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1.研究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
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
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
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
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
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2.自然条件概况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
常年平均气温15.70C。
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
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
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
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月最多。
无霜期230天。
冰冻期82天左右。
其自然条件具有如下特点: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
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在15-16'C之间,属于温和的气候型。
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5-5.0℃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000毫米之间,雨量比较适中。
3、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4, 5两个月是冬季风过渡到夏季风期间,在此时段,南北气流,相互交汇,酿成春季天气气候变化无常。
时冷时暖,时晴时雨为合肥市春季气候的特色。
春季3, 4, 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9%左右。
4、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而且差异很大,一般我市入梅期在6月中旬,出梅期在7月中旬的旬初,梅雨期近一个月。
最早入梅在5月底,最迟出梅可至7月底。
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缓行北上的结果,夏雨集中程度越向北越大,6, 7, 8三个月自南向北占全年降水量的35-45%。
3.社会经济条件概况全市行政辖区包括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占安徽省面积的5.2%。
占全国领土的0.07%.合肥是我国东部靠近沿海地区的第一线内陆城市,是长江经济开发带上一座重要城市,具有突出的经济战略地位。
合肥还是一座轻工之城,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日化、开元轮胎、合肥海尔等都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族品牌。
1992年,合肥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
新兴工业城市合肥,已初步形成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为主的日用电器和电子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共4大支柱产业。
合肥是国家技术创新城市。
新组建各类企业集团14个。
美菱冰箱、荣事达冼衣机等名牌产品畅销各地。
所属3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全市建有规模较大的精养鱼、瘦肉型猪、蔬菜等农副产品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2、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变化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合肥市总面积为10544225平方公顷。
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8193554.2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77.7%,建筑用地面积为1751698.9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16.6%,未利用土地面积为598973.1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5.7%。
具体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所示。
表-2 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历史变化(注:由于表-1和表2中的数据来源不同,采用不同的分类统计标准,因此统计结果有偏差。
表-1注重反映土地利用现状,而表-2注重反映历史变化。
)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0-2006年间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特征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共减少了35 240.49 hm2 ,年变化率为0.38 %;未利用地减少4 630.32 hm2 ,年变化率为5.40 %。
其他地类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城镇及工矿用地增加21 948.75 hm2 ,主要为合肥城市扩张所致,年变化率为12.57 %;交通用地增加1 052.73 hm2 ,年变化率为8.03 %;林草果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水域都有相应增加。
合肥市从1990 年到2006 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过程如下:(1)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体现为增加和减少双重过程, 增加了12 113173 hm2 , 减少了47 354.22 hm2 ,减少量远大于增加量。
空间上,减少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合肥城市周围,以西边和西南边幅度最大,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水域, 分别占全部流出的33.73 %、24.86 %和36.45 %。
增加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周围,由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农民开垦的荒山裸地、荒草地和干涸的河湖库塘以及近年来的“空心村”等农村居民点整理而形成。
(2)城镇及工矿用地持续增加,主要分布在省城和县城周围,为城镇快速扩张所致,城镇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与农村居民点,分别占全部来源的70.96 %和23.67 %。
城镇及工矿用地的减少表现为对废弃厂矿和废弃农窑厂的土地复垦整理。
(3)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动脉”,其用地面积从1990 年819.72 hm2 增加到2006 年的1 872.45 hm2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是1990年的2.28 倍。
交通主要是占用耕地。
(4)农村居民点面积由1990 年的56 442.96hm2 增加到2006 年的62 661.51 hm2 ,净增加了11.02 %。
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林草果业用地。
减少一方面是城镇扩张的占用;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以及整理后改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的需要。
(5)水体呈增大的趋势, 由1990 年79 201.44hm2 到2006 年的89 669.34 hm2 ,16年来净增加10 467.9 hm2 ,主要是因为在江淮分水岭开挖一些坑塘和小型水库用来蓄水灌溉,另一方面是2002 年在合肥市区的西北方新建成一个较大型水库———大房郢水库所致。
(6)林草果业用地面积增加,其最大的来源是未利用地,占其全部来源的57.63 % ,主要是对未利用地种植了大量的苗圃和果树。
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分布在低山周围的荒草地和裸土地的减少。
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减弱了景观抗干扰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得合肥市生境质量有所下降。
三、土地利用问题1.现有土地利用问题合肥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利用率已达93.26%, 其中土地垦殖率为40.62%, 复种指数为195.30%, 水面利用率为40.34%, 森林覆盖率为27.60%,城市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为0.233:1,土地平均总产值为33 847.44 元/hm2。
图-3 建设占用耕地)农业土地粗放利用, 规模经营程度低合肥市的农业用地仍然以粗放经营为抛荒和暗荒现象严重, 中低产田数量,图-7 合肥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3)土地利用管理法制、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上的问题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
一是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 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难以起到有效控制和引导的作用; 二是用地“ 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无法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使得依据产业政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措施难以奏效; 三是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刺激了地方政府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增大,甚至出现多“ 卖地”、低价“ 卖地”等违法现象; 四是现行法规不利于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
(4)政府行为不规范, 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不力相关规划的实施期正处于我国市场经济转轨期, 市场状态的复杂性和政府身份的特殊性等因素, 造成政府急功近利, 过于追求政绩, 在控制资金投放与土地供应数量、调节资金构成与用地结构上不按照市场规律进行, 导致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不力, 形成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的一些不规范行为, 有些甚至是违法行为。
政府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危害土地市场的健康发育和发展, 导致土地供应总量失控, 土地市场结构不合理, 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3.对策与建议面对合肥市现有的土地利用问题,要想做到土地利用结构的更加合理化,使其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相适应,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利用方法进行改变。
2005—2020 年, 尤其是“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期, 是合肥市加速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推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实施“ 工业立市”及“ 东向发展”战略的最佳机遇期。
这一时期内,合肥市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做到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并重,要充分体现“ 保护耕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集约发展, 城市发展的结果为耕地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一辩证的战略思想, 以确保在规划期内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双向动态平衡, 为合肥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保障。
同时要保证城乡统筹发展,运用开放的统筹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新一轮规划期内协调城乡土地利用, 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另外,新时期的合肥市土地利用规划还应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重要目标,而实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走节约和集约用地之路。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整治“ 空心村”和“ 城中村”, 加快老城区改造的步伐, 以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来满足合肥市在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建设用地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而减少对耕地保护的压力。
同时要做到发展生态农业与绿色城镇的同步,在合肥市农村大力建设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形成以粮油业、蔬菜业、林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四大主导农产业, 积极发展发展高产值、高效益、高环保的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