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学术型)复试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学术型)复试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学术型)复试经验:离我参加复试已经差不多有三个月了,现在回想起来,在复试的前前后后,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有本科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支持,有原本几乎是陌生人的师兄师姐的热情答疑,现在想想,如果很多事情没有事先得到他们的提醒,我可能会犯很多错误,最后的结果也就很难说了。

现在,我好好整理了一番思路,把自己复试的经验尽量详细地写出来,希望能够对志在进入北师心理学院读硕的师弟师妹们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一)复试的日程安排和内容北师心理学院的复试一共需要一天的时间,我们当时的安排是,第一天下午在科技楼的电脑房进行上机的笔试,要进行整整一下午,从两点一直延续到五点。

大致的内容会在复试通知时贴在心理学院的网站上,每年的题型是一样的,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心理学英文研究报告(ppt呈现),英文文献翻译,心理学中文文献评述和心理学研究方案设计。

看上去是不是显得很专业很吓人?其实真实的内容没有你想得那么夸张。

下面我一一简要介绍四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心理学英文研究报告,你会得到一篇心理学的英文文献,不会很复杂,是本科生能力范围内的一篇文献,然后,你需要根据这篇文献做一个简要的报告(如果你在本科时没有做过类似的训练也不用着急,因为根本没几个人曾经做过),你需要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把文章分部分总结中心思想就可以了,每个文章的结构都是差不多的,一般都是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之类的,注意看看每个部分的开头结尾,一般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文章简洁明了都会自己总结,你要做的就是快速把它们找出来,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建议在复试前自己找几篇英文文献看看,让自己大致熟悉一番,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自己试试做个研究报告。

第二部分是英文文献翻译,就是在刚才的那篇英文文献中截取一段,让你翻译成中文,这个没什么技巧可言,老老实实地翻译就好,对于经历过考研英语洗礼的同学们,应该问题不大。

第三部分的心理学中文文献评述,你会得到一篇中文文献,并需要对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英文文献报告不同,评述更需要你自己的想法,比如,这个文献中提到的问题有意义吗?它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创新,有什么优点,你在这个文献中发现什么不足,未来的研究有哪些可以补充发展,这些都可以说,对于这部分,我的建议是尽量多说,毕竟个人意见没有对错之分,你只要展示出你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在这部分,还会提取一段中文,让你把它翻译成英文,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我当时做的时候,有很多单词拼不全,就把输入法换成中文,这样很多单词你只输开头,它就会自动显示出整个单词,算是个小技巧吧。

最后一个部分是心理学研究方案设计,它会给你一个具体的情境,必如一段小的新闻,让你从中找出可以研究的点,并进行实验设计,这个只要在初试复习时留意过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设计部分就没问题了,题中的研究相对简单,最多是个被试间或被试内设计,涉及的因素也不多,总之是不用太担心,做的时候注意要思路清晰。

整个笔试部分就是如此,时间可能比较紧张,但不用担心,碰到自己不太会的也不用太着急,你不会的,别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做的时候记得随时保存,老师也会在旁边很和蔼地提醒考生。

考试完毕后,所有的学硕和专硕考生就会留在考室,院长会过来讲解一下复试和录取的事情,他会放个ppt,上面展示出每个方向每个老师的招生名额,有问题可以尽情地问他。

不过这个院长答疑时间也有可能在缴费报到的上午进行,每年并不一定。

院长说完后,会给考生一个晚上的考虑时间,你可以重新报方向,不用和考研报名时一样。

在第二天复试前把你决定的结果告诉负责老师就可以了。

第二天上午是面试时间,在后主楼心理学院的院办进行。

到了第二天,你会发现很多人都会选择改变方向,每个方向的报录比会大大的不一样。

我们那年,总的报录比是1:1.5,但分到各个方向就不是这样了。

举个例子,认知发展组的比例是1:1,也就是基本上报的人都要,而应用组的比例是1:2,会涮一半的人。

这个需要你自己好好考虑清楚,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去决定。

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男生只要进了复试,被涮的可能性就不太大了,所以作为女生,如果跟你报同一组的男生比较多,建议要更慎重地考虑了,当然这个比例也可能很多看到后,都不敢重新选报应用心理学,这样复试的时候人也就少了,其实这和当初网上报名的时候是一样的,玩的是心理战术。

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面试是分组进行的,同一组的人在一个休息室等待,每次进去一个人,进去的顺序按初试成绩的高低排列。

面试延续的时间不定,最开始进去的一两个人可能会需要15到20分钟,到了后面,每个考生差不多10分钟就搞定。

面试室里坐着大概八九个老师,考生和他们正面相对,老师们面前有一排桌子,上面放着考生的简历。

考生椅子的面前有个小圆桌。

整个考室的气氛还是很轻松的,老师们都很友善,会主动对考生微笑着打招呼,消除大家的紧张。

问的问题也不会很尖锐,会考虑到考生的心情。

几乎大部分的问题是由坐在正中间的主考官提出的,别的老师可能会问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每个老师都会打分。

每个组老师问所有考生的问题大同小异,所以后进去的同学可以向先进去的同学打听打听。

我不知道每年的问题一不一样,这里把我能记起来的问题都写下来吧:首先,一个三分钟左右的自我介绍,这个要事先准备。

做完介绍后,老师就问我,有没有让你印象很深的心理学书籍,论文,实验,说来听听。

后来又问了我对以后研究的打算,喜欢什么方向,想跟哪个老师。

之后又问,现在很多研究生考上之后就开始沉迷于网络,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要怎么解决。

