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摘要: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

关键词:经融危机;原因一、危机回顾1.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泰国泰铢的暴跌,随后迅速扩散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也未能幸免。

至1998年初日本金融市场动荡,危机向纵深发展,相继蔓延到俄罗斯、东欧及拉美国家,并使西方发达国家股市反复出现震荡。

2.美国金融危机2007年7月随着标准普尔降低次级债的信用评级,市值数万亿美元的次级债市值大幅下降,紧接着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次级债。

至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升级为影响全球的金融风暴,并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异同点3.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余永定(2007)以泰国为例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他认为,泰国本国货币相对于日元的大幅升值,工资增长迅速和资本流入对非贸易价格的抬高等原因使泰国的对外出口大幅下滑。

面对着泰国大规模的经常项目赤字,国际投资者对泰国失去信心,外资大规模撤离,而泰国则采取了灵活性的汇率政策,大量动用外汇储备,与国际资本相搏,死保泰铢,导致外汇储备耗尽,造成了泰国的金融危机。

刘遵义认为,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的不足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他将一段时间内(例如六个月)进口所需的外汇、到期的外债数量和外商的的证券投资三项之和与外汇储备的比例称为LL比例,如果LL比例较高,则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如在1996年和1997年的时候,泰国短期外债还没加上进口的需求就已经超过外汇储备;而在1997年,韩国的LL比例超过500%,也就是说韩国能撤离的外资是外汇储备的5倍以上。

Frederic S.Miskin(1999)认为,东亚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取向使得金融机构在外国资本的支持下产生了大量非理性放贷,非理性放贷行为导致金融机构承担了过多风险。

首先时金融机构的管理者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对所贷出去的款项进行甄别和监测,其次是东亚国家的政府对金融系统足够的监管行为。

在上述背景下,金融机构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如爆发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不良贷款的占比从金融自由化前的15%上升到爆发金融危机时的35%(Goldstein,1998)。

不良贷款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这也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首先是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使金融机构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而发生惜贷行为,而这时的国外贷款者也谨慎放贷。

在这种国内和国外惜贷的背景下,大规模银行危机有可能随时爆发。

其次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催生了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原因是此时的中央银行在面对国际投资者的袭击时面临这政策上的困境。

当国际投资者发动针对本国货币的袭击时,中央银行为了避免本币贬值,将采取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然而中央银行任何利率上升的的政策都会使本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更加恶化,加剧本国的银行业危机。

因此当面对着国外投资机构的的冲击时,中央银行一旦采取提高利率的的政策来保护本币,其银行系统就很可能轰然倒塌,而国际投资者也正是利用了东亚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成功发动了攻击,导致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

综合来看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金融监管的滞后、汇率政策缺乏灵活性、金融体系脆弱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外汇储备过低是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4.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一般来说,此次美国爆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表面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贷款机构放弃信贷原则使次贷质量先天不足。

高达1.3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主要是由游离于存款体系以外的专业按揭贷款公司发起,其先天风险被节节攀升的房价所掩盖。

二是投资银行高杠杆率操作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投资银行一方面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另一方面则运用高得惊人的的资本杠杆,危机前平均超过30倍。

杠杆具有顺周期的的效应使得风险在市场景气时被忽视,而在市场向下时却被放大。

三是一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对减缓危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不能有效地捕捉和识别新业务带来的新型风险、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较弱、应对压力状态的测试与预案准备不足、忽视表外风险的管理等。

四是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存在缺陷。

对衍生产品估值过度依赖于模型本身的假设,依此进行定价的产品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往往会产生估值不确定性。

五是外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金融工具评级存在严重问题。

外部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评级仅依赖历史数据、压力测试不足、对金融工具评级缺乏主动性、信息掌握不充分等导致其不能有效的基础资产风险,助长了投资者的非审慎投资。

六是政府监管不缺位;其一,对不同业务监管标准不一致,部分监管领域出现空白,使得监管体系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其二,美国没有一个联邦机构可以实现对全部金融市场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监控和预警,这使得美国政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从更深层次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可以看到此次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美国经济运行进入下行周期。

