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面瘫的针灸治疗PPT演示幻灯片
面瘫的针灸治疗PPT演示幻灯片
➢ 贝尔征
• 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叁 诊断
11
叁 诊断
➢体征
• 部分患侧初起耳后、耳下疼痛。 • 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鼓索神经) • 听觉过敏(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 • 后遗症:面积挛缩、面肌痉挛、联带运动、鳄鱼泪症
候,“倒错”现象。
➢检查
• 肌电图检查、病理学检查。
• 翳风——祛风散寒,手少阳三焦经,深层为面神经出颅 之处
• 合谷——取健侧,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 除阳明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
• 足三里——胃经合穴,疏调阳明经气
18
伍 针灸治疗
➢随证加减 •风寒外袭——风池 •风热侵袭——曲池 •肝胆湿热——太冲、阳陵泉、阴陵泉 •气滞血瘀——太冲、膈俞 •气血不足——脾俞、三阴交
脉细涩
淡白、头晕目眩
• 舌淡,苔薄,脉
细弱
15
伍 针灸治疗
治则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风寒证
| 祛风散寒
风热证
| 疏风泄热
肝胆湿热
| 清热利湿
气滞血瘀
气血不足
| 活血化瘀
| 补益气血
16
伍 针灸治疗 针灸取穴
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
17
伍 针灸治疗
方义:
• 阳白、颧髎、颊车、地仓——起到疏调经筋,活血通 络。
27
伍 针灸治疗 穴位注射
取患侧阳白、颊车、地仓、迎香、翳风及曲池、足三里, 选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加兰他敏注射液,面穴 0.2~0.3ml/穴,体穴1~2ml/穴。每次取2~3穴注射,隔 日一次。适用于各型各期。
28
陆 推拿治疗
➢ 主要手法 一指禅推法、按揉、抹、揉、拿、擦法等
➢ 操作方法 • 一指禅推:印堂,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
修、下关、颊车。 • 抹法:自印堂交替向上抹至神庭,从印堂向左右抹至两侧太
阳,再从印堂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沿两侧额骨抹向耳 前听宫,从迎香沿两侧额骨抹向耳前听宫,治疗约6分钟。
19
伍 针灸治疗 随症加减:
鼻唇沟变浅
颏唇沟变浅
蹙额、皱眉 闭目困难
鼻唇沟变浅
20
伍 针灸治疗
操作要点:
• ①常规操作 毫针刺,平补平泻,可灸(翳风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
钟,10次为1疗程。 • ②急性期(7天) A此时针刺则应以远端取穴为主。面部取穴不宜多,宜浅刺;肢
体腧穴,手法宜重,用泻法。 B配合温针(足三里温针灸),翳风(TDP,或者艾灸),中药
面瘫的针灸治疗
1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
诊断 疾病分期与辨证分型
针灸推拿治疗 注意事项
2
壹 概述 ➢ 概念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 别称
口眼喎斜、吊线风、口歪
3
壹 概述 ➢ 发病特点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 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 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4
壹 概述 ➢ 西医学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最常见的是贝尔面瘫 • 若患侧出现耳部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综合征)
22
伍 针灸治疗 灸法
适用于风寒型及正虚型。取颧髎、下关、曲池、三里、 外关、合谷等穴,行温针灸;或悬灸面部。注意防烫伤。
23
伍 针灸治疗 皮肤针
适用于恢复期。轻叩患侧阳白、颧髎、颊车、地 仓。局部微红为度。
24
伍 针灸治疗 刺络拔罐
适用于恢复期。取穴同皮肤针。也可单独局部拔罐,适 用于风寒型和正虚型,局部闪惯为主,不留罐。
(牵正散加减:白附子,全蝎,僵蚕)等。 C不用电针。
21
伍 针灸治疗
操作要点:
• ③恢复期早期(8天-1个月) 这是治疗的最佳时间,行平补平泻的手法。行平补平泻,此时针
灸治疗上可以酌情加电针、拔罐、梅花针扣刺、穴位注射、 中药等均可采用。面部腧穴平刺。 ④后遗症期(3个月以上) 若出现“倒错”现象,我们采取缪刺,需取健侧部分穴位进行针 刺。若出现面肌痉挛,减少电针刺激,甚至不用电针。
5
贰 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
劳作 过度
正气不 足卫外
不固
气血闭 阻经筋
失调
风寒风 热邪气
侵袭
口眼 歪斜
6
贰 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 ➢ 面神经 • 第七对脑神经 • 运动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 感觉纤维,传导舌前2/3的味觉 • 副交感纤维,支配舌下腺、下颌下
腺和泪腺的分泌
7
贰 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
➢ 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 ➢ 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 ➢ 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
12
肆 疾病分期与辨证分型
1 急性期
2 恢复期
3 后遗症 期
• 1周以内。
• 此期为面神经炎 症水肿进展期。
• 1周至1个月以内。 • 3个月至半年以上。 • 治疗的关键时期。
13
肆 疾病分期与辨证分型
1 风寒
外袭
2 风热
侵袭
3 肝胆 湿热
• 见于发病初期 • 兼见面部有受凉
史
• 舌淡,苔薄白, 脉浮紧
及其他口周围肌, ➢ 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 ➢ 颈支:支配颈阔肌。
8
贰 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 ➢ 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周围组织炎症、
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 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9
叁 诊断
➢ 症状
• 急性发病,常于睡醒发现 • 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 • 患侧额纹、不能作蹙额、皱眉等动作 •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歪 • 眼裂增大,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
25
伍 针灸治疗 电针
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各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 以断续波刺激10~20min,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 肌肉轻微跳动为度。电针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 使用。适用于恢复期及发病时间较长者。
26
伍 针灸治疗
穴位敷贴
取患侧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阳白等 穴。 将马钱子锉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贴于穴位处, 5~7日换药1次; 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 3~5日更换1次; 白附子研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适用于早期或恢复期。
• 见于发病初期
• 见于发病初期
• 继发于感冒发热, • 耳后疼痛、疱疹,
或咽部感染史
侧头痛,口苦,
• 舌红,苔黄,脉
急躁易怒
浮数
• 舌红,苔黄,脉
滑数
14
肆 疾病分期与辨证分型
4 气滞
血瘀
5 气血
不足
• 见于发病初、中 • 见于多见于恢复
期及恢复期
期或久病不愈
• 部分有外伤史
• 兼见神疲乏力、
• 舌紫暗或有瘀点, 少气懒言、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