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大板块解析

六大板块解析

六大板块解析
板块构造与板块分界线所谓板块(plate)就是地球星地壳本身所分成的小块,接受地壳下方释放的能量而开始移动。

有移动,必然有撞碰。

其他板块受了撞碰,必然造成强烈的震动,而酿成灾害。

依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太平洋以东,不论海陆都是美洲板块,中美洲以西的海面下是太平洋板块。

这两个板块都是大板块。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也包括中美洲。

与太平洋板块相遇的地方,在墨西哥共和国西岸,也在中美洲地峡西岸。

这一带叫做“板缝”,也译为“缝合线”。

这一条线是西北—东南向,在海底是一条海沟。

与海沟平行的中美洲西岸,是跷起的一条大山脉。

这板缝以东包括中美洲地峡及加勒比海一带,虽然是美洲板块,一般人却叫它是“加勒比板块”(Caribbean Plate)。

中美洲地峡以西是太平洋板块,其中接近中美洲地峡的一部分,因为地壳下方岩浆活动,这一部分隆起,与太平洋板块分离,叫做“科科斯板块”
(Cocos Plate),也译为“可可斯板块”。

这板块虽然面积不大,但不安定。

科科斯板块以南是“纳斯卡板块”(Nazca Plate),它本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也分裂而自成一个板块。

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移动,移向日本海沟。

纳斯卡板块向东南方移,侵入南美洲板块以西的加拉帕戈斯海沟。

科科斯板块向东北方移动,侵入北美洲板块下方。

这是墨西哥及哥伦比亚等国时常出现灾难的原因。

人的眼睛只看到地面上的灾变,经常忽视地壳下方的变化。

它属于大环境。

板块很多。

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简单说,可有三型:(A)大洋中脊型。

例如大西洋中脊,这是一条海底山岭。

北起北冰洋,向南经过冰岛及亚速尔群岛,然后南下。

这一段叫做北大西洋中脊(北大西洋海岭),由此南下,直到南冰洋(南大洋),这一段叫做南大西洋中脊或南大西洋海岭。

中脊以东是美洲板块;以西是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

这是出现于大洋裂谷带的例子。

另有一例出现于大陆地区内的裂谷,例如东非裂谷带。

这也是地壳由于
张力开裂而形成的谷。

东非高地内裂谷带,有许多南北向大湖,例如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和鲁道夫湖,北去有尼罗河谷(地堑谷),直到红海。

这红海也是大地堑,西北进入死海,约旦与以色列之间的地堑,东北进入亚丁湾,也是大地堑。

东非大裂谷生成时期不过200 万年,那时候猿人已出现,有人在裂谷内找到猿人的化石。

(B)深海沟型。

1961 年美国学者赫斯(
底扩展假说,太平洋板块向西移,成为俯冲板块。

由于海洋地壳组成的元素是硅和镁,比重大于大陆地壳(由硅和铝构成),西移的太平洋板块,遇到欧亚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俯冲而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和汤加海沟。

向西北方俯冲,形成阿留申海沟。

(C)板缝型。

第三类是板块缝合线型,简称板缝型。

例如印度洋板块北部(印巴次大陆)撞欧亚板块,形成西藏高原和伊朗高原。

中生代内有一东西向大洋,隔开上述两大板块。

后来,两板块之间缩短距离,成为古地中海
(特提斯海,Tethys)。

更进一步,那个由南向北移动的板块,撞入位置偏北的板块下方,掀起两座高原。

东为西藏高原,西为伊朗高原。

在板缝地区,出现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这些山脉都在印度洋板块碰撞部分的上端。

在西藏高原内,板缝不在雅鲁藏布江谷
内,而在冈底斯山脉南侧坡。

此外,兴都库什山脉也属于印度洋板块,不属于欧亚板块。

又,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板缝在托罗斯山脉及阿尔卑斯山脉。

凡位于板缝之上或邻近的地区,常有地震的灾难,而且震级很高。

凡位于深海沟附近的地方,必有火山岛或火山岛弧。

深海沟附近海床不安定,常有地震。

因为当地壳下方“能量”蓄积太多时,必然要寻求机会向外释放。

途径有二:一是地震;另一是火山爆发。

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平衡,使地壳获得安定。

1985 年内这两种情况分别发生在墨西哥及哥伦比亚两国内,造成惊天动地的大灾难。

墨西哥城在北美洲板块之上。

这板块的西侧向上翘,科科斯板块较低,向东推进,楔入北美洲板块下方约20 公里远。

因此,这一带地区多地震。

1985 年地震震源在墨西哥城以西太平洋海面下,相距约300 公里。

科科斯板块向北伸出一个尖角,不十分牢固,易被能量掀起造成震动。

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就在这里。

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尚有8.1 级。

许多高楼大厦立即倒塌,居民埋在瓦砾堆里,受伤出不来就饿死。

墨西哥城人口1500 万。

住宅区全是新建筑的多层高楼,然而其建筑材料并非采用能耐受剧烈地震的钢料,建筑技术也不适合地震区内的设计,巨震开始,自然崩溃。

繁荣地区立即变为瓦砾堆。

这种现象就是“变”。

人目仅能看见地面以上的变,却不能望见地面以下板块在作怪。

板块本身并不能移动。

当地壳下方能量聚积过多的时候,板块受能量的
作用,被迫移动。

这就是以地面下方的变,酿成地面以上的变。

两种现象实为一体,不能分开。

地震可以释放地下蕴积过多的能量,但受影响的地面却十分广大。

火山喷发也可以释放地下过多的能量。

地下能量积存过多时,它就开始喷发岩浆,把能量用于喷发而使之消失。

活火山对于人类有威胁,但受影响的地面较小,因为火山的爆发都在火山口内,距离乡村市镇一般较远,不象大地震的范围广大而且吓人。

了解板块分界线后,再进一步说明板块的构造。

板块构造是一种假说,
为当前地质学家所采用,已形成真说。

1968 年6 月法国人勒皮琼提出板块构造说,修正往日德国人魏格纳所创立的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板块是已开裂的岩石地壳重新缝合在一起的东西,地壳由六大片坚硬而脆的岩石板块组成。

这六大板块都浮在地幔表面上的岩浆里,因岩浆有流动,板块也跟着移动。

板块表面以上有些地区是大洋,也有些地方是大陆。

例如欧亚板块,其范围不仅包括欧亚大陆,也包括东北大西洋。

板块移动可以互相离开,中间出现地堑谷或裂谷,例如大西洋中脊;可以互相碰撞,例如印度板块撞亚洲板块;也可以互相平移,中间不发生裂谷,也无高山,例如南极洲板块。

两大板块之间分裂而离开,由于地壳下方有上升的岩浆。

两板块互相挤压必然会出现深海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