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学院名称:商学院专业班级:国经摘要国内外在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理论有很多。
国外研究跨国经营的理论主要有以Hymer 和其导师Kindleberger 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理论,维农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学者尼可伯格提出的寡占反应理论,以Buckley 和Casson 为代表的内部化理论,Dunning 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日本学者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国内研究跨国经营的理论主要是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跨国经营的动向和策略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国际化经营策略包括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的典型案例来研究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近况问题和前景;通过比较国内汽车产业国际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方式来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道路。
关键词:跨国经营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化经营策略和现状一、国外研究动态跨国经营的早期理论主要有以Hymer 和其导师Kindleberger 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理论(1960,1976),维农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美国学者尼可伯格提出的寡占反应理论(1973),以Buckley 和Casson 为代表的内部化理论(1976),Dunning 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77)和日本学者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1978)。
(一)垄断优势理论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被称为“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或厂商特有优势。
是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后经凯夫斯等学者的发展而形成其理论体系。
海默认为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跨国企业对投资经营过程的控制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因寡占竞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1】因此,海默经跨国企业看作是垄断者或寡占着,指出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厂商垄断或寡占优势的条件下形成的。
只有厂商拥有了特有优势,才能跨越国界进行境外投资。
海默认为的厂商特有优势,主要是指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大规模资本以及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经营管理能力。
到了80年代,厂商垄断优势理论把对厂商特有优势的解释重点移到了厂商拥有的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上。
凯夫斯认为跨国企业借以进行对外投资的静态要素优势是产品和工艺过程中知识资产优势以及规模经济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应是投资厂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高效管理知识等无形资产。
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可以得出结论:国内外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厂商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2】(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维农(1966)以《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投资》一文奠定了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基础。
他以美国为例进行了分析,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3】他把垄断优势和区位选择结合进行综合分析,较好地阐释了跨国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之间的动态关系。
各个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等都存在差异,所以在应用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时,所处的阶段也会不相同。
处在不同阶段的国与国之间在产量、成本、利润上的不同,变导致了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市场营销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贸易进程的加速,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为早期跨国并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寡占反应论尼克尔博克(1973)在《寡占反应和跨国公司》一书中提出寡占反映论。
他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进攻性和防御性两种,前者可用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加以解释,后者则用寡占反应论来解释。
所谓的寡占反应论是指在寡占市场中,每个企业都对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很敏感,一旦某个企业做出某项决策时,其他企业将随即跟上并采取相应措施。
【4】其目的在于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先行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保持原有市场份额或占领与自身实力相当的市场份额。
因此,这种寡占反应所导致的跨国公司投资行为,使寡头企业相继走向海外市场。
(四)内部化理论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 P . Buckley) 和卡森(M. Casson) 及拉格曼(A . Rugman)(1976)提出的。
它的出现提供了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的研究思路,其理论有力地解释和推动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跨国直接投资行为。
标志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个重大转折,一度被称为跨国公司理论的核心, 至今仍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之一。
内部化理论把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 指出市场不完全或垄断因素存在会导致企业参加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企业就会创造内部市场进行交易。
【5】Rugman进一步指出市场内部化是指将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它能像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6】内部化理论过程主要是通过下面五个方面来体现的: 1、通过企业的并购和国际化经营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成本过高。
2、通过直接投资企业相互参股或并购建立较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使经济活动获得一定保障。
3、拥有内部化优势的企业可获得内部化的收益。
4、市场内部化可以减少税收、汇率调整等无效干预。
5、市场内部化后,企业新增交易的边际成本和违约的风险近乎为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1977)年发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奠定了基础。
它以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内部化三理论为基础,将三者紧密结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全面的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其理论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7】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宁开始把自己原来构建的折衷理论更多地称为折衷范式。
从理论到范式,不只是名称的改变,主要还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由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是在借鉴和综合了海默(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卡森(Cassson)和巴克利(Buckley)等人的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国际生产的动因、决定因素和实施方式,试图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
二是由于企业跨国生产的动机、期望不一样,不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来对每一种跨国活动做出完美解释。
因此,折衷范式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了在解释国际生产活动时可采用的一种方法体系和一套通用变量。
国际生产折衷范式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或OLI框架,在此框架下,一个企业能否以及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国际化生产取决于一线三种优势: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 所构成的变量组合及其相互作用。
【8】(六)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1978)在运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理来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
【9】根据“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核心内容,小岛清还提出了若干推论。
其中推论一和推论二指出: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综合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之上。
小岛清还将“边际产业”投资原理在批判海默“垄断优势论”基础上,推广到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上。
小岛清提出的理论是在着眼于日本60-70年代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而提出的一个极具创新性的“日本式”对外投资模式。
因此它在运用到其他国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七)国外近期研究动态Fredrik von Corswant 和Peter Fredriksson(2002)通过分析汽车生产商和第一层的供应商的关系来说明汽车的研发受到汽车工业生产条件改变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一是关键性生产标准的提高,二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三是生产和产品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四是外包持续增加,五是企业供应基地的减少,六是产品的研发时间减少,七是供应商对产品研发资源的占有率增加,八是零库存生产方式的增加。
于是要求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探索的过程中要有力地克服这些影响因素。
【10】D. G. Rhys(2007)通过比较美国各个汽车品牌的生产规模和策略选择,来说明规模经济可以减少汽车的生产成本。
因此对于一个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汽车公司来说在性价比上可能缺乏竞争力。
每个汽车品牌对自己的定位的不同使得他们会有不同的策略。
有些品牌的车是用高质量来吸引高消费的顾客,他们的目标群是高收入者;有的品牌车则采用批量生产来制造更低成本的车子,这种车则适合中低收入者。
因此公司的顾客群不同,相应地就会采取不同的生产经营策略。
作者强调规模生产对一个想要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来说很重要。
【11】二、国内研究动态陆海平(2008)通过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环境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以及国内汽车全球化经营的渠道,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他对我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进行了SWOT的分析。
通过该分析将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都展现出来了。
作者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主要有四个。
一是为了掌控国外的资源,获得有利的技术和品牌资源;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自主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为了预防风险规避贸易壁垒与汇率风险;四是为了主动出击,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尽快打入国际市场。
作者认为我国汽车企业目前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渠道有出口、海外建厂、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和服务网络、进行海外财物投资,为海外经营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实施海外并购等。
【12】周厚义(2009)通过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模式的现状以及可能实施的发展方案,总结出各种主要的国际化模式的利和弊。
他认为我国目前的汽车国际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出口、直接投资、建立战略联盟。
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在外国新建企业或进行跨国并购。
作者指出我国汽车产业选择在外新建工厂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自主汽车品牌受到合资品牌的挤压,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第二,人民币升值,海外建厂可以降低成本;第三,海外建厂还可以更好地参与当地的竞争;第四,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
但是海外建厂的劣势是:生产成本高,缺乏配套资源,对国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熟悉。
跨国并购可以直接获得一些具有价值的知识产权,为我国汽车企业更好更快地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要整合国际的资源需要很多时间和成本,并且外国的企业管理文化可能对本国企业管理文化产生冲击,带来协调成本。
建立战略联盟,在我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形式过于单一,但也有一些亮点,如奇瑞的代工模式就是其一。
奇瑞通过和克莱斯勒的合作,可以迅速提高奇瑞的国际影响力和整体的配套体系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