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设计概论第十三讲—走向未来的设计

13.设计概论第十三讲—走向未来的设计


雅各布森作品(左为蛋椅,右为蚂蚁椅)
沙里宁的胎椅

通过对以上两个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设计的民族化对于一
个国家设计发展的重要性,一味地学习国际流行的设计或一味只注重
传统不接受外来文化,都会导致设计风格的程式化,或因缺乏特色被 国际市场淹没。对设计民族化的表现,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符号的借 鉴上,更重要的是对民族设计的文化积淀和理论内涵的再发现,并把 民族精神融入到设计中,才是真正的设计民族化。同时,设计民族化 的发展还应与现代科技、国家环境等因素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设计全 面、持续的发展。

信息社会强化了个人孤 独和私人化的生存方式, 所以设计承载起对人类 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在信息社会里,人们从 事教学、科研、电子商 务等活动,通过网络传 播、获取和利用信息, 网页成为信息和思想传 播交流的主要形式。


基于服务的设计销售 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 商品,还有生活理念
等附加价值,这种附
可见,日本并没有因 为吸收外来文化而迷失自 己,日本的现代设计师开 辟了一条传统与现代并行 发展的道路,所以日本设 计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 不失民族特色,是设计民 族化成功的典范。
2.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 斯堪的纳维亚指的是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五个位于北欧的国家。 虽然这五个国家互相独立,自然环境、民族特征各有不同,但设计风格非常 相似,都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渊源。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以典雅、自然、温馨、简洁享誉世界,反对过分装饰,尊 重传统,欣赏材料的自然属性。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遵循自然的美学取向和为 生活而设计的设计原则,使其设计呈现出简约、实用和精细的风格表现。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还吸纳了功能主义思想,把现代美学与传统美学相结 合,并在设计实践中发展完善。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结合起来,既注重 产品的实用性,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从而避免了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 何形式,产生了富于“人情味”的现代民族设计美学。
• 柳宗理是一名著名的日本工业设计师。
• 从他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设计 风格虽然受到包豪斯和柯布西埃的影 响,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日本本土文化 的热衷。 • 其设计代表作品是1956年设计的“蝴 蝶凳”

他坚持自己对现代设计的独特见解和创作个性。他的设计理念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认为美首先应该是有用的,同时,好的设计要符合日本的美学和伦理 学,表现日本的特色。
靳埭强的招贴设计
官纯招贴设计
刘燕招贴设计《逃》
山大 学生作品《家具设计》
我国民族化设计的取向:
• 中国经济的发展期待民族设计的兴起。
• 所谓民族设计不是民族符号元素的视觉堆积,而是民族精神的再融合。 • 中国制造必定走向中国设计的成功之路。
二、设计的非物质化趋势

非物质化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当代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段话,即“人类将无
பைடு நூலகம்
• 3.中国民族化设计的前景
• 我国当代设计的发展得益于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工业生产的兴起和发展,二是西方 现代主义的传入和设计教育的建立。
• 当前的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不能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中国制造” 源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
• 近年来,我国设计飞速发展,设计的民 族化成为一种趋势,包含“中国元素”、 “中国特色”的成功设计案例越来越多, 而且,许多设计在国际社会中取得了成 功。
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未加工的物质以从未有的功能
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的: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 的东西。” 这是非物质最早的提法,把人类赋予工具的名称作为非物质的内 容,可以说没有物质的形式就没有非物质的功能。非物质的概念在信息化社 会体现得更加明确,进入信息社会后,以电脑作为设计工具,虚拟的数字化 的设计成为与物质形态设计相对的一类设计形态,即非物质设计。
第十三章 走向未来的设计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设计的新领域与方向 是什么?
1.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
海洋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发现及使用。)
2.人类生活中绿色生态问题。
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设计必将适应科技的变革 • 二、设计必将立足于社会文化背景 • 三、追求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民风、民情的差异,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取向。
•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审美标准不尽相同,所以设
计的民族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 以下通过两个成功的设计民族化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设计美 学民族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1.日本设计
•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1961年起,日本工业 进入了发展阶段,工业设计水平也得到了飞速的提 高。由最初对欧美设计的模仿逐渐走向特色、创新 的道路,从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领先设计大国之一。 日本的设计延续和发扬其民族传统,产品偏爱自然 材料的使用,以石材、木材表现清新、静穆的视觉 感受。

