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帮助学生抗拒挫折,树立自信心

如何帮助学生抗拒挫折,树立自信心

\如何帮助学生抗拒挫折,树立自信心今年3月中旬清晨,我校高二年级一名男孩从自家楼顶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消息传来,全校师生无不惊叹。

后经多方了解,平时言语不多、听话乖巧的周某仅仅是因为向自己暗恋的女孩表白遭拒,不能承受这个结果,冲动之下选择了这条不归之路。

看着悲痛欲绝的家长,看着学生们惋惜的表情,心痛之余,作为教师的我们,再次把我们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如何帮助学生增强抗拒挫折的心理能力,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是从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

进入高二的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时期,且面临着一年后的高考,各方面的压力自然也不小。

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良好端正的心态、健康向上的心理和足够的自信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但高中的学生在迈向人生第一个目标时,这条路上既充满了各种荆棘---挫折或困难,也充满了无限诱惑---实现理想。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人人都难免遇到挫折。

挫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的障碍。

社会心理学上的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

挫折可使意志薄弱、消极、妥协;也可使意志坚强者接受教训,在逆境中奋起。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产生自信心,是指不断的超越自己,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

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产生,人就会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

一旦产生自信心后,无论面临的困难多大、竞争多强,总能让人保持平和安静的心态。

出生于90后的学生,几乎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父母家人的疼爱下,不缺吃不缺穿,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自幼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挫折,在看似一帆风顺的生活下隐藏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他们既不能提前预知,也没有良好的应对措施。

当突然遭遇了逆境,如学习失意、压力和竞争太大、与父母或老师沟通不好、彷徨迷惑、失恋、性格软弱、体弱多病等,都会让他们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面对。

造成的结果,轻一点的或者是厌学、叛逆、意志消沉、辍学等,严重的甚至是离家出走、结交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更有甚者就是选择轻身。

因此挫折感作为受挫折者的负面情绪反应,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

连续的挫折会摧垮一个人的自信心,会使人产生悲观厌世、仇视他人、敌对社会的偏执性格;会使人长期地陷入痛苦的咀嚼之中,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怨自责、自卑自践、消极颓废、一圈不振的泥潭之中,对学习、生活、人生、未来失去希望。

因此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势必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人生的发展。

由此可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战胜挫折,树立自信心,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刻不容缓的。

正所谓教书育人,只有把人“育”好了,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对学生挫折的疏导方法因挫折性质各有不同,表现强度也千差万别,加上受挫折者个性特点不同,因而在帮助学生疏导挫折情绪时也应区别对待。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挫折,或不同情境下的挫折,要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1、从知法,又称理智对待法。

就是在学生遭受到挫折时,与学生一起,用冷静的头脑,科学、辩证地去认识和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以及战胜挫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这种办法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而不能采取非理智的态度对待。

如我班石莹同学,学习认真刻苦,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也有明确的高考目标,但是从她的周记和日常的言行,我觉察到,这个女孩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即过于好强,当达不到自己的预定目标---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特别烦躁、自责、难过。

加上我从别的同学了解到的情况,我就和她交谈,引导她分析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文科)和弱势(理科),从长远的目标实现上,让她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调整学习策略。

同时我还调整她的同桌,让她和一位不太熟的同学同坐,以此帮助她借助外力克服好强的心理。

经过一段时间以及多次交谈后,明显感觉到这位女孩的急躁有所降低,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

2、转移法。

面临不可避免的挫折时,使用迂回战术,正面不通,走侧面,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来实现目标,从而减轻挫折的痛苦,缓解心理压力。

①通过另一个活动来求得心理平衡。

如痛苦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一项快乐的活动,以此来转移对挫折情境的痛苦体验。

我校每个学年都要举行男女篮球赛、越野赛跑、文艺汇演、演讲竞赛,这对学习紧张的高中来说当然是一个转移学习压力的最佳形式。

这个时候我都会要求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作为啦啦队,学生在活动中都会得以放松,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和友谊。

②通过和另一个对象比较来减轻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

生活中常见这种现象:如果见到与自己相似或者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和事以后,往往自己的挫折感就减轻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人老是向人诉说自己没有鞋子穿,经常诅咒世界太不公平。

可不久,人们居然发现他哼起了小曲,勤劳欢快地干着活。

大家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他说:“很简单,我发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

”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故事,起码启示我们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否则就是自找烦恼。