有关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生产力增长率较上个周期有所下降,作为经济的支撑产业,制造业的衰退正是经济下滑的标志。

同时新经济的主要动力产业IT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开始下降。

这些表明美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在每次繁荣期,都有更多地生产要素被投入到扩张的产业中,以劳动力为例,他们能否继续受雇于这些行业,完全取决于信用扩张是否能否无限继续下去。

信用的不断扩张会带来通货膨胀,而扩张停止会出现严重的失业,甚至经济衰退。

综合美国实际情况,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与债务都在不断放大货币数量,为了让公众能够吸引这部分货币,美联储连续降息,扩张信贷规模,这引发了房市和股市泡沫的破灭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通胀压力,为了控制通胀,美联储持续加息,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进入下降周期,上述因素综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是资产价格形成泡沫,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的超长发展鼓励了投机,导致大量资本从事非生产性投资,也加大了经济的波动。

网络泡沫破灭后,总计将近10万亿美元的的资本从拉斯达克股票市场逃离,为了提振经济,美联储大幅降息至二战以后最低水平1%,并维持着一利率长达一年之久。

资本利用廉价信贷,在金融杠杆作用下不断投机,随即制造了放大产泡沫。

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根据美国财政部对美国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的统计2006年CDO市场总值为3100亿美元,2007年仅第一季度就达2100亿美元。

金融衍生产品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

虚拟经济一定要建筑于实体经济之上,过度脱离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实体经济出现下行时,虚拟经济的泡沫就会破灭,反过来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危害。

在这种相互影响中,金融危机蔓延开来。

三是市场经济下“经济人”假设,使得各主体过度追求“利”、忽视了“义”。

正是这种经济人的自利本性促使市场参与者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责任,金融危机背后显示出美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广泛的道德问题。

在低利率和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从放贷公司到借款人,从评级机构到投资银行,所有的参与主体在这千载难逢获利机会的驱动下,选择了“利”,忽视了“义”。

放贷公司弱化放贷条件,催生市场逆向选择,信用低下的借款人可以轻松拿到贷款,进行超前消费,华尔街不顾基础资产质量,专心于资产的包装和分散销售。

所有主体的收入集中地依赖不断上涨的房价和低利率,而当市场转向时,利益链条上的大多数人又陷于大额亏损。

而监管机构对市场的救助又会助长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即金融机构将来可能会恃美联储的救助而更加无视风险。

四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格局下过度消费的模式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内因。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大量对外投资,同时通过大量进口廉价商品降低国内生活和生产成本;你一方面,又通过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利用金融一体化的环境发行国债和其他债券吸引资金回流。

具体来说,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格局,美国采取了“双赤字”的模式:一面是适应让美国人都拥有自己房产,成为有产者的需要,形成美国居民超前消费模式,以信用消费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目前消费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消费对象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世界各国的出口,由此带来大量的经常账户赤字;另一方面是美国政府的过度开支,为此发行大量国债,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

而大量国债正是由对美国贸易顺差国所持有。

可以说是美国的消费模式不仅依靠顺差国对美国国债持有的支撑,更更过金融衍生工具向国际市场发放融资而获得支撑。

据调查,美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中以投资需求为目的的占到了80%左右,这在高房价和低利率的环境下不足称奇,但是当以住房抵押为基础而进行超前消费模式面临房地产泡沫时,财富效应的下降通过消费下降对美国经济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更深一层的是,还必须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波及国际金融市场,而美国经济本身的下滑对于严重依赖对美国出口的贸易顺差国经济来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1]孙东琪,朱传耿,周礼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的原因与影响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经济地理2009 29(5)[2]陈四清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国际银行业2008 12[3]李东星美国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国际经济观察2009 12[4]秦柳当前金融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比较中国发展2009 8 9(4)[5]安毅美国金融危机成因与中国金融改革金融论坛2009宋孝军10070225510社本2班历史与社会学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