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一、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明确的病因现在还没尚不明确。
但是一般认为精神压力大是首要问题,此外还与急性外伤,长期坐位劳损,椎间盘退化有关。
所以,步入中老年之后,大部分人都有椎间盘突出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与基因也有一定的关系。
椎间盘退化症患者身上普遍带有“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3(CHST3)”的基因差异,这种基因与椎间盘退化有关联。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慢性积累性劳损。
常见于30岁以上,退变的腰椎间盘纤维变性,弹性减低、变薄、变脆、髓核脱水、张力降低,在此基础上,遇有一定的外力或椎间盘压力突然增高,即可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2、创伤约l/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史。
常见的创伤形式有弯腰搬重物时腰部的超荷负重,在腰肌尚未充分舒张情况下的搬动或举动重物,各种形式的腰扭伤,长时间弯腰后突然直腰,臀部着地摔倒等,这些创伤均可使椎间盘在瞬间髓核受压张力超过了纤维环的应力,造成纤维破裂,髓核从破裂部突出。
3、腰椎间盘内压力突然升高患者并无明显创伤史,只是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引起的。
还有的患者是由于受寒冷或潮湿引起。
足因为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腰肌反射性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而致纤维环破裂。
4、椎间盘先天性发育不良少数椎间盘先天性发育不良,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原因之一。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是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当腰椎间盘突出到一定程度,或者合并了腰椎后关节错位,刺激或压迫到相邻的神经根或脊髓时才会出现相应症状,一般表现为劳累后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麻木,因疼痛产生的保护性痉挛,站立时,身体倾向一侧。
患者行走困难,不愿迈步。
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特点:腰椎间盘突出是最常见的腰痛原因,轻重的特点为:白天重,晚上重,上午轻,下午重。
劳累后重,休息后轻,站走坐重,卧床轻。
咳嗽、大便、弯腰重,静止轻。
发作的特点为:骤发,呈痉挛性剧痛,轻症可忍受,痛重如闪电状,沿臀部出现下肢放射痛,在后期常以腿痛重于腰背痛。
【临床表现】:本病又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长短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1、腰部疼痛几乎所有患者患部有此症状,主要表现在下腰劳累后加重或者较长时期取同一姿势时腰痛亦加重,但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可减轻,若髓核大部分突出,突然压迫神经根,使根部血管同时受压而造成缺血性疼痛,则疼痛突然骤发,腰背部肌肉痉挛,疼痛呈痉挛性剧痛。
2、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经痛)疼痛主要沿臀部,经大腿后方至小腿后方或至外踝及足趾开始为钝痛逐渐加重,少数患者可出现南下往上放射痛,先由足、小腿、外侧、大腿后外侧至臀部,多为一侧,如系中心型突出或多发性突出亦可为双侧。
突出物大,病情严重者。
坐骨神经痛亦严重;痛轻者,患者可忍受;痛重者,如闪电状,患者稍一活动不慎即发生。
当咳嗽、喷嚏用力憋气时,腹压增高而疼痛加重,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后期常以腿痛重于腰背痛。
3、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下肢麻木一般与下肢放射痛伴随出现。
临床上有主观麻木和客观麻木之分;主观麻木是患者感觉腿及足背部发麻发术,像千万条小虫爬行一般,但用针刺检验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完全一样;客观麻木、用针刺皮肤时,其痛觉减退与其他部位皮肤感觉不同。
4、步行困难患者行走困难,不愿迈步,少数患者步行较久后,感觉腿部麻、胀、痛难忍,需坐下或蹲下休息,发生与椎管狭窄症一样的神经性间歇性破行。
5、肌肉瘫痪和萎缩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表现为足下垂;症状重,病程长者,多有肌肉萎缩,尤其是小腿部肌肉萎缩更为明显,从外观上看肌肉容积变小,造成下肢肌肉萎缩。
6、马尾综合征常见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无力,有时坐骨神经痛交替出现,时左时右,随后坐骨神经痛消失,表现双下肢不全瘫痪。
女患者又有假性尿失禁,男性患者出现阳痿。
7、功能受限患者除步行困难外,为了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再加上因疼痛产生的保护性痉挛,常保持一个特定的姿势。
站立时,身体倾向一侧,患侧骨盆上升,髋膝关节微屈,足掌着地,体重主要落在一侧。
下蹲动作困难,不能自己系鞋带,喜侧卧,髋膝半屈曲。
从椅子上或从床上起来时,需用双手托腰缓慢起来。
三、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一)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
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在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
(二)影像学检查:近年来用于腰椎间盘疾患诊断的影像学技术进展较大,其中包括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CT、超声波、磁共振及脊髓造影等。
在一般情况下,普通X线平片即可达诊断目的,困难者则需采用磁共振(或参考超声波及CT检查,但其确诊率较低)。
非不得已,不轻易选用脊髓造影。
磁共振(MRI)检查:MRI的出现,可以说是影像学中的重大进展,是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损害中以往任何检查手段都无法相比拟的,其对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显示,较之CT检查更为确切和真实。
