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派文化赏析

海派文化赏析

海派文化赏析
摘要:海派文化的定义,它具有内地文化杂交的特点,又是中西文化杂交的产物。

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它的形成,成长,转折,成熟追根溯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

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才会有什么样的城市,上海造就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又影响了上海,推动了上海商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上海,海纳百川,开放创新,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开拓进取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与明清时期形成的徽商文化和晋商文化等其他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海派文化既不是原有上海社会和商人所创造,也不是在某一省份商人的文化基础形成,它是各地商人多元文化杂交的产物。

而徽商和晋商文化的地域性都比较突出,主要是受当地人文社会环境和商人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

如果说徽商和晋商文化是当地土著人的产物,海派文化则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商业移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杂交混合型文化。

其次,海派文化不仅具有内地文化杂交的特点,而且在其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它又是中西文化杂交的产物。

对于海派文化的形成,追根溯源与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

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等地方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这便是它的萌芽时期。

而它的成长期则是在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同时,它还有一段转折时期。

首先在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都北京,上海在电影、文学、戏剧等诸多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

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是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到了1976年,笼罩祖国天空的阴霾一举扫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结束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在全中国范围内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

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新的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健康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走向成熟。

海派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各种文化杂糅的产物。

西洋文化对
上海有影响,如外滩的建筑,淮海路的小洋房,它们记载近代社会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上海有影响,如上海人大都是各地的移民,其主体是江浙一带的,还有广东的,山东的,安徽的等等,以江浙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是其本土文化的颜色。

因此,海派文化其实是一种外来的西方文化和本土小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缩影。

上海的文化又称海派文化。

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文化传统里一种另类文化而存在。

在开埠以来的160多年历史过程中,上海一直处于东方与西方,现代和传统,城市与乡村……彼此间激烈的冲突与磨合之中。

用国际视野来看,上海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老年人会感觉怀旧,上海市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老年人会感觉怀旧,年轻人会感觉时尚,外国人会感觉很中国,外地人会感觉很洋气。

于是,海派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

如果说海派文化有什么特点,这特点就是“海纳百川,开放创新,兼收并蓄,和而不同”。

兴起于19世纪初的近代上海,本来就是一个以港兴市的典型。

正是四面八方,漂洋过海的船舶和移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文化艺术,聚拢了上海的活力和潜力,也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放性。

上海是一个移民社会,不仅有国内的移民,还有全球的移民,对全世界和全中国,上海都采取了“拿来主义”,从而在不经意间形成了海纳百川这一自己的特点。

开放创新,兼收并蓄也就是开放性和包融性,它是海派文化的最大特点。

它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元素包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文化。

可谓是“海纳百川,中西合璧”。

因此,海派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它不是特指某一方面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全国各地的文化都在这里留下烙印。

正是这种多元的文化的传统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奇妙张力,而开放型则是形成海派文化的基础。

水是包容的,是“兼容并蓄”的。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座对外交往活跃的港口城市和商业城市,这使得上海每天都需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接触,这造就了城市开放的传统。

来上海的外地人或者外国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容身之所,并能够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取得成功。

上海人精明开通,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都能在上海找到生存的方式,国内外的人才都能在上海找到发展的空间。

上海人对外来事物的宽容,并不像中国许多其他城市那样表现为互相融合和同化,而是以承认各种多元形态都可独自存在为基础的互溶和共生。

上海这个城市名称的本意就是“下海”,就是要跨越大海,迎接波涛,驶向辽阔的太平洋。

如果说海派文化是一座码头上的灯塔,那么它的这一面雕刻着“对外开放”;另一面就雕刻着“和而不同”。

海派文化必须坚持自己城市的独特精神和独特品格,才能自立于世界城市文化之林。

反过来说,只有海派文化向各种文化形态敞开胸怀,并且保持自己的特点,才能在互相汲取中共存共赢,这就是“和而不同”。

自古以来,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实力制胜,文化致远。

有句格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科技的背书”。

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才会有什么样的城市。

海派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上海的城市的标志。

在海派文化的形式中,移民的商人阶层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海派文化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浓重的重商心态,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被近代上海人所唾弃,商业和商人的地位,声望得到空前提高。

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上海商人具有开拓进取,精明强干,推陈出新,勤奋
务实等一系列优质品质。

这些特点,是上海商人在创办和经营实业的过程中,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成就,也使近代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较其他省区更为迅速,成为在中国众多城市中经济近代启动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

海派文化在不断影响着上海,它的开拓,进取的传统,实现观念意识的转变,重塑上海的城市人格。

在近代,上海人开拓,进取的人格精神有勇气,使上海在全国几乎是处处领先,成为人们观测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尺度的一个主要窗口。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中,上海人的这一人格精神却不仅未能发扬光大,反而逐渐消失。

与此相伴随,上海八十年代的文化特产,不是工商业文化和艺术文化,而是生活文化,不是公民文化而是家庭文化,上海的文学艺术,少磅礴大气的力作,巨作,而是多奉命应景之作和浮浅平淡的小作,上海的人格化代表,不再是叱咤风云的冒险家,也不是风流一时的改革家,而是模范丈夫,围裙丈夫之类。

因此,应从海派文化中寻求可资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大胆开拓,同于进取,从而重振上海雄风。

上海的崛起,离不开以移民为主体的近代上海人所创造的海派文化的支撑。

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上海商人展示出独树一帆的精神特质和政治风貌,铸就了近代上海的辉煌。

上海应扬弃海派文化,进一步开拓进取,展现商贸金融中心的风采。

参考文献:
【1】《上海》完颜绍元编著. 上海. 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
【2】《区域文化研究》蓝蔚青编著. 区域文化研究. 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04.,
【3】《记忆与想象》马逢洋编。

上海市:文汇出版社, 1996.,
【4】《中国传统文化再检讨下篇西方文化与近代思潮》复旦大学历史系编. 中国传统文化再检讨下篇西方文化与近代思潮.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87.06,
【5】《阅读上海.》聂永有,钱海梅编著. 北京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