作:包括病人、麻醉方案、药物、仪器设 备、手术方案等。 麻醉监测内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其他监测,即MAP、脉搏、CVP、CO、ECG、失血量,通 气量、血氧、二氧化碳、血气,EEG、颅内压,尿量、体 温等。
麻醉发展阶段
古代麻醉发展阶段(发现与萌芽) 神农尝百草➩治病止痛药 鸦片、大麻、曼佗罗等天然植物(镇痛) 2. 近代麻醉发展阶段(临床麻醉的形成) 18世纪乙醚全身麻醉应用于外科手术 近代麻醉学开端 3. 现代麻醉学发展阶段 专业麻醉人员及学科 1.
临床麻醉的分类
局部麻醉(LA)

患者神志清醒 常见的局麻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N传导阻
麻醉前用药
目的: 为减轻术前病人的精神负担,并完善麻醉效果,可 于麻醉前在病房内预先给病人使用某些镇静镇痛类等 药物,这种的方法称为“麻醉前用药 。 用药种类 1. 镇静催眠药 2. 麻醉性镇痛药 3. 神经安定镇痛药
体格检查
全身状况 有无发育不良、营养障碍、贫血、脱水、 浮肿 器官功能 1. 呼吸系统 有无咳嗽、咳痰,观察呼吸频率、深度、 形式 2. 心血管系统 检查血压、脉搏、心脏有无扩大、心 衰、心力衰竭 3. 其他 脊柱有无畸形、病变,检查四肢浅表静脉, 选定输血输液穿刺点
核心任务:维持组织灌注,保持器官供血供氧!
呼吸监测
通气量: 反应呼吸功能。用转动式肺量计测定呼吸频率、潮气量、 肺活量及每分钟通气量。 气流速度和压力: 适用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水肿或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通 气动态变化。 血氧测定SpO2 : 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它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正常 人体动脉血的血氧饱和度为98% ,静脉血为75%。 二氧化碳分析 血气及酸碱值
麻醉前准备
1. 病人方面 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特殊病情,病人主诉要求。 2. 麻醉方面 麻醉实施方案,静脉输液途径,中心静脉压监测途径等。 3. 麻醉器械 氧源,N2O源,麻醉机,监护仪,气管插管用具,一般器 械用具。 4. 药品 麻醉药品,辅助药品,肌松药,急救药品。 5. 手术方面 手术方案,手术部位与切口,手术需时,手术对麻醉特殊 要求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胃肠道准备
除局麻小手术外,麻醉前应禁食禁饮,降低呕吐、 误吸的几率
麻醉药物减弱人体正常的保护性反射。 例如,肺对外来物体有保护性反射,如胃内的食物,防止它们进入肺 内。但是,麻醉以后,这些反射消失了。而胃酸对肺的刺激非常大, 常引发吸入性肺炎,可导致呼吸衰竭,影响生命。
麻醉监测
目的 麻醉药是强力抑制药,可明显的影响病人生理功能, 尤其循环、呼吸、脑电、酸碱平衡、电解质变化,如能 及时检测,可有效指导或调整治疗措施,增加手术病人 安全性。 意义 1. 保障患者安全 2. 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3. 是临床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