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今年是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三年,初中毕业生全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级学生,因此,今年中考不再有课改与非课改之分,全省使用统一试卷。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在继承去年中考命题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稳中求变,稳中求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

一、试题评价今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体现了《学业考试纲要》的精神,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兼顾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充分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

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试题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了初中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体现了毕业学业考试的特点,也兼顾了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提供了主要依据。

2、充分体现了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

试题侧重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考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程度。

3、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试题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突出语文的综合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科学、合理。

4、发挥导向功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

试题既保持了去年的结构框架,又在题型设计和内容设置上作了细微的调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语文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试卷特点今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考查内容:重视积累,突出能力,关注素养。

2007年语文试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与综合运用,侧重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

2、命题材料:链接时代,贴近生活,满足需要。

所用阅读材料文质兼美,难易适度,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现代文阅读材料全部选自课外,散文和说明文的搭配相得益彰,文言文阅读材料全部来自课内,一篇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50篇优秀古诗文,另一篇为一般阅读课文。

3、试卷结构:简约合理,格式规范,难度适中。

分为三个板块,即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另附卷面书写。

题型安排以主观题为主,分为填空、默写、简答、解释、翻译、写作等题型,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从难度上看,试题容易题占60%,稍难题占30%,较难题占10%。

4、试卷用语:准确规范,温馨提示,体现人文关怀。

如“相信你此时坐在考场上一定充满信心”、“读经典,学语文,首先在于读”之类的话语,将严肃的考试用语变成情感的对话,智慧的交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

三、试卷分析今年共有三万多名考生,分成1028个考场参加中考。

笔者随机抽取50分试卷作为样本容量进行具体分析。

下面是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情况:(所得数据均通过现场随机抽取试卷分项统计而得)表1:试卷综合指标抽样分析表2:试卷成绩抽样分布统计从表1、表2可以看出:学生得分大多集中在105-119分之间(百分制为70-80分),这一分数段学生平均得分111.5分,得分率为74.3%,呈正态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从抽样试卷来看,2007年考生均分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120分以上人数为16人,比去年多3人。

表明试题难度稍稍降低。

但从试卷来看,全卷总体难度适当,有一定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选拔。

表3:语文试卷质量指标抽样分析从表3看:偏易题(难度0.71以上)占52%,难度适中题(难度0.41-0.70)约占48%,偏难题(难度0.40以下)为0%。

试题的难度布局是比较合理的(52%:48%)。

有11题区分度在0.4以下,另8题区分度均在0.40以上,说明大部分试题有较为理想的区分效果。

四、典型试题分析第一大题: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共4小题,满分35分。

4个小题的抽样得分为29.5分,得分率为84.3%,说明大部分学生基本功还较为扎实。

第3小题是今年中考语文试题的一个亮点,其命题意图是检查学生读名著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真正去读名著,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了解上面。

本题抽样得分3.4分,得分率为68%,表明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经典名著缺乏认真的阅读,这里也启示我们的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真正去读经典名著。

第4小题取材比较好,以主题班会为载体,链接生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品德修养,也侧重考查学生在具体交际情境中的表达与应对能力。

本题抽样得分12.3分,得分率为82%,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二大题:阅读,共三篇材料,现代文阅读均取材于课外,文言文阅读再次回归课内,共14小题,满分55分。

本大题抽样得分为36.3分,得分率为72.6%。

第一篇是《冰心姥姥您好》,作者铁凝,体裁散文,共5小题,22分,抽样得分13.7分,得分率为62.3%,得分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不深,比如说第6小题“本文依次叙述了作者与冰心交往过程中的哪三件事”,不少学生照抄课文句子,不知道用自己的话概括。

第8小题“从冰心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许多学生答非所问,显然对材料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篇是《从织布机到计算机》,体裁说明文,共5小题,18分,抽样得分为12.7分,得分率为70.6%。

影响学生得分的主要因素是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第11小题“人们为什么把巴比奇称为计算机的鼻祖”,不少学生只答其一,第13、14小题,学生在答题要点的理解上还不甚到位,特别是第13题作比较的作用,许多考生未能写出,反映审题不严,对题干把握不准。

第三篇是文言文阅读,均取材于课内,共4小题,15分,抽样得分9.9分,得分率为66%,满分率仅为2%,说明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还不是很理想。

另一个原因是文言文乙段材料选自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50篇优秀古诗文之内,学生未予重视。

从文言文4个小题来看,前3题比较基础,只有第4小题需要动一动脑筋,对作者的经历、身世、思想情感要有一番了解。

第三大题:写作,55分。

抽样平均得分为43.7分,比去年得分有所提高,难度为0.78。

今年的作文一改往年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之模式,采用命题作文,没有出乎意料,而在情理之中。

命题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比较高。

立意看上去不好把握,其实题目已给了学生很好的启示:“心近了”,怎么近,当然需要交流与沟通。

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知识面较广,思维活跃,思辨能力、审题能力较强,文章取材广泛,内容充实,既写了自己的见闻、经历,也写了交流中的感悟和认识,一些佳作让人眼前一亮,得分在50分以上的作文不乏其作。

当然在写作中不同程度的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问题还是材料平淡无奇,表达不甚合理。

关于卷面书写:赋5分,意在考查学生的书写水平。

抽样平均得分为3.9分,得分率为78%,说明抽样试卷卷面整体较好,能做到字迹清楚,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当然,书写不规范的卷面仍然不少,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五、反思与建议(一)关于命题:关于命题:今年的试题与去年相比,总体来说,稳中求变,稳中出新,“变”体现在试题结构上由四项变为三项,将“语文积累”和“语文综合运用”合并为“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使试卷更加简约而紧凑。

“变”还体现在写作方面,以命题作文替代了多年的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贴近生活,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符合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际。

当然,我们也认为命题者应在选文和试题设计上更加科学、合理。

比如说,文言文阅读所选用的材料应严格遵守《学业考试纲要》,像《与朱元思书》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50篇非优秀古诗文篇目。

(二)关于语文教学:1、要积极稳妥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试卷抽样分析和我们的调研中看到,语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入手,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加强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自我建立起广阔的知识背景。

要引导学生读书,尤其要认真的读几本名著,努力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以促进学生读书兴趣的提高和收获共享。

2、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课改教材的一大亮点。

初中六册书共安排了36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重视不够,以至于该开展的语文活动成为走过场或干脆取消,这一点在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初中表现相对突出。

不少语文教师都担当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课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语文活动的平台,给予学生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像组织墙报、黑板报和演讲比赛,大胆的让学生去锻炼,一定会有收获的。

3、开展写作训练,咬住“写”不放松。

从教学一线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到了初三阶段明显的轻视写作训练,有的学校教师干脆就不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只做一些写日记,写周记之类的练习,或者让月考来代替写作,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写作训练,按照“指导---写作---评讲”的模式做下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才可能被广泛的调动起来。

4、引导学生重视汉字书写,加强书写训练。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重视“说”无可厚非,而汉字“写”,也应该加强。

建议在七、八年级阶段要利用安徽省编发的《写字》教材,每市、区、县教学教研工作-----------------------------周开设两到三课时的写字课,让学生练一练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肯定是有益的。

总之,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中考是个风向标,只要我们勤于思考,扎实实践,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心想事成的。

市、区、县中小学教学研究档案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