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讲稿
(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
根据病理报告中肿瘤的最大厚度决定扩
大切除范围。
病灶最大厚度≤1.0mm时,切缘1cm;
厚度在1.01-2mm时,切缘应当为2cm;
厚度在>2mm时,切缘应大于2cm。 当厚度>4mm时,许多学者认为切缘应至少
3cm,但就这一点尚未达成共识
Principles of surgical margins for wide excision of primary melanoma
T1-4a
N0 N0 N0 N0 N0 N0 N0 N0 N1a
N2a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ⅢC期
Ⅳ期 任何T
T1-4b T1-4b T1-4a T1-4a T1-4a/b T1-4b T1-4b 任何T 任何N
N1a N2a N1b N2b N2c N1b N2b N3 M1
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最多见,黄色人种和黑色人 种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病理报告模式
病理报告一定要包括以下信息:
亚型、 浸润深度、 最大厚度、 溃疡情况、 部位、 有无脉管侵犯、 分化程度、 有无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结果
Staging-Clark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五、治疗流程和原则
(一)明确诊断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
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长, 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处理。
(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
NCCN指南建议I期和II期患者可考虑行 SLNB。敏感性80%, 特异性 99%
结节型:
是侵袭性最强的一型黑色素瘤,常位于接受间歇性日 光照射的部位。约占15%,
约占10%。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面部等常暴露于日光 下的部位,预后相对较好。 位于手掌、足底或甲下这些无毛发被覆部位的皮肤黑 色素瘤,常发现较晚,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黑色素瘤 类型。在白种人中约占5%,,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多 见。亚洲人高达58%,黑色人种占60-70%。
N——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1个淋巴结转移 N1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1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 2-3个淋巴结转移或淋巴引流区内转移(移行转移)但 无淋巴结转移 N2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2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c 卫星灶或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 N3 ≥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区域淋巴结簇样转移,或移 行转移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 移
EFS by Dose of IFN
EFS by Duration Tx
OS including E1694 (HDI vs GM2)
HDI 短疗程vs 长疗程
2007年ASCO报道的一项III期临床随机试验显示了4周大剂量IFNα-2b 与1年IFNα-2b治疗结果相当。
1998~2004 年, 共入组378例术后无病灶的高危恶黑 分别应用IFNα-2b 1500万iu/m2 iv gtt d1-5 Qw×4w,和IFNα-2b 1500 万 iu/m2 d1-5 QW×4w续贯IFNα-2b 1000 万iu tiw×48w。 中位观察时间为51m,
亚洲(我国)发病率低。男性比例占1.7%,女性1.3% ,但是增长 迅猛。
占皮肤癌的5% 发病率,但是 占75% 死亡率
二、流行病学
北京市2000年发病率为0.2/10万,2004年已 达1/10万。 中位发病年龄51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 者占33%。
病 因
日照:
日光中的紫外线(UA)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 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黑色素 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基因突变:
亚洲和非洲地区MM患者的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 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 病因尚不明确。 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 响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皮肤MM的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 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 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 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
2004-2005年针对IIB 和III期的两项试验均是阴性结果, AIM HIGH 研究显示低剂量干扰素没有提高RFS和OS, EORTC 18952试验应用中等剂量干扰素也没有提高PFS。
高剂量干扰素(High-Dose Interferon,HDI):
三个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评价HDI对高危MM(IIB 和III期) 的辅助治疗。
结果:
中位DFS分别为32 m vs 31m(P=0.836), OS为61m vs 63m(P=0.44)。 40%患者因毒性中断治疗,G3 和G4 毒性分别为12%和45% ,长疗程的 3/4度血液学毒性、神经毒性明显增加
Tumor thickness In situ recommended clinical margins 0.5cm
<<1.omm
1.01—2.0mm 2.01—4.0mm >4mm
1.0cm (category 1)
1-2cm (category 1 4cm (category 1) 2.0cm
(四)区域淋巴结清扫
恶性雀斑样: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Clinical types- MM
浅表扩散型 恶性雀斑样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结节型
少见类型有上皮样、促纤维增生性、恶性无色素痣、 气球样细胞、梭形细胞和巨大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等。 临床变异型:
无色素性黑色素瘤 粘膜黑色素瘤 甲下黑色素瘤 溃疡形成 疣状表型
(五)根据分期决定下一步治疗: 辅助治疗还是全身治疗
1.
如果手术能达到无瘤状态的(包括IV期患者), 应行手术清除所有病灶,然后根据术后患者的 危险度决定辅助治疗。
2. 如果手术不能达到无瘤状态,则不宜行手术,而 应行全身治疗。
六、辅助治疗
IA-IB期的患者为低危患者,手术治疗95-100% 可治愈,无需术后辅助治疗,主要以病因预防为 主。 IIA-IIIA期的患者为中-高危患者,25%左右的 患者存在复发、死亡的风险。推荐做辅助治疗辅 助治疗:高剂量干扰素(IFNa-2b)。
SLNB或浅表淋巴结B超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腋窝淋巴结清扫数不少于15个;
颈部淋巴结清扫数不少于15个;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数应该不少于10个;如腹股沟区转移 性淋巴结≥3个, 应选择性行髂骨和闭孔肌淋巴结清扫。 如果盆腔CT提示或Cloquet淋巴结阳性也应行髂骨和闭 孔肌淋巴结清扫
辅助治疗的方案
低剂量和中等剂量干扰素不能改善生存
WHO多个中心的首个随机研究显示,应用低剂量和中 等剂量干扰素不提高总生存(35%vs37%)。 FCGM试验中位随访5年后发现,辅助低剂量干扰素治 疗可提高RFS,并有增加OS的趋势。 AMMCG的前瞻性随机研究也显示可以延长DFS (P =0.02) 。
1级 恶性黑色素瘤位于真皮的基底层。 2级 扩展到真皮层的上1/3,即真皮乳突。 3级 恶性黑色素瘤扩展到真皮乳突和网状 层边界。 4级 侵及网状层。 5级 侵及皮下组织,如脂肪。
四、临床病理分期 (一)TNM分期:AJCC(2002)
T——原发肿瘤 pTX 原发灶无法评价 pT0 无肿瘤证据 pTis 原位癌 pT1 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 pT1a 厚度≤1.0mm,Ⅱ-Ⅲ级,不伴溃疡 pT1b 厚度≤1.0mm,Ⅳ或Ⅴ级,伴溃疡 pT2 厚度1.01-2.0mm伴或不伴溃疡 pT2a 1.01-2.0mm不伴溃疡 pT2b 1.01-2.0mm伴溃疡 pT3 厚度2.01-4.0mm伴或不伴溃疡 pT3a 2.01-4.0mm不伴溃疡 pT3b 2.01-4.0mm伴溃疡 pT4 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 pT4a ≥4.0mm不伴溃疡 pT4b ≥4.0mm伴溃疡
恶性黑色素瘤
目录
一、 概述 二、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三、 病理 四、 临床病理分期 五、 治疗流程及原则 六、 辅助治疗 七、 手术治疗 八、 放疗 九、 全身治疗
一、概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 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
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 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 化道和眼内。
女性预后好于男性, 四肢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 分期越早预后越好, LDH越高预后越差。
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 15%;
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 的10年生存率为30%;
三、病理类型
浅表扩散型:
预后相对较好,约占70%。好发于背部和女性的下肢。 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