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

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

•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
•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包括了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1.1城市设计的概念——理论性概念
2.关注行为和环境的城市设计——小组10(Team 10):
►提出的“门阶哲学”强调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微观层次。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直到专项规划中都包含城市设计的内容,城市设计始终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贯穿在城市规划的每个阶段
►城市设计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内容具体而细致。环境效益是城市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
1.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
1.3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定性标准
►纵观世界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成功的街道、空间、村落、市镇和城市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宜人的空间尺度、视觉愉悦、使用方便、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就属于人所公认的环境优点。
1.3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定量标准
•定量的城市设计标准通常以条例法规形式表达。
►如1969年,美国城市土地研究所与联邦住宅局合作推出了一套控制土地使用强度的体系(LUI:land use intensity)
►定性标准
►(1)可识别性
►指应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便于识别,易于记忆,生动而引人注意。
►建筑上的国际式破坏了许多地方传统,曾经与众不同的建筑也因为照搬抄袭而湮没,所有的城市和城市建设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人们认为设计师应尽量设计出反映不同区域的差异或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式,例如居住建筑、商业建筑或市政建筑的不同语汇。
•定性标准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城市设计标准定为环境容量、活动方便、环境特性、多样性、格局清晰、涵义清晰、感知的保愉悦,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等项,就属定性的标准。
罗·托马斯在《设计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设计评价的6条准则,即:历史保护扣城市更新、人的适居性,空间特征,土地综合使用、环境与文化联系、建筑艺术与美学准则。
1.1城市设计的概念——理论性概念
5.英国学者吉伯德(F.Giberd):
►认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6.斯滕伯格(E.Stemberg):
►认为城市设计是在建成环境中关于人们对于私人或是公共领域中环境体验的一门学科。——一种城市设计的整合性理论
章节编号
章节名称
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
知识点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
本章课前思考
章节具体内容
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
1.1城市设计的概念——理论性概念
•1.不列颠百科全书:
►“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的在形体方面所作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五,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
•第六,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框架和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
同时,邹先生还提出了“发展型”、”保护型”和“研究型”三类城市设计工作类型。
1.1城市设计的概念——工程实践性概念
•总结:
►来自实际的工作和案例研究。
►注重内容的现实性、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4.我国学者齐康院士:
►城市设计不是某一元素设计的优化,而是经过分析比较之后优化的设计。
►城市设计包含着这样几个意义:
一是离不开‘城市‘(Urban).凡是城市建造过程中的各项形体关系都有一个环境,不过层次不同,但均属于城市,在组成城市不同层次的环境之中,不同层次的系统中都由各自的要素组成,都有自己的特定关系形成的结构关系。
•第一,以城市空间为对象,通过城市设计创造高质量的,三维的物质形体环境;
•第二,重视研究使用者(人民大众)的需要和愿望,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爱好,为人民提供舒适、方便、安全、清洁、悦目的城市空间;
•第三,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活动和竞争力;
•第四,要创造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人工环境,设计要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好自然生态;
•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
1.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
►(1)从评价标准方面看,详细规划较多地涉及各类技术经济指标,适用经济,与上一层次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匹配是其评价的基本标准;它是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较少考虑与人活动相关的环境和场所意义问题。而城市设计却更多地与具体的城市生活环境和人对实际空间体验的评价,如艺术性、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等难以用定量形式表达的标准相关。
希尔瓦尼(美国)在总结他人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综合的标准:可达性、和谐一致、视景、可识别性、感觉、适居性。
如1970年制定的旧金山城市设计计划,确定了10项原则作为“基础概念:舒适、视觉趣味、活动、清晰和便利、独特性、空间的确定性、视景标准、多样性/对比、协调、尺度和格局。
1.3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两者的共同点:
►认为城市设计与人的认知体验和城镇建筑环境有关。
1.1城市设计的概念
•王建国:
►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段汉明: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1.1城市设计的概念——理论性概念
•4.重视关系的城市设计——美国学者拉波波特(A.Rapoport):
►“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视角,认为城市设计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城市的形态塑造应该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及其他类似的准则,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而不是二度的理性规划。”
►“城市设计是建立联系的艺术,联系建筑物与其他建筑物,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以此服务于现代生活”。
•朱自煊先生曾经将城市设计的目标任务总结为:
(1)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
(2)要为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空间秩序和社会秩序。
(3)一项综合规划设计工作,要求综合各个专业的需要,做到合理安排、协调发展。
(4)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设计,主要立足于现实,又要有理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1.3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定性标准
►(5)丰富性
►建筑环境应该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许多方面提供不同的感受,尤其是步行区应该特别注意细部处理,建筑形式细部才能体现丰富。
►鼓励人们在其拥有的物业或空间上标注其个人的口味和价值观是实现丰富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6)多样性
►首先意味着土地的“混合使用”,然后意味着建筑类型和形式的多样,以及使用者的多样。
7.《中国大百科全书》: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1.1城市设计的概念——理论性概念
•总结:
•重视城市设计的学术性和综合性
•拥有各自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定量标准包括两建筑后退.人防、日照通风、减噪、六线控制要求等
►其他设计要点:纪念性建筑和空间观赏的视角设计控制;建筑高度和街道、广场空间宽度的高宽比;相对于特殊的地标、背景建筑、重要的视景的高度等
城市设计概念
•1.1城市设计的概念
•1.2城市设计的目标
►认为城市社会中存在不同层次的人类关系,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社会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因此,城市设计因当以人为主体,注重文脉,强调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体现人类的行为方式。
1.1城市设计的概念——理论性概念
3.美国学者林奇(K.Lynch):
►1981年在《城市形态》(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中,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空间形体环境结合的角度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
►指出城市设计不仅仅与所谓的城市美容设计相联系,而且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现行的城市设计领域发展可以视为一种用新途径在广泛的城市政策文脉中,灌输传统的形体或土地使用规划的尝试。
1.1城市设计的概念——工程实践性概念
•3.埃德蒙.培根(E.Bacon) ——曾主持费城和旧金山城市设计工作:
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官能(感性)的“城市体验”。
•1.3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1.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1.5城市设计的内容
•1.6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1.7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
1.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拥有比城市设计更为宽广的对象和领域范围
►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城市设计可以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并指导具体实施的作用
►考虑建筑形式变化以帮助人们确定其方位。强调色彩、建筑材料以及使其更具个性以使城市在视觉上能够被认识。
►(2)活动方便——塑造一种真正为人们活动服务的空间。
►(3)格局清晰——意指一个环境内的元素布置的逻辑性能使人们理解环境在空间与时间中所形成的格式。
►(4)可达性——人们认为只有具有可达性的场所才可供选择,因此应该理解与分析贯穿某一区域各种运动形式的路径,同时亦考虑不同交通方式间适当的联系。并从入口、路径、结构的清晰、安全、目标的方位和标识、指示等要素着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