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正泰集团是一个很成功的民企,在其体系内有1000多个百万富翁,这部分人既是小股东,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骨干,更是企业稳定、向上的原动力。
南存辉的5%股权理论不是一个新东西,摩根、通用体系百余年的实践和成功是最好的例子。
李总、徐总为新飞集团新产业体系的主要企业开辟了同样的高速公路,也同时打开了企业增长的极大空间。
这是我的研究生的一个案例分析稿,稿子很一般,但南存辉的理念和经历应该对我们的管理团队有一定借鉴价值。
石五学11.12正泰董事长介绍董事长介绍姓名:南存辉主要荣誉: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CCTV200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首届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企业十大创业领袖第二届中华十大管理英才中国机械’97风云人物中国经营大师中国首届时代十大新闻人物2006中国制造业十大创新人物世界青年企业家杰出成就奖中国青年企业家管理创新金奖社会兼职: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中美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国家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工商联副会长个人经历:南存辉的少年时代充满了艰辛与磨难。
从6、7岁开始,南存辉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上街卖。
南存辉的父亲是温州乐清柳市镇人人皆知的老鞋匠,13岁那年,他初中刚毕业,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水泵砸伤,卧床不起。
作为长子,南存辉辍学子承父业。
他每天挑工具箱早出晚归,一晃就是三年。
一个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不小心深深地扎入南存辉的手指中,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低包上伤口,坚持为客人补好鞋。
回忆这段"非常经历"时,南存辉说,"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我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
"在温州的低档压电器创业潮中,南存辉找了几个朋友,四处借钱,在一个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
四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月,赚来的第一笔钱只有40元钱。
三个合作伙伴都沮丧极了,而南存辉却兴奋异常,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路子。
南存辉说,"我们要干,就要讲究质量,不能赚昧良心的钱。
" 后来,一位退出舞台的一位"大业主"不无感慨地说:"当年产品好坏都有人要,我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想到这是条末路。
南存辉看得清,他胜我衰,这是关键。
"-眼光之二:家庭企业发展先要打破家庭经营另起炉灶创立正泰后,摆在南存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坚持自己的绝对控股;另一条是走分红入股、分担风险的道路。
南存辉选择的是后者。
在解释自己的做法时,南存辉认为这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一方面,高薪待遇他付不起,另外让出股权也同时让出了风险。
温州人每个人都有投资欲望,不给他分红,就会认为给你打工;给他股份他就有老板的感觉了。
投其所好又何乐不为呢?1991年,南存辉拿出家产,与美商合资创办了柳市镇历史上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并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把自己的家产交出去与别人一起经营管理的做法,遭到了一些非议。
但南存辉说:"家庭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打破家庭经营。
只有走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才是家庭企业的出路。
"从此,南存辉踏上了提升″温州模式″的探索之路。
温州柳市以低压电器起家,1989年前最多,家家户户都搞,但不突出,号称"东方电器之都",但是南存辉认为柳市的辐射能力有限,如果不进行整合,肯定会形成恶性的竞争。
当时有人惊呼,上千家低压电器厂要倒闭,只形成一两个巨头的局面。
在此局面下,南存辉发表了《联合:低压电器迎接挑战的必由之路》的文章,分析柳市产业成因,认为重复投资没有前途,希望通过多层次的联合,才能整合资源。
文章引起同业的重视,有些小业主恨不得马上与正泰联合起来。
-眼光之三:产品提价,销量大增1993年房地产热时,有人动员南存辉。
但南却听了专家的话,投入450万,建了低压电器设备检测站。
固定资产投入回报慢,但正泰却因此被列为二十多省的免检产品。
正泰是温州企业中首个建立全国营销网络的企业。
但正泰一度也摆脱不了价格战的纠缠:正泰在某一城市设立了营销网点,就马上被同业包围起来。
甚至把价格压低到成本以下。
当时别人害怕正泰降价,因为正泰的质量好。
于是政府出面。
南存辉从大局出发,为区域经济的未来考虑,决定提价5%.销售中心的人不理解,但南存辉坚持。
由谁知销售不降反升,引发正泰产品的抢购潮。
-眼光之四:股份下降,财散人聚2001年被许多人称为私营企业上市年,虽然"王文京们"一股独大遭遇诟病,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进步。
同样是民营企业,正泰集团公司董事长南存辉却不仅提出要″慎言上市″,而且公开表示,家族未来在企业的股份,只要有5%就可以了。
当大家都在关注新经济,冷不防,以低压电器起家的正泰却以自己创造的新温州模式,呈加速度发展起来。
这说明,至少是在中国,传统产业领域还是大有前途、大有可为的,关键是怎么做。
大家看到,南存辉及家族的股份降下来的同时,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就像南存辉自己所说的财聚人散和财散人聚一般的道理一般。
