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心得体会

诊断学心得体会

诊断学心得体会
篇一
跟随杨教授几个月的学习,诊断学基础这门考查课今天以考试的形式结束了。

一看到试卷,进行浏览时,感觉考得很基础,几乎没涉及到疾病的病理机制,很显然老师体会到作为我们这一批定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想给我们太多为难。

一开始看到诊断学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好厚、太厚了!老实说,学习诊断学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要理解并记忆的内容特别多。

我很庆幸我们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诊断学是一门非常实用而且有趣味的课程。

我深深体会到,每当懂得一个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疾病相关知识时,会很有成就感。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分为六篇,分别是症状学诊断,检查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影像诊断,病例与诊断方法。

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吧,今年影像诊断就没有学习。

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问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所以很重要。

症状学的学习是我们能出不学习会分析症状的病因,产设备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的要点。

体格诊断主要是体格检查,其检查的基本方法是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体格检查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是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所以杨老师给我们增加了操作实验课,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杨老师的良苦用心。

实验诊断临床包括:1、血液检查;2、骨髓细胞学检查;3、血栓与止血检查;4、尿液和肾功能检查;5、临床化学检查;(含各种蛋白、糖、脂等成分的检查)6、临床免疫学检查;7、临床病愿学检查;8、临床细胞遗传学检查;9、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检查;。

我认为实验诊断必须注意:当实验结果当实验检查结果与临床其他表现不符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或进行必要的复查。

器械诊断主要学习的心电图,对于心电图的学习我认为只有知道并掌握正常的心电图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疾病或异常时的心电图。

对于病例的学习,老师介绍了病例的书写格式,内容,要求,及病历举例,诊断方法,步骤,内容,及临床意义。

虽然这门课程考试结束了,但对于即将作为医生的我来说却远远没有结束,只是一个知道的开始,但到临床时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学习。

篇二
1.最好在学过了《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后,再来学习《诊断学基础》。

西医学的各门为加深对《诊断学基础》的理解,
课余时间还应对前期课程的有关内容进行复习,以达到基础与临床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学习过程中须补充某些基础知识的不足。

因为《诊断学基础》是建立在如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上的。

即使考过了《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后,要学习《诊断学基础》也还没有生物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考试后,再来学习西医课程,他们很多时候把记中药药性、方剂歌诀的方法来学习西医课程,这是一个学习方法上的错误。

因为《诊断学基础》似乎还没有现成的歌诀。

学生应当根据大纲要求,识记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领会的内容应当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应用的内容应当真正会应用。

读书的时候,变记住“是什么”为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这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如果能读出课本中字面上没有但实际上包含有的意思,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诊断学基础》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要记住的名词概念、参考值、临床意义就相当多,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感到困难。

有的学生习惯于把一本书读完后,临考前再来抓紧时间复习,然后应考。

这种办法对付某些内容少、自己熟悉的课程是行之有效的,可对付《诊断学基础》的考试却不行。

学习时应当分阶段学习,学习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