四、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疗法:不提倡患者在家自行进行治疗,因为不适当的疗法有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吊单杠的锻炼,利用自身重量进行牵引,再配合卧床休息、热敷、适当的腰背肌功能锻炼、理疗等,不适症状是可以缓解的。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需要通过医院的设备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弯腰动作,少拿重物。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上有保守治疗(传统针推理疗、现代神经阻滞、电脑三维牵引,经皮骨骼肌松解(银质针松解));微创治疗(微创介入(射频、等离子、三氧、胶原酶、导管松解)、微创手术(MED、椎间孔镜髓核摘除、微创钉棒系统、椎间盘切吸));传统手术(椎间盘摘除、椎间盘置换、钉棒内固定(PLIF、TLIF、DLIF)等)。
中成药包括活血止痛胶囊、强骨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等,对病情较轻的患者是有效。
(三)腰椎间盘突出如何根治:腰椎间盘突出可以治愈,但是做到根治不复发就需要持续的康复锻炼和去除病因,行封闭治疗,95%初次发病的患者可以得以缓解症状。
症状反复发作或药物控制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
基本上都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即没有症状)。
定期复诊和功能锻炼可以降低复发概率。
腰椎间盘突出的详细治疗: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次发作、病程较短、症状较轻,年龄较大,50~60岁以上的非体力劳动者。
①急性期完全卧床休息,一般在3周后即可见疼痛缓解。
②推拿、按摩疗法多采用坐位旋转复位法,对某些早期病人有较好疗效。
但需注意,手法要轻,避免加重损伤。
另外,在适当麻醉下行推拿治疗等方法,亦有一定疗效。
③骨盆牵引术:骨盆牵引使椎间隙加宽,椎间压力降低,有利于突出椎间盘复位。
牵引重量一般为15~20kg,每日1~2次,每次1~2小时。
④封闭疗法棘突旁压痛点注射泼尼松龙12.5~25mg,加2%的普鲁卡因2~4ml,每周一次,3~4次为一疗程。
2、手术治疗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只有手术才能治愈,特别是有马尾神经损伤或神经根损伤较重者,应尽早手术,手术处理的主要原则是同时解决腰椎问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两个问题,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如未处理椎间盘突出,多数效果不佳;如未解除椎管狭窄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亦不能解除症状。
适应症(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
(3)尿便障碍或单根神经麻痹,需急诊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注意:(1)必须符合第一诊断。
(2)当患者没有具有其他疾病或是所患疾病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选择用药: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手术日为入院第4-5天:(1)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麻醉、腰麻。
(2)手术方式:开窗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者,原则上不使用内植物;如需要做全椎板切除,可选用内植物。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术后住院恢复4-11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腰椎正侧位片,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处理:①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②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③激素、脱水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④术后康复:支具保护下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出院标准:①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②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坏死。
③术后复查内植物位置满意。
④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五、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健对症护理:(一)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护理:急性期的病人因疼痛较剧烈,常需住院治疗,急性期经过治疗疼痛缓解,病人即可回家休养,护士此刻应给病人做好全面指导,直至康复。
1、在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2~3周,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
护士应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防止受凉可给予腰部热敷和频谱仪照射。
2、立刻卧硬板床休息。
床铺最好为硬板床,褥子薄厚、软硬适度,床的高度要略低一些,最好能让病人刚坐起时,双脚就可着地。
倘若您现在睡的是席梦思床垫,那就要看您的床垫质量如何,应该选用那种人躺上去床垫不会有塌陷的那种。
假如是真正的天坛牌的床垫也可以,因为我就是用的那种床垫3、病人疼痛缓解后,即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保护功能。
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和三点式。
五点式的方法是: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的三点式锻炼方法。
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
4、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
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5、病人疼痛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每次活动时,腰部—定要使用腰部保护用具,并注意避免腰部突然受力。
还要掌握正确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滚向床的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撑自己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顺序回到床上。
(二)腰椎间盘突出缓解期护理:1、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
2、禁烟酒,忌食肥甘厚味,苦寒生冷食品,多食滋补肝肾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羊肉、大枣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