最后,根据我的简历问了一些问题,比如你跟着老师做研究做了些什么工作,你的本科学校的培养模式之类的。

在专业面试的同时,英语面试也会进行,也就是说,如果专业面试还没轮着你,你可以先去进行英语面试,当然也可以在专业面试之后进行。

面试时3人一组,自由组合。

进去之后考官(看上去很年轻,有可能是学生)会给三个人每人一张小纸条,小纸条的内容不一样,都是有关心理学的英语短篇,一般会是一个比较出名的理论。

比如我抽到的是罗夏墨迹测验。

三人看一分钟后,老师会根据你的纸条对你提一个问题,考生可以看着纸条回答。

问题很简单,考得就是口头翻译能力,有时候会直接让你翻译其中的一句话,一般是复合句子。

三人都回答后老师会给三人一个话题(用英语说),三人用英语自由讨论。

直到老师喊停,一般延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分钟。

话题的范围很广,比如我抽到的是智力测验的利与弊,也有别的组抽到谈谈日本地震。

范围很广无法预测,只有靠平时的积累。

(二)复试时什么最重要在三部分复试内容里,最重要的无疑是专业面试了。

事实上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自己三部分的分数,但凭着众人的感觉和经验总结,专业面试,也就是你未来的导师的看法,对你是否被录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试和英语面试不是说不重要,但我们可以推测,能通过初试的考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应该不会天差地别,这两部分是拉不开差距的。

那么,在这么重要的专业面试里,有什么是考生特别应该注意的?总结多方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礼貌谦虚。

导师肯定都喜欢有礼貌的好学生,他们自身学识渊博,事业成功,什么能干的学生没见过,比起张扬高调,对自己感觉极度良好的学生,老师们更喜欢看上去踏实努力的孩子。

礼貌怎么做都不会过,考生一进门,老师的评判就已经开始了,进门之后,老师会主动给你打招呼,这时你一定要微笑着回应,向老师们一一示好,最好能有眼神上的交流。

老师向你说完面试说明时要说谢谢,面试结束时要起身鞠躬,向老师表示感谢。

这种细节最能体现你的素质,千万不要因为紧张而忘掉了礼貌。

此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要简洁明了,不要啰啰嗦嗦地说一大堆自己的成就,赞扬自己多么有能力,只需要简洁地说明自己的基本资料,着重介绍一下自己曾有过的科研经历和实践经历。

自己没有发过文章不要紧,可以说说跟着本科老师做的课题,即便你在其中只是做着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不要自卑,让老师知道你参加过科研,了解科研是怎么回事,知道它的全程步骤就行。

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毕业论文,说说你在其中获得的体会。

比如对科研的热爱。

说的时候不要夸大其词,实事求是就好。

2.自信。

北师的老师是出了名的收人不看出身,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看重你的本科学校,不要求是名校。

也不管你是不是跨专业的,有的专业如计算机,医学,生物等可能比本专业的学生更受欢迎。

也不看你初试时候的分数,过了分数线就行。

老师们看重的是你本身,这一点和很多学校看重学生的本科学校是完全相反的。

在这短短十几分钟的面试,怎么让他看上你,选择你作为他课题组的助手?那肯定是首先你要拿出值得被人信赖的自信态度,所以,进门开始就要展示你的精气神。

说话时不急不缓,眼神和老师们有直接的交流,碰到自己不会或完全没有准备的问题也不要慌张,可以给老师说,对不起,能让我想一想再回答吗?老师一般都会允许,还会觉得这个学生很有控制自己思维的能力。

此外,如果能在谈吐间幽默一把就更好了,一两句就行,我记得我在自我介绍时,后来收我的老师就被我逗笑了一次,虽然她后来没怎么问过我问题,但最后选择了我。

另外,如果自己有什么优势,也可以自信地说出来,不用夸夸其谈,诚实中肯地说出来就行。

比如你对自己的英语有信心,你可以说,我的英语不错,平时经常阅读英文文献或浏览英文网站。

3.热情。

这里的热情,当然就是指对科研的热情,对心理学的热情,对北师心理学院的热情。

北师心理学在全国遥遥领先,老师们都是很爱自己专业和学校的人,也是很爱科研的人,考生们当初选择了北师,应该也是怀抱着好好学习研究心理学的心情,在面试时自然流露出就好,可以在自我介绍或回答问题时轻描淡写地带过,表达出自己是一个有热情,愿意为科研而付出努力的人。

(三)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这个问题并不是绝对的。

我在之前并没有联系老师,现在想想有些后怕。

在我的本科同学中间,大部分都是提前联系了自己想要报考的老师。

有的发现这很有效果。

建议后来考研的同学,尽量提前联系老师,毕竟,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吸引法则,人都比较喜欢经常在自己面前出现的人,让老师提前熟悉一下你的名字并没有坏处。

据我所知,北师的老师出现过因为很喜欢某位提前联系的同学,特意扩大招生名额的情况,也有的老师从头到尾不会回邮件。

这个因人而异,写了邮件的同学不用天天守着邮箱等回信而耽误了复习,可以在老师不回的情况下多写几封,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对老师发表的文章的看法,但也不用重复地说,适可而止就好。

至于面试前用不用提前来学校见老师,我们去年的情况是北师心理学院的老师为了避嫌没有提前见考生的情况。

别的学校有的导师是愿意提前见见考生的,如果你有这个机会,当然是要好好把握,毕竟多一次介绍自己的机会总是好的。

说这么多,我的意思是,能在面试前提前和导师取得联系更好,没有的话,也不要觉得自己就没希望了,面试时的发挥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