第二,他反对抄袭,认为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的使命是创造出比过去更 为优秀的产品,因而他认为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
• •
第三,他认为传统本身就来自创造,好的设计如果脱离传统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他还认为,真正的设计要面对现实,迎接时尚、潮流的挑战。

在平面设计领域,日本设计师的设 计作品更带有明显的民族风格,表
• 设计的民族化趋势
• 设计的非物质化趋势
• 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 设计的生态化趋势
一、设计的民族化趋势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会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受到重视。正 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真正的设计民族化意味着一个国家设计 风格的成熟和成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成为设计师们考虑的重要问题。 当代民族化设计还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于不败之地。因此,民族化与现代化并不对立,而是 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化的标志。
• 设计美学中的 人性化趋势是 时代和社会进 步的体现。充 分、变通的考 虑设计需求, 以便使设计作 品更适合消费 者的心理和个 性需求应是设 计不懈的追求。

人性化设计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尊重和满足心理需求和精神追 求,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总结起来,人性化 设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应该充分建立生态意识,以人与环境的和 谐共生关系为出发点实施设计。
中国的生态观: • 老子《道德经》 • 《周易》“生生之谓易” • 张载在《正蒙•乾称》第一次 提出的“天人合一”
• 美国学者马克•第亚尼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后现代社 会中,主导人们工作的主导性结构形成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技术的 无所不在性和随机应变性。从以人力工作发展到以机器工作、再发展 到以电脑为工具工作,其间发生的迅速的技术变化,导致了个人和群 体为适应其特殊工作环境的变化。与这种技术变化同时发生的,还有 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革,这一变革反映了从一个基于制造和生产物 质产品的社会到一个基于服务或非物质产品的社会的变化。在这样一 些新的条件下,设计已经变成一个更复杂和多学科的活动。” 可见,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拓宽了设计的对象和内容,使设计更注重非物质化 的设计倾向。
现为肃静、悠远、清雅、冷澈的视
觉体现。佐藤晃一被称为日本当代 天才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暗含 深刻的日本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并 将其推向完美和充实。

日本在高技术领域的设计, 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 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 还是受其传统美学观念的影 响,如小型化、多功能及对 细节的关注等倾向。
• (1)产品功能的人性化 • (2)产品形式的人性化 • (3)产品的情感化和个性化
四、设计的生态化趋势
• 中国古代就有原始的生态观。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到“故道 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里的 “王”是人的意思,老子认为人在万物中最为贵。中国古代的建筑、 工艺美术品的制作都非常注重对生态的保护。 • 生态化设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美学倾向,对于人们生活和设计的可 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面 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生态化设计趋势为设计之路的可 持续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课题。 • 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建立在消耗地球的自然资源基础上。虽然人类使 用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 中国设计讲究“制器尚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某种形象的特定组 合、寓意表达、应用都是世代传承下来的。 • 在设计中采用这些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象征形象和典故,更能引起当代 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 设计的民族化建立在设计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基础上,环境、地理、气
候、物产等因素是产生不同民族特色设计的主要原因,加之语言习俗、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网络的普及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 “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数字化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趋势向非物质化、 虚拟化的方向延伸,所以非物质化是未来设计新的发展方向。 • 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非物质化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我们可以把非物 质设计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信息设计或者说是数字设计,也就是针对网络的 设计;另一类是基于服务的设计。




家具制造业是斯堪的纳维亚手工业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行业,著名丹 麦设计师克兰特(Kaare Klint,1888—1954)于1933年设计的躺椅,通过采用 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和不着色的皮革和素色织物,创造了一种接近自然的设计 风格,成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代表之作。

斯堪的那维亚家具设计在瑞典的 代表人物马斯逊(Bruno Mathsson 1907 - 1988),为创 立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哲学基础 作出巨大贡献,他的家具设计思 想为瑞典居家环境建立了轻巧而 富于人情味的格调,为家庭成员 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提供了重 要的心理依托。马斯逊设计的家 具轻巧而富于弹性,增强了家具 的舒适性,且适于批量化生产。 舒适性的追求影响了材料的选择, 因此,马斯逊广泛使用纤维织条 和藤、竹之类自然而柔软的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