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训练答案【参考答案】19.【答案】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②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20.【答案】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1分),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1分)。
(只要能够体现“协力找到”“及时送到”这两个得分点,语句通顺,即可给1分。
)21.【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1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1分),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1分)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1分)22.【答案】②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
②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实用类文本阅读“她只能活七小时”【参考答案】19.属于导语部分。
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1.观众以静默的方式表示他们深深的同情。
奥蒂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她回到的不只是决赛跑道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起点。
22.“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善的诠释的奥林匹克精神。
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参考答案】1.①“旅行”,指记者米勒的采访、营救行程。
②“坟墓”,柯林斯获救的希望非常渺茫,如同处在坟墓中(或最终还是葬身洞穴);③记者的采访行程中也时刻经受死亡的威胁,故记者的采访行程就如同“在坟墓中旅行”。
2.(1)柯林斯受尽了水砸在脸上的折磨,希望那块油布一秒也不要从脸上拿开。
表现了柯林斯的极端痛苦。
(2)我们用灯光给他带来一点光明,给他减轻一点寂寞和痛苦。
也以此表示对柯林斯的安慰和鼓励,给他以温暖和希望。
3.以记者进出洞穴的艰难险阻,突出施救的困难,反映被困者所经受的痛苦;以记者的真实感受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强作品感染读者的力量。
4.①本新闻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实地亲见亲闻的真实报道,它体现了记者对职业操守的忠诚。
②本新闻不仅报道了施救的艰难,更反映了社会对被困者的积极施救,体现了社会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参考答案】解析:B项,“富有童心”错,季老先生不是因为发现“新奇的东西”而高兴,而是因为发现了学术研究的“新线索”而高兴。
C项,“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于文无据,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季老先生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最高水平。
D项,李垚没有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
答案:AE答案: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
答案: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答案: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正因为如此,像葛维钧、李垚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才敬仰着他,受着他的影响,并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飞速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
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
【参考答案】解析:B项,“但她从不灰心、绝望”有误,原文第三段说侯晶晶坦言她当时“也曾很低落、绝望”。
D 项“第一次坐轮椅参加了自学考试”是在1994年,她瘫痪8年后。
答案:BD答案:属于导语部分。
作用:集中介绍新闻要报道的人物,为整篇新闻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答案:①认准人生的方向。
侯晶晶虽然遭遇了这么大的挫折,但仍坚持自学,渴望成为一名教师。
②坚持不懈的努力。
多年来,侯晶晶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持之以恒地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③战胜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侯晶晶也曾低落过、绝望过,但在家人的鼓励下,她终于找回了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最终事业有成。
答案: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勇于面对人生的挫折,找准生活的目标,不断进取,终将会有所收获。
(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C 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答案: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
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
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
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
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
答案:①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
②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
答案:①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
②目前中学生对大学了解较少,考生和考生家长会依据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
③尖子生是一个标志,在其所在地有示范作用,会为下一年的考生报考提供参考,会有更多的高考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学校。
④学校乐意录取高分学生。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会认为高分代表高素质。
【参考答案】7.A、C【解析】A.本文的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第二段开始是新闻主体。
C.对各方代表性语言不仅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
8.①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作者将长达698天的审批流程比作“长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审批过程的漫长和艰难。
(1分)②标题还运用了谐音的手法本文将动漫的“漫”说成“慢”(1分),用“快慢”的“慢”批评审批过程的漫长,诙谐生动,具有讽刺作用。
(1分)。
9.慢的原因:①行政许可事项过多。
②审批前置事项大量存在。
如,住建部门在施工许可审批过程中存在规划方案审查、施工图纸审查等;国土部门用地审查要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等。
③部分审批前置事项涉及垄断行业,其较低的工作效率直接拉长了项目审批时间。
④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缺乏主动性,未履行事项一次告知义务,导致申报材料、程序重复进行,令项目申报者“一头雾水”。
(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四点得2分)现实意义:①泰豪企业的角度看,本新闻深入剖析泰豪项目审批过慢的原因,能加速本项目问题的解决。
②从新闻的角度看,本新闻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本文所报道的事情发生在江西,对全国都有借鉴作用。
③政府的角度看,本新闻促使政府行政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改变工作作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④民众的角度看,作为一等奖新闻,本文让民众对政府转能提效、简政放权充满了信心。
【参考答案】解析:A项,原文是“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E项,说法绝对,原文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答案:AE答案:①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的均衡,利于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②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广的学科知识。
④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答案:(1)①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②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还没有逐步完成。
(2)①教育社会学的角度。
②人的智能发展角度。
③现实的区域性差异的教育情况。
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利于大学的专业学习。
【参考答案】解析:C不仅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成绩,还会使他们因巨大的压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厌学的情绪。
D 不是思考如何来保证孩子将来一定要成为“星”或“家”,而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立业。
答案:CD答案:采用了白描的描写手法,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了“小明星”的特点。
表现了作者对“小明星”现象的不赞同和为其前途着急、担忧的感情。
答案:举方仲永、麦考利•卡尔金的事例是为了证明“鲜花和掌声往往成为‘童星’成长中的陷阱”的观点。
举杨澜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成长需要厚积薄发的观点。
答案: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是表述极为严密,让人无懈可击。
如“而那些娱乐圈的‘常青树’多是在成年后才涉足此行业的,他们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作者用了两个限制性的词语“多是”“一般”,强调一般情况,但也可能有例外。
作者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使得语言表述极为严密。
【参考答案】12.(1)E,3分;C,2分;D,1分。
(2)①生命的状态;②生活的仪式;③一生的穿越。
(3)①热点引入,自然亲切:由于丹再上《百家讲坛》引入,自然又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抓住关键,层层追问:如,对于“人生状态”的探讨,由“何为“状态”到“状态的矛盾对立”到“状态的细腻婉转”都扣住“状态”这一核心,层层追问。
③以叙代问,平和坚定。
如第三、五、六个问题,以陈述的语气提出话题,平和而又肯定,引人思索又令人信服。
(4)①一个人要想更好地完成生命的穿越,应该“成为自己”。
②按照文中于丹的说法就是享受自己的生命:开发自身,既承担重担又能举重若轻,积极转换生命形态,挑战未知领域。
③这样就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
④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环境、他人或自身的束缚,而迷失自己,这样就难以在生命中自由穿越。
只有坚守本心、掌控自我,成为自己,生命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