我班陶嫤慈同学英语单科成绩很突出,在班上数一数二,但其它科目基础都不太好,因而成绩整体上比不过很多同学,这也让她压力很大。

在一次迎新演出上,她的一首英文歌曲,以优质的嗓音,得到了同学热烈的掌声。

我就以此为契机,鼓励她看到自己具有别的同学不具备的优点,激发出她内心对自己的认同和自信,应该说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宣泄法。

所谓宣泄就是把积郁心头的苦闷情绪通过某种合法手段发泄出去,以此达到心理平衡。

我担任班主任的同时也是担任语文教师,我就利用教学之便,经常以周记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平时不敢说的话语,同时严格为他们保密,让他们有个发泄的渠道。

同时我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来进行心理辅导。

当觉察出学生具有某种不良心理倾向时,我都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找心理教师咨询,同时我也从心理教师反馈的情况及相关建议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再次进行心灵关注,用我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让学生感觉到我的关爱,从而摆脱心理问题。

4、补偿法。

补偿是通过另一项性质不同的活动来代替原来受挫的活动,“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为何总因为一项挫折而无休止地折磨自己呢?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卫国战争中被炸致残,丧失了生活能力,他想到过死,可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在其它方面同样能“生命成为有用”后,便创作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弥补了身体方面的缺陷,他的巨大成功已成为我们调适孩子受挫后不良心态的一个生动例证。

学生进入高二后,因为我所带的班级是文科班,因此我就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培养读书的好习惯,并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当学生能主动多阅读书籍,不仅使自己的阅读面和知识面增加了,也能从书中学到更多的道理,明白读书也好考大学也好都只是人生的一种存在方式,而不是唯一的存在方式,从而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为自己撑起一根足够强大和强壮的精神支柱。

世界上没有通用的、不变的教子法,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并不相同。

作为教师只是尽量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根据他/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进行适当的、适度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战胜挫折,走向重塑自信心的健康之路。

自信心是心态的核心,它几乎贯串于心态的各个方面。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遭遇挫折感到悲观失望时,自信心会让他们重新燃起斗志;当学生感到孤独、焦躁时,自信心会使他们平静下来。

自信心表现为超越别人。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克服挫折感,不断地产生自信心,一段时间后,他必能超越与他同等实力的他人。

超越他人后,他的自信心就得到强化,他产生自信心的方法就得到验证。

某种意义上,自信心决定学生考试的成败。

但高考与长期的学习比起来,只是一个瞬间。

到了高考前再刻意增强自信心,已经晚了。

因此学生必须在平时学习和考试中不断产生自信心。

既然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那么自信心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对生的自信教育,结合我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先让学生有信心,从而用心去营造集体。

要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集体凝聚力,让每一位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而自己又是这集体中的一分子,集体的荣与辱直接与自己相关。

不要歧视任何一位学生,过份地压制和来自家庭的粗暴干涉,只会导致学生畏缩不前,造成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要把班集体营造成一个充满信心、富有理想、积极进取、顽强向上的大家庭。

班会、校内集体活动、公益劳动等都是相当好的教育渠道。

比如说:可以通过树立信心、理想等方面的主题班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共同探讨、自由发言、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离开了学生对活动的主动参与,失去了“自主性”、“参与性”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信心教育要有针对性。

上了高中的学生,秉性不同,性格各异,教师在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时,不能千篇一律,要对症下药。

我班上曾有一男同学,比较贪玩,尤其是对电脑情有独钟,自然在学习上花的功夫不够。

了解到情况后,我让他自己分析自己的状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结果他数来数去,最终看到自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离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还很远,于是痛下决心,抛开中考的成就感,认真学习,先在数学科目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我的鼓励下,该生信心十足,在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踏进了理想中的大学。

再次,信心教育要具有长期性。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会一蹴而就,不能说通过一次谈话或者一次班会就能牢固建立,必须在教育期间适时地、持之以恒地培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从进入高一的适应阶段,到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会考、模拟考试或各种集体活动等等,都不免会造成学生思想波动,自信心受到挫伤,所以教师应在高中教育期间的不同阶段,抓住每一次机会,不断鼓励、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前不久,我校特地邀请了演讲专家高飞到我校做了一场“让爱传下去”的感恩教育,专家抓住学生在这个阶段的特点,结合自身经历和各种中国近几年遭遇的大灾大难,轻言细语之间,学生已经领悟到了生命的可贵性、唯一性,也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树立了自信心,对前途充满了期待。

相关主题