南存辉为什么这么想得开呢?这要从正泰的发展谈起。
当年,温州的柳市集中了一千多家低压电器厂家,二十岁的南存辉,创业的起点仅仅是五万元资本。
当大家都满足于伪劣假冒赚取眼前利益时,南存辉确信,质量才是企业发展的金钥匙;当柳市的一千多家低压电器厂陷于恶性竞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时,南存辉率先倡导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以正泰品牌带动了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企业不断发展,面临着坚持家族控制,还是让出股权引进贤能的选择时,南存辉选择的是分红入股,同担风险。
股东从南存辉一人逐渐到十人,再到106人,而企业发展到现在则成为销售收入逾60亿,纳税仅次于联想集团的一家民营企业。
正泰发展的新温州模式获得成功,有人把正泰看作未来的中国西门子。
如果说民营企业的上市相对于资本市场只为国企脱困服务是一个进步的话,那么,南存辉的5%相对于私企上市的一股独大,也是一种进步。
为什么这么坚定5%?南存辉的答案是,因为我从联合中受益。
虽然到现在为止,也有浙江籍企业家认为,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中国富人排行榜的南存辉,并没有多少钱。
但南存辉认为办企业的过程中,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会成为一种负担。
这是一种清醒的认识。
同样,作为人大代表参观浙江嘉兴的明清两代私家藏书楼时,面对人去楼空,南存辉看到的是书香犹存,因为南存辉认为,办企业终究是要回报社会的。
正泰内部股权的变更与稀释1984年,南存辉在与小学同学胡成中每人出资1.5万元加破旧的厂房设备共五万元投资兴办求精开关厂时,柳市镇类似的作坊已有千余家。
此时双方按1比1的比例持股。
1991年,求精开关厂一分为二。
两人各分得资产100万元,其中包括一部分账款。
求精开关厂的7年带给南存辉的是第一桶金和创业的经验。
同年九月,南存辉与自己的在美国的妻兄黄李益合资,后者融资15万美元,成立了中美合资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
此后,南存辉又把自己的弟弟南存飞、外甥朱信敏和妹夫吴炳池以及另一位关系稍远的亲戚林黎明揽入正泰公司成为股东,从而完成了正泰公司至为关键的基础构建。
此时南存辉个人股份一下子从100%稀释为60%,其他几位家族成员占40%。
黄李益所融资金名为投资实为借款。
1994年2月,温州正泰集团成立,成为温州地区同行业的第一家企业集团,正泰的股东一下子增加到40名,而南存辉个人的股份也下降到40%左右。
南存辉的这种在当时颇不为人解的做法带来的结果是正泰公司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净资产从大约400万左右飙升至5000万元,南存辉个人的财富也在3年间增加了近20倍。
就这样到了1998年,正泰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低压电器、输配电设备、仪器仪表等支柱产业,资产也达到了8亿元的规模。
此时的南存辉才放出话来,宣称正泰完成了由家族企业向企业集团的转变。
南存辉的个人资产已超过2亿元。
实际上,南存辉通过对自我股权的不断稀释,使得正泰的总资产已经由创业时的200万元变成了31亿元。
正泰集团现已拥有八家核心子公司和50多家的分公司。
只占20%多股权的南存辉的个人资产也已经膨胀了无数倍。
2003年,正泰集团已经拥有31亿元的总资产、101亿元的当年销售额和在国内低压电器市场30%的市场份额,不仅成为柳市电器行业最卓越的代表,更是中国低压电器行业代言人,现已跻身全球五大低压电器巨头之一。
正泰集团在国内外拥有8大专业公司、50余家持股企业、800多家专业协作厂,总资产达42亿元。
已经形成了高低压电器、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建筑电器、汽车电器和太阳能等100多个系列、5000多个品种、20000多种规格的产品。
2004年销售收入119亿元,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名列前茅。
2007年,正泰在电气业务上的合同销售额是150亿元用社会资本“稀释”家族当正泰成为温州的知名企业后,正泰产品供不应求,南存辉却对公司的发展极为不满:靠自身的利润增长发展,企业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中国龙头老大的地位!南存辉要加速做大,他需要新的发动机,南存辉充分利用正泰这张诱人的“牌”,开始他的兼并、联盟的资本扩张。
南存辉选择企业的标准是:资产比较雄厚、产品有较好前途且能为正泰“拾遗补缺”。
这时,正泰的品牌效应出来了。
许多企业看中品牌这个无价之宝,想要贴牌,这使南存辉大规模扩张计划得以实施。
先后有38家企业进入正泰,股东近40名,而南存辉的个人股权也被“稀释”到不足30%。
此时,正泰净资产5000万元,这是南存辉股权的第二次稀释。
对这些企业,正泰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投资、控股或参股等多种灵活的形式“招募”,进入集团的二级、三级公司,使这些企业既在集团的统一指挥下运行,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一些业绩不好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正泰不符的企业,也随时会脱离正泰集团。
作为家族企业,家族成员并不赞成他的做法,正泰集团资本的不断扩张,为什么要让大家来分正泰这顿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大餐呢?但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正泰集团在不断被“稀释”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到1998年,正泰的“壳”形已显露出来,它再也不是一个家族企业,而是一个企业大家族。
同时,南存辉的个人资产也达到了将近2亿元。
进行公司重组建立集团公司1998年,南存辉股权第三次大幅度稀释。
重组后的正泰集团呈控股集团结构,下辖近30家控股公司及31家相对控股公司。
其中正泰集团一半的资产集中在电器股份、仪器仪表和持股85%的成套设备公司中。
此次改组,南存辉兄弟股份降至28%,朱信敏、吴炳池和林黎明分别持有7%~10%不等的股份份额。
多年来,南氏家族的股份主要集中在正泰集团的核心部——低压电器部分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